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教育》2008,(10):44-48
专题1.成熟与幼稚:适应初中阶段特点 不少初中学生家长只关心孩子读书、考试。不关心孩子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有的仍采用对待小学生的办法,对孩子学习的监督、陪读过多,有的限制孩子跟同伴交往,影响了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不少家长不了解孩子心理。不尊重孩子人格,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意识也日益提高。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学习环境,如今的家长们,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浩荡的陪读大军中来,小到幼儿园、小学,大到中学、大学,甚至出国留学,无不留有陪读家长辛苦的身影。孩子小无生活自理能力,就读的学校离家远,需家长陪读,再进行作业辅导,本无可厚非。可有些中学生还要家长陪读,那么家长到底要陪到何时呢?下面针对农村中学生家长陪读的利与弊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一、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时下,陪读现象在我国之所以愈演愈烈,必然有其存在合理性和深刻的社会原因.调查发现,笔者感到陪读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 中国家长普遍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要成龙成凤,首要条件是学习成绩优异,能上个好大学,而要取得优异成绩就不能让孩子分心.几乎90%以卜的陪读家长认为,如果没有专人打理孩子身边的琐事,就会使孩子分心,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这些家长们认为,如果不给孩子租房陪读的话,孩子会浪费很多学习时间.  相似文献   

4.
陪读与辅导     
家长陪读是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是应试教育的一种产物。有的孩子在家长的陪读下确有了进步,升入到理想学校就读。但是,更多的孩子在家长的陪读下,不仅没有多大进步,相反地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消极的人格特质,成为孩子日后前进的绊脚石。可见陪  相似文献   

5.
专题1.成熟与幼稚:适应初中阶段特点不少初中学生家长只关心孩子读书、考试,不关心孩子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有的仍采用对待小学生的办法,对孩子学习的监督、陪读过多,有的限制孩子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学习困难的孩子是由不良的学习习惯与方法造成的,而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又往往与家长有关。从孩子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考虑,家长应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不要陪读。心理专家发现,对孩子而言,“陪读”极易形成双重依赖,即思维依赖和情感依赖。有家长陪他做功课,不懂就可以问家长,自己动脑的主动性就降低了;做功课时有人陪着,就不会有孤寂感,但长期这样就很难从心理上断乳。2.最好别让孩子在卧室里学习。孩子在家学习时,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要有一个能够安静地学习的房间。但现在孩子的房间往往挂满了各种卡通或娃娃之类的玩具,孩子…  相似文献   

7.
《幼儿教育》2014,(11):27-27
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会时刻观察、学习、模仿家长的言语举止,然后照着家长的样子去做。孩子对于家长来说就是一份特别的礼物,家长要好好对待孩子,细心、耐心,对孩子的行为负责,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以爱的方式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8.
陪读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古时就有书童陪读的事。历史上"孟母三迁",是为孩子选择好的学习环境,其实就是陪读,所以,陪读不是新问题。陪读是为了给孩子选择好环境、好学校、好老师而产生的现象,是新环境、新形势下的特殊教育现象,是人们重视教育的表现。一般陪读指农村的孩子到城镇或县城、省城或者外国等就读,家长陪同读书的现象。这种现象现在很普遍,对整个陪读过程我们应该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小寨 《成才之路》2021,(14):141-142
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不仅投入大量的教育资金,还有部分家长身体力行地选择陪读。目前,进城妇女的陪读现象已经很普遍。文章分析进城妇女陪读下的学生学习现状,探究进城妇女陪读下的学生学习现状的解决对策,以真正发挥进城妇女的陪读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0.
窦宝平 《家长》2012,(4):14-15
如今,我们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大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在一定程度上的陪读是有必要的。家长适当陪读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够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但如果家长过度插手孩子的学习,那就容易使孩子在学习上产生依赖心理,甚至给孩子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从而对学习丧失兴趣、对父母感到厌烦。因此,家长陪读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一、家长要考虑孩子的需要 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时候,学习上往往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帮助。家长可以配合学校的教学进度,督促孩子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同时,家长的积极关注有利于孩子端正学习态度,从而使孩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A5):180-181
陪读,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历史上"孟母三迁",即为孩子选择好的学习环境,其实就是陪读,所以,陪读不是新问题。陪读是为了给孩子选择好环境、好学校、好老师而产生的现象,是新环境、新形势下城镇化建设影响下的特殊教育现象,是人们重视教育的表现。一般的陪读是指农村的孩子到城镇或县城、省城或者外国等就读,家长陪同读书的现象。这种现象现在很普遍,所以这类家庭的教育问题现实存在,小城镇环境影响对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生十六七》2012,(10):14-14
随着孩子为学习而奋战,有家长开始考虑要不要对子女的学习进行“全程”陪读,甚至还有家长觉得有必要放弃职业而做个全职的陪读父母。那么,这些家长的想法是否有必要呢?陪读又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帮助或副作用呢?  相似文献   

