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式教学是教育变革倡导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变革的重要方面.在教育变革的背景下,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价值越来越突出,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而且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本文将从探究式教学的含义、特点入手,分析了几种探究式教学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社会在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提高,教育也随之一步一步地在更新,以往的教学,重视了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教学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新课程理念下,一堂成功的课究竟该怎样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需要改变,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自身需要和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3.
高中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出了新要求。本文认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实现由"重视知识灌输"向"重视学习引导"转变;由"以教材为纲"向"注重开发课程资源"转变;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并重"转变;由"传统的教书匠"向"学者型的教学研究者"转变。  相似文献   

4.
邵小平 《考试周刊》2010,(20):90-91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必须尽快调整自己的角色.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注重完善、提升、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对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和手段,真正把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师由注重学生外在变化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转变,南强调学习结果向强调学习过程转变,由权威、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生活的引导者和能力的教练者.  相似文献   

6.
牛庆红 《甘肃教育》2009,(21):27-2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跨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对中学物理教学是崭新的,它在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课堂的教学质量。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应用到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背景下,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也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主要职责。主要论述了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罗艳红 《时代教育》2013,(12):148-149
留有余地,通过给学生留下一些"自留地"或"开发区",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在教学中"留有余地"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片面追求学生的"自主参与",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0年秋,甘肃开始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倡导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倡导科学探究,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倡导联系实际,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所有这些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物理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学生想学、乐学,这是每一个老师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宋国虹 《新课程研究》2010,(5):79-79,85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实践及传统的数学教学都有了重大的变革,尤其体现在教与学的变革中。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倡教师引导、合作、组织的教学方式。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学习,实施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然成为了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而言,实施这种教学方式,课堂仍然是主要的阵地。在课堂中,创设多样的问题情景及组织生动的课堂探究活动已经成为了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的有效实施,各种教材也都安排了一定的数学活动栏目,特别是“探究”栏目得到了教材编写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进行阅读教学?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教学设计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设计应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二、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  相似文献   

12.
侍建军 《文教资料》2008,(31):123-124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教学过程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而实现"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新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新理念正日益影响着学校教学实践的变革,尤其是教学方式的转变给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执教品德与生活课的几年教学实践中,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同时,不断探索如何在新课程下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接下来,我就谈一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方式变革,开展有效活动的具体思考。一、营造教育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注意营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氛围和形成多样化的渠道,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如在执教北师大  相似文献   

14.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新课程理念:首先,变"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次,把教学只重知识本身变为既要正确掌握知识,又要注重对知识的正确态度。再次,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倡导"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学生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标倡导"自  相似文献   

17.
胡春燕 《学子》2013,(6):123
一、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物理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生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几年了,物理课程全面进入课程改革阶段。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1,(1):145-146
在传统的教学思想限制下,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普遍比较单调,这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十分受限,不利于自身能力的发展。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迅速渗透,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注重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文章结合初中历史体验式教学展开探讨,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开创情境教学、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历史人文特点等策略,从而以体验式教学作为出发点,强化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陈寿安 《地理教育》2015,(Z1):17-18
新一轮初中地理课程遵循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在注重知识与技能同时,更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教师对教材呈现形式、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模式进行变革,"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一、利用探究设计,引领学生体验探究新教材的活动内容基于问题的思路,关注问题、引发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广大体育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催生下,非常注重对教学方式的变革,体育课教学随之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得到了提高,更好地达到了体育课"健康第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