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可以选择思维碰撞的方式。本文以人教版"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教学为例,巧用史料图片,挖掘重点内容,引领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中心和灵魂,教学实际中,花哨的形式、散架的内容,使得课堂空有外在的热闹,而缺乏内在的逻辑和深度的思考。为此,强调"一课一个中心",深入探讨教学立意的挖掘,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和情感升华的场所,启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很有必要。一、何为教学立意何成刚在《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教学立意是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汲取的超过历史知识层面的历史智慧、历史经验、历史教训。掌握的历史学科核心能力,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微课资源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课堂教学模式的翻转——把"先教后学"的传统顺序翻转为"先学后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微课资源用于历史学科教学也有其局限性:不利于学生问题生成与创新,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交流与碰撞,忽视学生高阶层次思维的培养等。因此,理性思考与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微课资源的教学价值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想办法将史料教学法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在课前、课中及课后等环节中融入史料,让学生课后收集、学习史料,以便史料教学法能发挥最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人教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接力课中,教师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基础,以"碰撞与转型"为主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生态模式,重新解读鸦片战争后的近代社会,进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方面的历史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社会学科要坚持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各项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实践表明,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多方运用史料,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本文以"北宋与辽、西夏并立"一课为例探究史料运用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一、运用史料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北宋与辽、西夏并立"一课在教科书上三页篇幅包含几百年历史,但内容丰富可轻松阅读。部分学生课前已完成阅读,在此情况下,怎样设计教学才能避免照本宣科呢?通常我们会根据教学目标,围绕契丹的兴起与  相似文献   

7.
<正>史料是历史知识的源泉,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一般都认为:史料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能够增加教材的灵活性,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近年来,史料教学在新授课中已经被关注,而史料教学在高三复习课中尤其重要。其理由有二:一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明确提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  相似文献   

8.
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史料,精心编排,适当补充,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和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建议"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1]。同时指出,史料研习活动应"以开展学生历史阅读活动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39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研习的问题,并"将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39页)。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开展学生历史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10.
自2017年秋季开学以来,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新教材、新高考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再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能力的养成在帮助学生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浅谈史料实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正>磨课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围绕主题,通过集体推敲教学设计与持续性课堂实践,汇聚群体智慧,解决教学问题,在思维碰撞中分享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本文以"守候良心"的磨课为例,重点探索提升磨课针对性、实效性的具体措施。一、聚焦主题,合理选课磨课活动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明确的主题能凸显教师群体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使对话围绕主题聚焦。确定主题可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12.
《开辟新航路》一课的史料教学实践说明,史料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材料解析能力,进行有效的历史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13.
<正>1.针对性。强调史料的选取要针对教学每一课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进行,要紧紧地为一节课的"主题"服务。与课本相关的史料很多,教师应该合理取舍、有所扬弃。史料的运用关键在于恰当,恰当的史料在于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来说,史料的拓展选择应向教学主题"聚拢",每一则史料的安排都应明确而集中地体现、凸显主题的意义,精选的史料能从多个视角阐述主题,防止运用史料只是单纯地对逐个知识点的渲染和堆砌。要突出选取与课标中课程内容关联度大的史  相似文献   

14.
<正>兴起于美国的"微课"(Microlecture)2010年后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选择哪些教学内容作为微课的课程资源?选择哪个教学环节开展微课教学?教学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相关理论。PCK理论研究权威格罗斯曼教授认为PCK由四部分组成:"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的知识、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笔者试结合PCK的维度,围绕"我国的政党制度"一课,探索微课资源的选择和建构。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3):135-136
初中学生的历史基本素养主要包括历史概念的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史料实证、历史时空观和历史价值观。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中下层学生基本历史素养,笔者将从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设置课前预习史料、小组合作学习常态化、读讲练结合、巧用年代尺、表格和思维导图、注重时事热点延续历史、引用史料阅读突破教材局限等七个方面,着手解决历史课堂上"教"与"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教者基于"人在课中央"的自我理解,即"人"(师生)的"身在""意在""心在",在《乡愁》课例上,通过深情引读、优美朗读、细腻品读、深入解读等四个环节诠释了展评主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课进一步深究"人在课中央"的教育意蕴:教学要以人的生命建构为着眼点,要以寻求全新的学生生存方式为立足点,要以追求教学意义的生成为终极点,要以叩问教师的专业创造力与构想力为发力点。  相似文献   

17.
正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料教学的核心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内容,引导其从中得出结论,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精神。而从引导学生的思维形式上看,史料教学的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1.从史料中来,坚持"史由证来"  相似文献   

18.
四年级上册的"垂直与平行"是"空间与图形"这一模块中的内容。这节课,概念比较多,比较难学。但如果注重学生的体验,就能让整堂课都有思维含量,为概念课的教学增色。一、课前体验,建立与主题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表现有善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强调证据,论证观点合乎逻辑。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虽无批判性思维的直接表述,但是强调证据意识、勇于探究一定程度上说明批判性思维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关系紧密。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托史料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科学论证、理性认知,学生学完历史能够对史法、史鉴、史思有所感悟和收获。笔者以人教版“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谈谈教学中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正>文学作品源于现实生活,有着独特的史料价值。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提出文学性质的集部之书就是“各时代的社会缩写”“其中的历史记录往往是正史上找不出来的”[1]。历史教学适当引用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甄别史料的批判性思维和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意识,且有利于促成历史解释素养目标的达成。鉴于此,笔者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教学设计中,试选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部分材料,与其他类型史料相互佐证进行教学,以探讨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