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元散曲揶揄忠臣良将,讴歌风月烟花,蔑视旁王皇权的思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历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元代散曲家。如繁星满天,乔吉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被后世论者推为元散曲“清丽派”的杰出代表。他一生与官场无缘,流寓杭州约四十年,寄情诗酒,放浪不羁,自称是“不应举江湖状元,不思凡风月神仙”。曲作中既有以风流才子的自况,也有对离情别绪的感伤,更有散诞不平的嘲谑,故有人将他比作唐诗人杜牧、宋词人柳永。其散曲风格并不拘于“清丽”一格。而是趋向多样化。故王骥德、胡应麟等人又将其比作唐代的“鬼才”诗人李贺。若要探讨乔吉在元散曲史上的地位,这首看似怪诞的[折桂令]《荆溪即事》是不可忽视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3.
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中描绘的超逸简淡的田园生活、任真自得的隐逸形象,为历代文士所倾慕。在元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归隐”题材成为元散曲的一大主题,陶渊明也成为元散曲家心目中理想的隐者形象,并在元散曲中得到丰富而多样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王磐     
王磐(约1470—1530)明散曲家。字鸿渐,高邮(今属江苏)人。少时薄科举,不应试。筑楼高邮城西,日与当时文士谈咏其间,自号西楼。所作散曲,题材广泛。正德间宦官当权,船过高邮,辄吹喇叭以征丁役,骚扰民间,磐作《朝天子·咏喇叭》一首以讽。所著有《王西楼乐府》。  相似文献   

5.
宋词中楼意象为配角意象,融摄了风月情事,女性心迹,士人心境,达官文士生活和男女共有惯常消闲行为等内容,使宋词时空拉长放大,立体感得以明显呈示,具有别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从此,江湖不再是一个人的云烟,而是两个人的风月;不再是一个人的戎马倥偬,而是两个人的相濡以沫。[编按]  相似文献   

7.
正沈仕,字子登,一字懋学,又一字野筠,号青门山人,别号东海迷花浪仙,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散曲家,其散曲被时人称为"青门体"。其父沈锐,历官左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少司寇等职。沈仕博学多艺,善书画,善诗词。年辈稍晚于他的唐宋派大家王慎中对他誉之颇高,赞其为"江湖之能诗者也"(王慎中《遵岩集》卷十一《送诗人沈青门序》)。在沈仕所善诸艺中,散曲创作成就最高。其散曲内容香艳秾丽,被誉为"曲中温庭筠",用笔多取法乔吉甫、张可  相似文献   

8.
散曲在明代,曾经有过相当的繁荣。以作家而论,上有帝王将相(如宣宗朱瞻基、辅臣杨廷和、杨一清),儒学名臣(如王守仁、吕柟);下有白衣文士(如金銮、梁辰鱼)、市井小民(见《词谑》);以作家数量而论,任中敏光先生曾在《散曲概论》中据当时所见别集及十来种选集统计出三百三十人。而这只是个粗略的统计,例如这里面就没有上面提到的杨廷和,也没有同时的兵部尚书彭泽,以及陕西著名曲家韩邦靖及作过《西游记》的吴承恩等人,但仅这个数目,也已大大超出隋树森先生《全元散曲》所收的(?)百(?)十七人(其中包括  相似文献   

9.
武侠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武侠电影彰显的侠义精神代表的是温情脉脉的人道主义关怀。《龙门飞甲》再次展示了江湖侠客快意恩仇的武侠电影之应有之义,值得关注的是电影里弥漫着的情与爱,这些有关江湖的风月故事,有情爱,也有情谊。《龙门飞甲》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使情与爱多了一份浪漫,使"侠"与"义"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在形式主义倾向较为泛滥的清代散曲创作中,厉鹗的散曲创作具有较高的成就,他不但将作词的方法带到散曲创作中,还进一步拓展了散曲的题材,从而给散曲领域带来了新的时代特点。他的散曲创作以小令为主,有较多的精品,其风格清新巧丽,隽永幽雅,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对厉鹗身世的探寻及其散曲作品的剖析,探讨其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其在散曲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朱有墩是明代前期极具代表性的一位王爷曲家,受当时政治环境与其自身特殊地位的影响,他没能在政治仕途上大有作为,却在杂剧、散曲创作方面取得了成功。通过梳理、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可知:在其233首北小令中,共用押韵方式7种,有9类21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稍宽。  相似文献   

