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梁效、罗思鼎之流,借研究儒法斗争史为名,歪曲历史的罪状很多。借口研究王安石变法,以读《王荆公年谱考略》为名,歪曲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重要的一例。罗思鼎的《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载《红旗》1974年第二期)一文,荒谬地提出:围绕着王安石变法在统治阶级内部展开的斗争,“是封建社会中长期进行的儒法斗争的继续”,为他们把阶级斗争的历史歪曲为儒法斗争史制造历史依据。同时,  相似文献   

2.
在林彪卧室中,他亲自抄录了宋代地主阶级保守派人物苏轼《留侯论》中一段话,写成条幅,挂在墙上,日夜重温,念念不忘。这段话是: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注:《留侯论》原文是“卒然”,林彪改为“骤然”,在“卒然临之”之前,原文有“天下有大勇者”,在“无故加之而不怒”后,原文有“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①“留侯”是汉代张良的封号。苏轼的《留侯论》是专门颂扬张良的。苏轼推崇张良有“盖世之才”、是“天下大勇者”,是一个有“过人之节”的古代“豪杰”。他总结  相似文献   

3.
孔丘思想的核心是“仁”,孟轲把它发展为“仁政”。几千年来,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以及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无一不对这个东西唱赞歌,将其神化为“圣道”。钻入共产党内的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条件下,也打出了这面黑旗。因此,“仁”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阶级社会中,到底有没有“仁政”?林彪鼓吹“仁政”的目的何在?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认识孔孟之道的反动性与欺骗性,对于认识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北宋时期的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政治革新运动。王安石作为变法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提出了很多革新的措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安石变法中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一个大规模的批林批孔运动,正在全国蓬蓬勃勃地兴起。当前,许多地方的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革命知识分子,首先集中批判林彪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效果较好。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克己复礼”。他把孔老二复辟奴隶制的这面破旗,视为至宝,称为万事中的大事。在九大以后,从一九六九年十月十九日到一九七○年元旦,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林彪及其死党就写了四条“悠悠万事,唯此为  相似文献   

6.
"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中国十一世纪的重大改革。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同时也是世界史上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但这次中古世纪的伟大变革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研究者歧见甚多,大多数认为主要是由于新法触动了北宋官僚豪绅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再加上变法派内部的纷争及用人不当导致了失败。但笔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没有针对社会症结去解决基本矛盾,而是在流通领域和财产分配上动脑筋,打乱了社会的经济秩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国人民集中批判林彪“克己复礼”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批林批孔运动正在健康地发展。党的九大以后,正当全国人民响应毛主席提出的“团结起来,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号召,把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时候,林彪及其死党,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写了许多条“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的条幅。据《后汉书·李杜列传》的李固传中记载,东汉质帝被害,朝廷没有皇帝,太尉李固等联名上书大将军梁冀说:“今当立帝”,“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林彪把“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和“克己复礼”连在一起,多次地大书特书,充分暴露了他迫不及  相似文献   

8.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孔老二搞“复礼”,林彪搞复辟,两个人吹的一个号,唱的一个调,走的一条道,都是妄图开倒车,把历史拉向后退。孔丘“复礼”,拚命鼓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唯心史观,他不但把自己说成是“天生德于予”的“圣人”,还把那些“不织而衣,不耕而食”的寄生虫,说成是“先知先觉”的“上智”,是天生统治人的“君子”,而把劳动人民却说成是“不知不觉”  相似文献   

9.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阶级的教育,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孔老二和孟轲不遗余力地宣扬“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反动谬论,是为他们培养复辟奴隶制的“人才”服务的。他们的教育思想是“学而优则仕”。这种反动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剥削阶级奴役,压迫人民的精神枷锁。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极端仇视工农、鄙视劳动,他恶毒攻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千方百计地同无产阶级争夺青年  相似文献   

