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熟悉他的同志,都叫他方群。其实他真正的名字叫束方群。因为叫“老束”与“老叔”同音,听起来别扭。因此,干脆去姓留名,方群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1987年2月,束方群从部队转业来到盐阜大众报社工作。报社领导满足他“多跑农村”的愿望,分配他到记者部当记者。他喜出望外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解放军大学哺育了我,我要老老实实学习,当好一名脚印留在农村、笔头对准大众的普通记者。报到的第二天,他就身背挎包,怀揣本市地图,一猛子扎了下去。  相似文献   

2.
我过去是个文盲,一个大字不识,连自己姓的三横一竖那个“王”字都写不上,别说写稿子了.打从—九五○年起.我们新胜乡一开始扫盲,我就积极参加学习.有了点文化,可也不多.心里捉摸着怎样把学来的用上,就是不敢写.团支书战汗庭到县里开会,报社和他说,要大力发动青年写稿, 战支书就来动员我.我说:不行!我连啥叫文章都不懂,那能写稿呢!说话好说,一写就很别扭,啥字都有,写这字忘那字,蹩了满脑袋汗也  相似文献   

3.
去年6月7日,听说吕岩松奉命从贝尔格莱德回到北京,报社立刻决定派我采访吕岩松。 6月8日上午9点。人民日报社大礼堂,我终于见到了吕岩松。他既没有东北人的高大威猛,也没有一般英雄人物的矜持。他的外表确实很平凡,就像邻家的一个腼腆的男孩。我记得当许中田总编辑请吕岩松向大家讲话时,他实实在在地说:“我来报社10年了,今天是第一次站在这个讲台上讲话。”大家笑了,邵华泽社长请他坐下慢慢讲。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记者应该做的,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太  相似文献   

4.
2000年国庆节以后,我就被抽到高等学校搞“三讲”教育巡视工作。那天,巡视组一位同志告诉我:“听说你们报社一位老副总编去世了,姓陈。”退下来的老总只有一位姓陈,就是陈锐同志。前不久我还在院里见过他,又没听说他犯病,不可能吧 ?立即给办公室主任王继德打电话,天哪,竟然是真的 !  陈锐同志一辈子从事新闻工作,对河南日报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有威望、有影响的老报人。我和他早就认识,但是,真正相知相熟、过从密切,是我到河南日报工作以后。  1990年 9月,在住院治病期间,得到要我去河南日报工作的信息。它犹如一声…  相似文献   

5.
最近接到穆虹电话,要我写郭汉江。想想我与郭总已经有不少日子没有见面了,也不知道他的近况。但我还是愿意写他,因为在我认识的报社掌门人当中,他确实有点另类了,值得写。说郭汉江另类,是因为他到报社前压根就没有接触过传媒圈或者广告圈,甚至也不是宣传工作出身,一步迈进来就当主管经营的副总编,随后又成为商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这在中国报业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这似乎有点传奇,但正是郭汉江的传奇造就了重庆商报的辉煌。  相似文献   

6.
年轻的聂守信(1912-1935年)对音乐特别敏感,大家都说,只要能从他耳朵进去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一次联欢会上,聂守信表演节目后,大家拍手称好。总经理送给他礼物,并把他称为“聂耳博士”。他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硬要把1只耳朵送我,也好吧,4只耳朵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聂耳”的繁体字写成“耳”)从此,聂守信改名为聂耳。聂耳名字的由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报社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尤其是地市报纸之间和各种专业性报纸之间,联系似乎更为广泛。加强报社之间的联系,搞好协作,对于办好报纸是有一定好处的,但这种联系,协作,也要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不能太滥,滥了就会流于形式,就会成灾。据一位新闻界同行告诉我,他们报社和十多家报社建立了联系,别的不说,光报社领导  相似文献   

8.
(一)1945年3月初,我经刘尊棋同志介绍,从重庆到昆明,担任昆明《扫荡报》的总编辑。决定之前,我和一些同志商量,大家都认为昆明民主运动形势较好,蒋介石和云南地方势力龙云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有利条件,在那里可以为抗日民主运动做些事情。我到了昆明,先同扫荡报社长李诚毅见了面,然后就去找昆明地下党的刘浩同志。他给我分析了昆明民主运动和蒋、龙之间矛盾的发展,介绍了昆明新闻界和一些进步朋友的情况,从此建立了经常的联系。他在解放后告诉我说,我到昆明,是  相似文献   

