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小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差异较大,极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我们对此要高度重视,及时介入其中进行有效干预。特别是对受欺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消除学生心理恐惧,将校园欺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是应对校园欺凌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屡发生,在中学生中尤为显著。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与中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对生命教育缺乏重视、生命教育的针对性不足以及学生个体差异被忽视是校园欺凌现象频发的重要原因,而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及学校与家庭密切合作是预防及解决校园欺凌现象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3.
李春慧  周聪 《班主任》2021,(1):5-8,38
随着校园欺凌事件愈演愈烈,学术界对校园欺凌的内涵、现状、原因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目前研究已从现状调查、原因追溯、措施探讨转向如何预防校园欺凌。防治校园欺凌的目的在于保护生命,因此.有必要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探究防治校园欺凌的措施。班主任作为班级建设、班级管理的重要角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其工作的重要职责。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校园欺凌与生命教育之间的关系,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探寻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社会影响恶劣,法律后果严重。研究校园欺凌的内涵、特点、危害,探寻造成校园欺凌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原因。建议采取加大法律惩戒的力度、加强社会环境治理、创建美好家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和对学生个体的引导教育等举措,以减少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如何减少青少年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是当下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研究以职业学校学生在欺凌行为表现上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校园欺凌的性别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校园欺凌的成因""校园欺凌的形式""校园欺凌的应对方式""校园欺凌的时间、地点"以及"校园欺凌的手段"这六个欺凌维度上均存在性别间的差异。据此,学校应根据学生性别有针对性地实施防治对策,并通过"双性化"教育和积极组织联谊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健康的交际理念。  相似文献   

6.
毛燕香 《广西教育》2022,(1):32-34+45
本文以某中学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就校园欺凌现象进行调查,从师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态度及学校应对举措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当前中小学校应对校园欺凌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校园欺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特征。校园欺凌是一种人际暴力和社会冲突,其中的欺凌者往往热衷于寻求暴力对抗的成就感。在欺凌者的伤害因素以外,校园欺凌还包含旁观者的道德冷漠以及被欺凌者受到的侮辱等因素。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反校园欺凌的教育活动。各级学校应优化教育内容、完善校园治理手段,重点培养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心理素质与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做好预防与善后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律的方式从外部治理校园欺凌。第一,国家应完善现有的法律文件并严格司法;第二,立法机关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立法,通过立法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教育并建立校园欺凌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被欺凌者作为校园欺凌中组成的一部分,他们是受害者也是属于弱势的一方,更应被人们所关注。校园欺凌中的被欺凌者存在着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自我认同感低等特征,校园欺凌行为对受欺凌者学习、心理、身体等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采取相应举措,如学校加大重视程度、引起家长重视、提升受欺凌者应对能力等,降低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当前校园欺凌现象在各国频繁发生,不仅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扰乱了学校教学秩序,破坏了社会和谐。对此,芬兰提出了校园反欺凌计划,从干预和预防两方面形成合力应对校园欺凌。其内容为:将欺凌行为视为一种集体行动,关注除欺凌主体以外的旁观者的作用,并通过欺凌课程和移情训练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善良教育,借助校园欺凌团队和亲社会地位较高同学的力量来处理欺凌事件,并利用网络形式对家长进行专门指导。该计划有效地减少了欺凌行为的产生,对我国的校园反欺凌行动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课程.教材.教法》2017,(5):113-120
减少校园欺凌行为、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对新教育实验学校与非新教育实验学校进行配对抽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并比较校园欺凌、学校归属感的现状以及相关效应,研究发现,参与调查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频次较低,其学校归属感整体较强。校园欺凌与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两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有显著的影响。新教育实验所创设的理想校园令学生更少地遭受校园欺凌,增强了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对学生学习表现的积极影响显著且稳定。确立与新教育实验精神相通的学校宗旨,借鉴新教育实验思想和实践,对学生的校园学习与生活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应对和处理学生欺凌的第一响应人,教师如何识别学生欺凌,如何预防与应对学生欺凌,并进一步促进建设和谐安全的校园,都是极其重要却又鲜被关注的命题。教师需要从把握学生欺凌的概念及核心要素、辨别玩笑打闹与学生欺凌以及认清学生欺凌的角色与类型三方面识别学生欺凌。教师可以从与学生一起应对欺凌、与家长合作应对欺凌、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三方面着手预防和应对欺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越来越普遍,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不到位,社会宣传不到位等等,都可能成为是校园欺凌的致因。如何对学生开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尤其是道德与法治教师,他们是学生思想认知的引导者,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各界关注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学生不断成长,会产生各种心理需要,但由于家庭的忽视、学校教师的冷漠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特别是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关注甚少,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往往又会导致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面对留守及自闭倾向学生,社会需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增加对他们的关爱和引导,进而可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和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鉴于此,本文围绕农村地区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两个维度展开详细解读,从而通过心理健康预防策略进而有效防止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和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英国中小学校在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行动中,形成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特色.在反欺凌制度方面,英国中小学校制定了校园反欺凌政策,主要涉及政策目标、主体职责、预防策略、上报流程以及处置措施等方面.在反欺凌手段方面,英国中小学校开展了对教职工和全体学生的反欺凌培训和教育,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和教育支持手段.此外,许多学校将学生作为反欺凌的重要力量,通过组建反欺凌团队或同伴互助组织等,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反欺凌工作的开展.在反欺凌网络体系方面,英国中小学校开辟了学校与家长、社区和社会团体等多方合作渠道.  相似文献   