10.
是坚持国家统一,还是大搞分裂割据,这是贯穿于整个儒法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我国封建社会统一与分裂的历史现象,总结这一方面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儒法两家在历史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同时,对于批判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有帮助的。在秦统一中国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基本上是处于分裂状态的。这是由于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推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所造成的。分封制在商殷和西周时期,是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到了春秋中期以后,在奴隶起义的猛烈冲击下,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逐步瓦解了,天子的“王土”变成了个人的“私田”。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在北宋中期对学校教育的改革是熙丰变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改革中,王安石试图克服科举取士之弊,强调经世致用,对宋代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更法》 [说明] “更法”就是变法。公元前三五九年,在秦孝公主持的国事会议上,商鞅与甘龙、杜挚就要不要变法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本篇就是这场论战的生动记录。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甘龙、杜挚,继承了孔老二“克己复礼”的衣钵,竭力主张“法古”’、“循礼”,疯狂地反对变法。商鞅坚定地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变法革新主张。他运用“三代不同礼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论司马光时认为:王安石要变法,而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和司马光是互相尊重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写出的.毛泽东认为《资治通鉴》是一项"大工程"和一部"大书".毛泽东称赞《资治通鉴》写得好:开宗明义、叙事有法、兴衰治乱本末毕具、大的"相砍书".毛泽东认为《资治通鉴》的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要...  相似文献   

14.
王张江姚“四人帮”本是一伙投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林彪反党集团的羽翼下发迹的资产阶级阴谋家、野心家集团。可是,在林彪叛国投敌、自我爆炸以后,他们却象魔术师变戏法一般,马上换了一副脸谱。特别是那个臭妖婆江青,四处散布什么“我让林彪迫害得厉害”啦,“我和陈伯达早就有斗争”啦,如此等等,俨然以反林彪的“英雄”自居。“四人帮”究竟是不是反林彪的“英雄”,看一看他们的实际行动,那就很清楚了。  相似文献   

15.
就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庆历新政不仅超过宋代历史上任何一次局部改革,甚至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亦有所不同,它关涉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集中了当时朝野士大夫要求改革的主要意见,是针对宋代弊政有感而发,可谓“宏且深”,“详且博”,凸显了以范仲淹为首的宋代文人士大夫对社会群体的无限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看中了孔老二反动思想的核心——“仁”,他把这件破烂货拿来涂上一层新漆,作为向无产阶级专政猖狂进攻的武器。对此,我们必须彻底批判,把它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什么是孔老二的“仁”?他唠唠叨叨,不厌其烦,在《论语》中直接谈“仁”达五十多次,什么“德政”呀,“爱人”呀,“忠恕”呀,“孝梯”呀,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复辟已经崩溃了的西周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在孔老二看来,“仁”,就是对大大小小的奴隶主都应当体贴照顾,不许动他们一根毫毛;奴  相似文献   

17.
林彪、“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推行一条极左路线,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大做文章,捏造了一个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始终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谬论。按照他们的说法,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仅原来的资产阶级永远不能消灭,而且始终会产生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全是资产阶级,连共产党内也已经存在着一个资产阶级。这样一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似乎不是阶级的逐步消灭,而是中国的亿万人民都要变成资产阶级了。于是,在实践上便人为地制  相似文献   

18.
孔老二站在没落奴隶主的反动立场上,竭力鼓吹“生而知之”的反动谬论。胡说什么奴隶主是“生而知之”的“上智”,奴隶是命定受压迫的“下愚”,这是永恒不能改变的,并且把自己打扮成“生而知之”的“圣人”。孟轲继承了孔老二的衣钵,鼓吹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胡说什么人的知识、才能是先天就有的,而不是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得来的。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出于反革命复辟的政治需  相似文献   

19.
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和甘龙、杜挚曾经有过一次激烈的辩论。主持辩论的秦孝公最后表态说:“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商君书·更法》)这就是说,在秦孝公看来,“愚者”和“智者”、“狂夫”和“贤者”,没有共同的喜悲甘苦,也就是没有共同的利害,因此,要叫所有的人都支持变法,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不再顾虑一些顽固派的议论或攻击,决心支持商鞅变法了。商鞅和甘龙、杜挚的辩论,是儒法两家短兵相接的激烈搏斗,在这场搏斗中,充分体现了儒法两家对于“智”、“愚”、“圣”的不同立场和观点。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阶级斗争的政治历史小说,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作者曹雪芹以其“虚敲旁击之文”,“反逆隐曲之笔”,精心塑造了众多的完整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阶级斗争,揭露了封建贵族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及其必不可免的崩溃趋势,同时,对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反动没落阶级的意识形态——孔孟之道和朱熹理学,进行了深刻有力的批判。但是,林彪这个不读书、不看报、什么学问也没有的大党阀、大军阀,却对《红楼梦》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竟然从被曹雪芹所贬抑的反面人物,那个靠儒家的反动处世哲学发迹的“穷儒”贾雨村身上,去寻找搞阴谋诡计的反革命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