13.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不正确的行为,我想谈谈我的想法,也想听听老师的看法。老师:有的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情绪为中心。情绪好的时候对孩子会耐心一些,甚至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也是一笑了之;倘若情绪不好,则对孩子的行为处处看不顺眼,甚至对孩子一些正常的游戏也常常找一些理由来责难。这种以家长情绪为中心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十分不利的。家长尽管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诸多的不顺心,但请记住孩子是无辜而娇嫩的,我们应时时以爱心关怀他们,让他们无论何时都不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14.
浅议陪读     
家长陪读是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是应试教育的一种产物。所谓陪读就是孩子在家里做作业或学习时,家长坐在孩子身边进行指导、检查、督促或监视,直到孩子做完作业或学完功课为止。家长陪读从近期看,孩子的学习困难暂时被解决了,学习成绩似乎也有所提高,家长在心理上也得到了*时的平衡和安慰。但是,在忽视学习主体积极性的陪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效应!即强化了孩子的依附性人格,剥夺了孩子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能力锻炼的机会,最终可能使孩子成为缺乏责任心和坚持性、做事犹豫不决、胆小怕事、缺乏主见的人…  相似文献   

15.
"虎妈"对孩子严苛管教、强化训练、替子女抉择的教育观,在不少中国家长身上都有体现。中国家长参与了太多孩子的生活,亲自参与教学,付出大量时间陪读,指导作业,督促孩子"多学、多练、多记、多考",并且认为兴趣可以以后再培养,有了一技之长才能安身立命。于是孩子的周末被各种名目的兴趣班、补习班所挤占。这一模式的严重后果,就是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李莉 《成才之路》2012,(12):26-27
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条件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儿童走上了学习钢琴的道路,家长为了培养孩子,不惜付出大量的精力、时间以及金钱。家长和教师经常跟孩子说:练琴时要耐心,要主动,要认真仔细,要刻苦,要求孩子一味地服从,而对孩子有无学习兴趣却关心不够。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已成为教育系统工程的三大支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作为家长 ,本应树立起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可是 ,现在的家庭教育却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一味迁就、娇宠 ;有的一叶障目、重智轻德 ;有的态度粗暴、方法简单 ;有的违背规律、拔苗助长 ;有的认为孩子交给学校了 ,学好学坏是学校和教师的事。面对正在实施的“减负”工作 ,有些家长则担心 ,这样“减负” ,会不会降低了对孩子的学习要求 ?孩子一旦放松了学习 ,是否就会变得贪玩了 ?于是 ,一些家长又给孩子“增负” ,给他们布置了一大堆“作业”。所…  相似文献   

18.
于念英 《甘肃教育》2007,(12X):12-12
后进生有两类,一类是智力型后进生.另一类是非智力型后进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所遇到的后进生多数是非智力型后进生。而形成非智力型后进生的原因主要有:①家庭教育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分溺爱: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随意打骂孩子;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  相似文献   

19.
每年秋季开学,新入园的幼儿总会哭闹一段时间,爱子心切的家长放不下一颗“爱心”,干脆做起了“陪读”,跟孩子一起上课、游戏。 其实,家长大可不必这样,因为这种做法既影响了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对孩子也只能起到  相似文献   

20.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近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家长仍然不重视孩子的游戏。有的孩子没有游戏的时间,家长误认为孩子进行游戏,会影响学习活动、艺术活动的开展,阻碍孩子的发展;有的孩子没有游戏的空间,家长担心孩子游戏时,会把房间里的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