15.
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为了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治理行动,其中,英国中小学校在校园欺凌防治上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进一步明晰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健全和完善校园欺凌的防治机制,强化针对校园欺凌者的惩戒教育,增强师生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6.
校园欺凌在不同国家或文化中的定义可能存在差异,其治理对策也不尽相同。法国将校园欺凌定义为"校园骚扰",此现象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法国基础教育学校之中,其长期性、隐蔽性、社会性也是法国校园欺凌治理所面临的主要挑战。2011年以来,法国政府充分利用线上及线下调查工具,将校园欺凌纳入全国校园暴力的调查内容。2013年以来,法国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应对校园欺凌,其治理体现出循证决策、依法治理、齐抓共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遏制校园欺凌事件中,严厉的惩戒能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只有加大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校长、相关教师和家长、涉事学生的惩戒力度,让管理者不敢麻痹大意,让欺凌者不敢产生欺凌他人的念头,校园欺凌才能得到有效遏制.文章基于给广大中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目的,从多个维度探讨了在解决校园欺凌事件中,加大惩戒力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操作性举措.希望通过这些强有力的举措,能让这一困扰已久的肌瘤从根本上得以铲除.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破坏学校的育人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场所。从学校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被忽视、校园欺凌防治和惩戒机制不完善、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缺位、与家庭和社会反欺凌资源合作不充分等是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成因。本文就学校在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中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育》2017,(1):28-36
法律制度因其权威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在治理校园欺凌中能发挥重要价值。新时期校园欺凌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的表现特点,这是社会结构变迁及规则缺失、学校治理无力及无奈、家庭结构变迁及失能、学生个体差异性特征共同导致的结果。校园欺凌依法治理的实践主要表现为反校园欺凌的制度设计、司法应对、学校角色、社会参与几个方面,但存在对校园欺凌后果严重性认识不足,治理校园欺凌的责任主体不明确,治理校园欺凌的方法缺乏有效性等问题。校园欺凌有效治理需要推进专项立法,明确反校园欺凌立法目的与原则、理清立法主要内容以及明晰参与主体责权利边界。  相似文献   

20.
张红霞 《学周刊C版》2019,(19):186-186
“逃离文化”理论主要以包容的心态来审视校园欺凌事件产生的原因。该理论认为学生由于跟不上学校教育进度,过早地被流水线式教育所淘汰,无法获得教育的乐趣,往往会产生逃避的心理,通过欺凌他人获得快感并深陷其中。治理校园欺凌需要构建包容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终身受益的教育,而不是仅仅注重于学习成绩,需要破除传统教育的限制,落实素质教育。文章主要针对基于“逃离文化”视角下的校园欺凌治理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