12.
康海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具有开创之功。通过分析归纳其北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204首北小令作品中(不含带过曲),押韵方式共8种,有8类42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马致远的隐逸思想,针对其杂剧散曲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其中表现出的隐逸思想,探讨马致远隐逸思想形成的原因,分析这种思想对元代大都文人群体的影响。在研究马致远作品的基础上,提出其隐逸思想的矛盾性和大都文人群体中普遍存在此种矛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张可久的散曲几乎涉及元代文人生活的各个侧面,写出了他一生郁积的情感,发出了内心痛苦的呻吟,保留了传统文人的矜持与含蓄,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儒雅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元散曲家乔吉提出了“凤头、猪肚、豹尾”的创作理论,在基本遵循和部分突破自己创作理论的基础上,乔氏创作了大量具有清丽、新奇风格的散曲作品。将乔吉的创作理论和散曲作品结合起来考察,是研究这位作家创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汤式是元末明初一位具有代表性和过渡性的散曲家。研究其散曲小令的用韵,将有利于大家了解这一时期散曲北小令用韵的一些特点。通过统计、分析、归纳得知:在其161首小令中,押韵方式共6种,有5类7首超越《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稍宽。与明代前期、中期、中后期代表性散曲家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比较,发现汤式在小令用韵方面还是较为严格地遵守《中原音韵》的韵部押韵的。  相似文献   

17.
朱有燉系明初杂剧大家,曹雪芹以《红楼梦》名世。二者相去甚远,似乎毫无干系。其实不然,朱有燉杂剧在清代宫廷有着广泛影响力,曹氏家族与宫廷关系密切,故曹雪芹对朱有燉杂剧当不陌生;朱有燉贵为王侯,周藩系中原名藩,及至清代则风光不再,曹雪芹由朱有燉及周藩遭遇引发身世之痛,曹雪芹对朱有燉的接受存在事实依据;朱有燉喜好、对女性态度与曹雪芹很近,《红楼梦》中有所体现;朱有燉度脱剧封闭式的结构与《红楼梦》以神话开篇又以神话终结也颇为一致,种种迹象表明,二者之巧合看似偶然实有必然,虽无铁证,但合乎常理,与那些按图索驹式的考证、索引相比,更接近事实。  相似文献   

18.
叶宪祖于天启六年(1626)迁工部主事后,旋即升为该部郎中,晋升时限当在天启六年十月到七年八月之间。黄宗羲《改葬墓志铭》和《明史》的相关记载均不误,只是因为其中省略了一段事实过程。宪祖起复年份在崇祯元年,而他任南京刑部之职则应在崇祯三年(1630),且所任为刑部主事一职,而非“部郎”或“侍郎”。《明诗综》等对之未加考究,以致以讹传讹。应当结合《四艳记》的结构形式,以“南曲十一折(出)”的标准来确定其剧类。该剧内部结构明显呈现“块状”。将《四艳记》定为杂剧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9.
从张可久的人生价值取向、创作审美对象和心理根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深具传统气质的文人雅士,他性情和顺,趣味高雅,虽仕途不顺,但散曲是他摆脱俗务、澄净心灵的精神绿洲,是他创造和谐的一种方式。他是一个在畸形的社会里,命运畸零,但人格裂变较少的传统意义上的文人。  相似文献   

20.
雁足传书并非汉代苏武事,而是发生在元代山西陵川郝经出使南宋时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元史·都经传》及元明清三代各种文献资料,都有明确记载清代许云峤因慕郝经忠贞,遂作《雁帛书》杂剧,敷演郝经出使南宋被南宋拘禁,因雁足传书而归的千古传奇,体现了郝经不辱使命,忠贞不二,成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与人格情操太行深处小小陵川县,养育了郝经这样一位忠贞传奇人物,这是陵川的骄傲与荣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