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郭学智  崔新平 《天中学刊》2006,21(6):101-103
百戏是指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和动物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汉代的百戏,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种多样。经济的繁荣为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百戏也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而且在文学、哲学、数学、地理、绘画等方面也有不俗表现。试从他文学作品里有关百戏、乐舞等文字内容出发,谈谈他的"技艺并重、形神意和""注重形式、情外魅力""德智明志、回归真实"等乐舞美学思想。试想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对张衡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乐舞百戏的图像,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建鼓在汉代雅乐、俗乐、俗舞、百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发展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乐舞百戏广为流传,成为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今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前我国一些地区与民族已经开展了音乐与旅游的实践,本文试图通过将中原汉代乐舞艺术与旅游开发进行结合,从观赏价值、考古价值、市场价值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音乐和舞蹈最先是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诗经》里的。诗经里不少有关宴飨、祭祀的诗歌都有关于乐舞场景的描写,这些作品反映两周时期贵族阶层的生活画面。《楚辞》有关祭神歌辞的作品对乐舞场面的描写更多。汉代乐舞艺术蓬勃发展,乐舞百戏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国家还专门设立乐府作为管理音乐的机构,更进一步推动乐舞艺术的发展。汉赋中出现音乐赋这一崭新的题材。汉魏六朝时期的音乐赋不仅篇目众多、创作规模较大,而且这些音乐赋所咏之音乐题材,包括咏乐器、咏歌、咏舞、咏乐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此后音乐诗歌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中国戏剧界出现的戏曲史"讨论热"中,相当多的同志对于中国戏曲产生和形成的历史渊源考察,只局限于我国古代的"乐舞百戏",而忽视或没有看见古代西域艺术对其发生的重大影响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敦煌壁画中保存了许多精彩的百戏表演图画,是研究我国古代百戏发展的重要资料.本文以文献资料为主,结合敦煌石窟、云冈石窟的形象材料,论证了百戏在六朝隋唐时期的流行和发展状况,以及对后代体育、杂技、武术、乐舞等方面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道教音乐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一宗具有独特民族神韵的艺术形式。它滥觞于远古巫觋祭祀乐舞,孕育于汉唐歌舞百戏,正式形式形成于南宋。之后,更获长足发展,在中国音乐百花园中大放异彩、独占鳌头,成为我国近世传统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汉画与中国戏剧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由学,音乐,舞蹈,雕塑,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融合而成的综合性艺术,汉画中的乐舞,傩仪等都是戏剧的因素而不能称为戏剧,其中的角抵百戏是融诸多艺术而成的,具有更强戏剧因素的艺术形式,因此,汉画反映了中国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研究汉画对研究中国戏剧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百戏是中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它起源于先秦,兴盛于两汉和隋唐,之后仍传演不衰,到辽金元时期,虽然是异族统治,但百戏艺术仍然比较繁荣.辽金元的乐制都是在逐渐吸收汉族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也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百戏演出在统治者的宽纵和好尚的影响下蓬勃发展,形成了与前代不同的特点.此时期国家之间的对峙与更迭并没有妨碍各国散乐百戏演出的繁荣以及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相反却促进了百戏技艺的发展和成熟.但是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始终伴随着禁毁的声音.元代的散乐百戏多被官方看作"诡怪百出,惊俗骇观,非所以善民心、化民俗,以滔堙心耳,归于淫荡"的惑乱行为,被禁断的百戏种类也达到十数种.  相似文献   

11.
河南戏曲文物在全国戏曲文物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木雕、石雕在戏曲文物中占据重要位置。它所包含的大量戏曲文化元素,为研究中国民族文化、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无论对于河南戏曲文物研究还是全国的戏曲文物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戏曲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歌时调的影响。戏曲在故事题材的借用、演唱体制的引入、艺术表现手法的模仿、叙事技巧的借鉴等方面,都能看到民歌时调的影子,即使戏曲发展到明清传奇阶段,其演唱机制中,仍有许多深刻的民歌时调记忆。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著名音乐家格林卡的艺术成就举世公认,他对俄罗斯古典民族歌剧有奠基之功,所创作的歌剧《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正是俄罗斯古典民族歌剧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本文主要选取格林卡的《伊凡·苏萨宁》这部作品,对其歌剧的音乐意义、音乐戏剧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对格林卡的艺术成就及其所代表的俄罗斯古典民族歌剧创作风格予以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秦东是戏曲之乡,同州梆子、阿宫腔、合阳线偶戏、碗碗腔、老腔、二华迷胡等百花齐放。秦东戏曲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作为秦东百姓的精神食粮,它传承着地方民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在高台教化方面,秦东戏曲有利于扭转社会不良风气,净化村民的心灵。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秦东戏曲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与广阔舞台。  相似文献   

15.
新绛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晋南地区民间艺术的奇葩,其兴盛与古绛州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和大量的民间画匠有密切关系。新绛木版年画题材丰富,其中以戏曲年画独树一帜,体现出浪漫主义情怀。新绛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线条与色彩极具装饰性,并富于实用性,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河南地方戏的唱腔音乐来源于民间小调,群众十分熟悉那亲切的乐调、板式和旋律。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能惟妙惟肖地表达出各种复杂的内心情感,它那优美迷人的韵味对河南及周边各省的广大观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  相似文献   

17.
论闽南民间寺庙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民间寺庙的艺术元素分别在建筑、雕刻、绘画、楹联、音乐诸方面充分表现,运用自如,巧妙配搭,其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一、世俗化。神性被淡化,神人之间界限较模糊,反映闽南人文性格中务实、理性的一面。二、伦理化。即宗教艺术与伦理教化相渗透,主要指向为封建正统文化理念——儒家的传统道德,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神本体,成为独立的伦理艺术存在。三是区域化,具本地区的独特风格。艺术创作的材料本地化,内容表现本地化,艺术创作手法本地化。四为综合化,指把各种艺术形式综合运用以调动信众的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烘托渲染宗教氛围。因此,在闽南民间寺庙乃至分香台湾的民间寺庙。信众感受到的远远不只是宗教的奥秘与魅力。  相似文献   

18.
地方戏曲根植于地方土壤,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文章通过对地方戏剧岑溪牛娘戏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其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探讨,得知它不仅具有教育人、规范人的行为和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作用,还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对岑溪牛娘戏这类地方戏曲的深入发掘,不仅有利于弘扬社会公德,促进民俗文化认同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助于引起社会对地方文化的重视与保护,以至于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9.
广西博白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它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因此也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其艺术风格独特、旋律优美、题材广泛,意境含蓄、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形象鲜明、韵脚整齐。文章浅析了广西博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旨在让更多人能清楚地了解客家山歌,并促进客家山歌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更多的专家学者能进一步探究博白客家山歌这一瑰丽的民间音乐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