9.
王佳 《军事记者》2005,(8):70-70
初学写稿,那是我刚刚进入部队时。凭借着对写作的热爱和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经常加班加点的写稿,往往是图快图多,对稿件的质量要求不是很严格,虽然开花很多,半年了却从来没有结果,而一个单位的战友却经常有稿件上报,而且他也经常性地和报社的编辑进行联系,当时我就想,是不是因为我不认识报社的人?有了这样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杜华赋 《新闻三昧》2006,(10):45-46
《广旺能源报》创刊40周年,而我在报社就干了20年。有人问我:“20年来,你究竟培养了多少人?”对于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有仔细去想过。1985年7月30日,我接到调《广旺矿工报》(现改为《广旺能源报》)工作的通知。当天下午,我提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编辑部。报社领导安排我做副刊编辑,并将厚厚的一叠稿件交给我。第二天,我在翻阅来稿时,发现一位姓邓的掘进工的稿件特别多,虽然这位青工小说、诗歌、散文样样都写,但数量和质量却差异很大。没过几天,我便来到小邓所在的单位。我在矿宣传科长的带领下,在采掘职工的集体宿舍找到了小邓。因为上夜班,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报社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尤其是地市报纸之间和各种专业性报纸之间,联系似乎更为广泛。加强报社之间的联系,搞好协作,对于办好报纸是有一定好处的,但这种联系、协作,也要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不能太滥,滥了就会流于形式,就会成灾。据一位新闻界同行告诉我,他们报社和十多家报社建立了联系,别的不说,光报社领导每年为应付什么“年会”、“协作会”、“讨论会”、“经验交流会”等,就花去了相当多的时间。还有一家报纸的一版上,一次刊登了两条该报参加“业务讨论会”和“经验交流会”的消息。有位读者批评说:“别看报纸经常批评‘会海’,其实他们也经常‘下海’。”再说,加强报社之间的联系,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开会并不是唯一的好方式。比如把会上  相似文献   

12.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李频 《传媒》2001,(12):55
我一直惊异于他会在那个早上离去。他是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原主任聂玉海教授。 那是1999年7月13日,周一。我上班后不久,院办负责同志电话告我,说有人接到大兴县人民医院通知,聂老师去世了。我说不可能吧,他也感到太突然。要不派个人去看看?派去打听的人还没回来,组织部通知组成治丧委员会的电话又来了。这回我说不出话来了。  相似文献   

14.
企业报究竟应该姓“党”还是姓“企”?答案已日趋明朗,企业报就是应该姓“企”。我认为,当前应该在怎样才能真正姓“企”的问题上作深入的探讨.有人说,要让企业报姓“企”,只要把报社(或编辑部)从企业党委管辖下的一个部门分离出来,置于厂长(经理)领导之下就行了。对此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这不是简单地改换门庭所能奏效的,而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大胆改革,除旧布新,才能达到目的.首先,要更新观念。长期以来,我们受旧的办报观念的影响很深.一是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念.这个观念如得不到更新,企业报的宣传就不能顺  相似文献   

15.
去年下半年,是我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按教学计划要到报社实习。老师看到我有一定的外语和摄影基础,分配我去中国日报上海办事处。采访是个辛苦活到报社第一个星期,我每天坐着认真读报。一天,一位姓陈的记者把我找去,对我说:“现在秋凉了,上海有些市民欢喜斗蟋蟀。作为一项业余文娱活动,只要有节制、并且不搞赌博一类违法活动,没有什么害处,可以写一篇有关蟋蟀的新闻,国外读者一定很感兴趣。你是不是去试一试,同时配发几幅照片。”  相似文献   

16.
说到江西卓尔金属设备集团有限公司,不得不从董事长聂建春说起,聂建春的个人成长史就是卓尔创业史、发展史,卓尔与聂建春密不可分。聂建春1968年1月出生于樟树市观上镇上埠陈  相似文献   

17.
我在少年时代,就向往新闻工作,并经常给报社写稿,反映一些农村青年和周围同学们的生活情景。写了几次之后,上海的青年报社居然给我寄来了一份通讯员登记表。这件事,使我高兴了好一阵子。当通讯员是有任务的,于是与报社的联系增多了。所以,我对朋友们说:“我与新闻结缘是在少年时代。”但真正闯进新闻的大门,真正尝到从事新闻工作的酸甜苦辣,却是在当上记者之后。 屈指算来,从事新闻工作已近四十个春秋。我不愿报流水帐,因  相似文献   

18.
编辑敢于“三放弃”王育英1978年我从报社调到广西人民出版社,当时的一位老编辑告诫我,你到出版社想要安心干下去,就得下定决心敢于三放弃。一放弃著书立说,二放弃成名成家,三放弃出头露面。我说您别吓唬我。他笑了,你不相信?那就走着瞧吧!近20年的时间转眼...  相似文献   

19.
前些时,同一位专职通讯员闲聊,得知他近年来在省内报刊上发表稿件几百篇,正当笔者羡慕之际,他露出了一丝不快。原来他的名字几次被编辑搞错,还不止是一家报社。有的名字顺序搞颠倒,有的把名和姓搞颠倒,有的竟把姓搞错了,令他哭笑不得。有的人说:“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这话用在这里不确切。发表作品署上自己名字,这是作者表示郑重、负责之意;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老报道员,曾经有过3次难忘的送稿经历。虽然事情已经过去近20年,但每每想起,仍历历在目。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写作。1990年入伍后,我立志要在新闻报道方面有所收获。可是我写了近百篇稿子,无一见报。有人“点拨”我说,要想上稿,需要报社有关系,报社没熟人稿子写得再好也发表不了。我半信半疑,就准备了10多篇稿子,到军区前进报社试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