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是中国古典诗的灵魂.因此译诗如不能传达意境,原诗的美学价值定会大打折扣.通过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艺术风格的赏析,从审美的视角对翟理思(Giles)、林语堂以及许渊冲三位先生所译的三种译文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古诗英译应再现原诗意境、传递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人生礼赞>这首名诗的两个不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诗歌翻译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诗的语法结构、词汇、行数、韵律等.而应忠实原诗的意义和诗情,再现诗的内涵、诗的意境.要保持其韵味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3.
诗是一种形式的艺术,中诗英译不但要准确传达原诗的内容,也应在符合现代汉语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模拟原诗的形式,借形传神;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传达原诗的内容,再现原诗的风格和神韵,使译诗形神兼备。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的高度论证了形式对于中诗英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读者能够从译品中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感体验.中国古典诗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意境深远,加之汉字的特殊构词方式,这给诗歌翻译造成了很大困难.翻译时不仅要注意保持"形似"而且应深入其深层结构,探求"神似",让译文具有同样的诗情画意.译"形"以求忠,译"神"以达众,进而达到译作与原作"形"与"神"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专题<荷>中选有"咏荷诗歌五首",其中有一首署名苏轼的诗<莲>:"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笔者在编写"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助学手册"的书稿过程中,为了弄清楚该诗的确切意思,对它作了一番查究,发现这首诗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失误:一、诗的作者不是苏轼,原来的题目也不是<莲>;二、首句中的"卖"在原诗中作"买";三、对"抵"等词语的注释及诗句的理解是错误的;四、诗意的解说偏离了原诗的主旨.  相似文献   

6.
译诗要有诗的形式。诗的建行不是简单地将散文分行,其目的是使诗的宣泄程式化和规范化。译诗既要反映出原诗的意境,又要给读者产生联想的空间。通过诗的韵律,用凝练的诗的语言,利用词语的音义同构现象以及适当地使用不完全句式,将原作的情感以及情感的律动,传递给他人。  相似文献   

7.
庞德《送元二使安西》译诗通过音韵、节奏、意象等手段成功的传达了蕴含在原诗中的离情别绪。在译诗中再现原诗的情感,正是庞德的孜孜以求的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8.
<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的著名诗作.此诗内涵丰富,表达诗人强烈的孤独与悲愤之情.本文选取了不同译者的英语译文,对比分析了几首译诗的风格特色及优劣得失,认为许渊冲译作体现了三美,传达了原诗空旷苍茫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何佳颖  金铠 《海外英语》2020,(7):120-121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给诗歌翻译带来了不少困难.典故的广泛运用是唐代诗歌表现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典故的翻译质量决定了原诗意境能否成功再现.该文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从直译、意译、增译、改译四个方面阐述唐代诗歌的典故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诗歌是"词语打造的机器"这一基本认识,美国译者托尼·巴恩斯通在其中诗英译中使用了聚焦"声响"的翻译策略,借以在英语语境中再现汉语原诗作为词语机器的艺术审美功能。此外,聚焦"声响"的翻译策略顺应了当下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需求,与逐步崛起的诗歌"超文本"系统相辅相成。同时,在了解异民族的本质文化内涵以及揭露语言和人的本质方面,聚焦诗歌"声响"效果的翻译策略,更能行之有效地规避民族文化偏见,使中国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江泽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系列论述中阐明的发展观,包含了对为什么要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是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创新。文章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的关系等方面对其重大创新作了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2.
对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构建将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双轨"模式,再借用知识管理中的"SECI"模型对"双轨"教学的构建过程进行探讨,最后对该模式的优势与实施条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湘南学院学报》2017,(1):67-70
理论上,声训的训释词是被释词的源词,所以不能互训,否则就倒流为源了。实际上,直接推求语源的声训确实不当互训;如果被释词和训释词都可以离析共同的"义类"和相对应的"事类",则可以以"义类"为枢纽而互训。  相似文献   

14.
“原”“前”位置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媒体在表示已去的人及其职务时 ,常将“原”字或“前”字或放在机构、地名前 ,或放在职务前 ,甚至在同一则消息里出现位置混用的现象。笔者认为 ,使用此二字既要照顾到民族语言的接受习惯 ,又要顾及讲话者的语义指向 ,并指出了汉英句法结构的不同。本文还讨论了“原”“前”二字的同异之处、在表达国内外的人或事时不同的使用倾向 ,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理性成分。提出了对“原”“前”使用的一些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15.
16.
文章论述了经验与知识、经验与言语经验、言语实践与语文课程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明确了语文(实践)是什么,提出了语文课程要以“经验”为主位的论点。  相似文献   

17.
僧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在准确理解和揭示般若学派的学术思想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撰写了一系列的佛教哲学论文,这些论文被后人编写为《肇论》一书,其中最主要的是《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和《般若无知论》三篇。其《不真空论》对心无宗、即色宗、本无宗的批判性的阐述,以及对空宗学术的理论性总结,展现出僧肇的有无观。  相似文献   

18.
论述"休"、"闲"二字的原初构形意图,梳理二者意义发展的线索及其与相关字词的意义联系.指出休的字形构意与表示哺乳的乳字有相似之处,人对自然物的依赖犹如小孩对母亲的依赖,是文章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9.
"双一流"建设作为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承载着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然而,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身份固化、恶性竞争、资源集中利用、不公平加剧、同质化、教学与科研矛盾异化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需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合作共赢为理念、以评价为手段、以卓越为原则、以自信为动力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高校。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肮髒”与“腌臜”音义演变历史的考察 ,试图说明 :1 表示“不净”义的“肮”与其古代表示“高亢刚直貌”的“肮”当非一词 ;2 表示“不净”义的“肮似当为“腌”的音转与形变。同时本文也指出某些辞书在联绵词立项、释词方面的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