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多种媒体使出全身解数、参与“新闻大战”的激烈角逐中,如何发挥广播的优势,搞好经济报道,一直是我们广播工作者努力探寻的问题。这里,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增强广播经济新闻可听性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所谓可听性,是指广播新闻吸引听众的能力。听众对广播新闻的注意,当然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但广播新闻工作者如果不注意在节目形式上进行适当处理,照般照抄报纸新闻稿的写作、处理方法,就会抹煞广播的特性,降低节目的可听性。增强可听性,首先应发挥广播新闻节目“声音”的优势,以声取胜,先声夺人。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  相似文献   

3.
一、“现场同步报道”:让听众身临其境 新闻现场有着丰富的同期声或环境声等音响资源,加上现场报道的过程与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具有同步性,所以,记在新闻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以及生动的现场音响采访,更能体现广播“音响”的自然性、传真性,更能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可听性。在现场同步报道中,也更能将广播“快”的优势发挥到极至,以比其它媒体更快的速度满足人们获得最新信息的要求。我们的广播新闻,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现场同步报道形式,以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让听众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4.
刘志 《军事记者》2002,(12):38-39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提高广播新闻的可听性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新闻的可听性,即新闻能够吸引听众的特性。军事新闻作为广播新闻中一个组成部分,其政治性、思想性、职业性、权威性均比较强。因此,当其他领域的新闻纷纷把“好听”当作一项重要标准来要求时,军事新闻仍然只注重自身的特点,在可听性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报道只考虑部队的需要,忽视了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有些报道缺乏时代特点,几十年如一日的老题材、老面孔。特别是一些自上而下的规定动作,更是…  相似文献   

5.
王健 《中国广播》2009,(6):50-52
新闻连线报道,作为广播低成本运作的代表手段,突出了广播“快速”的优势。然而连线报道也有缺乏现场录音、内容易枯燥等缺点。本文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给广播新闻记者提出了几点建议,通过对事件和新闻事实的把握、对语言风格和面貌的改善,增进连线报道的表现力和可听性。  相似文献   

6.
现在媒体竞争激烈,作为广播记者要为广播的崛起和“扬威”发挥一份“光”和“热”。就个体而言,必须用“心”采写新闻,为受众提供生活气息浓郁、可听性强、紧扣时代主旋律的好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7.
一、“现场同步报道”:让听众身临其境 新闻现场有着丰富的同期声或环境声等音响资源.加上现场报道的过程与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具有同步性,所以,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以及生动的现场音响采访,更能体现广播“音响”的自然性、传真性.更能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可听性。在现场同步报道中.也更能将广播“快”的优势发挥到极至.以比其它媒体更快的速度满足人们获得最瓶信息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广播新闻策划是“广播新闻编采人员对新闻事业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目的是更好地配置运用新闻资源,办出广播特色取得最佳效益”。简单说,就是对一档新闻、一组新闻或一条新闻提前设计报道思路,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包装,让广播新闻具有较强的可听性。那么,广播编辑如何做好新闻策划呢?第一、广播编辑要善于对突发事件进行策划,进行滚动报道广播在策划报道突发事件中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在当今传媒业激烈的竞争中,广播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具有最快速度传递新闻信息的特点。没有实效,广播新闻就会黯然失色,甚至没有立足之地,基于此…  相似文献   

9.
周涛 《记者摇篮》2010,(5):47-48
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是广播的基本功能,而可听性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好的广播新闻应当有很强的可听性,能够让人产生继续听下去的愿望。那么如何才能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呢?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报道历来是媒体宣传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新闻采写的难点。相比其他媒体,线性传播和声音稍纵即逝的广播,似乎更难驾驭经济报道。广播的经济报道却往往处在领导,媒体、听众三方面都不甚满意的状况,程式化、枯燥乏味.浅显生硬、千篇一律的经济报道仍占相当比重。经济报道缺乏鲜活性、生动性和可听性的问题,已成为广播  相似文献   

11.
郑颖 《新闻前哨》2002,(7):32-33
广播的传统特性包括可听性、及时性、通俗性等,在广播的所有特性中,可听性是根本,是灵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听众对广播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可听性的标准也在改变。以前,广播是公众获取党的方针、国家政策的主要渠道;现在,公众听广播希望获取各种信息,欣赏、娱乐和休闲。为适应听众新的需求,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作不断地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到:一、增强节目的可听性1、从“面面俱到”到“量身定做”。必须注重开发个性化的贴身服务项目,以特色鲜明的节目,稳住目标听众群体,并争取把“非注意力”听众变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陈影 《声屏世界》2004,(7):44-44
为使广播新闻节目更具可听性,记者们将目光和话筒投向了广大基层群众,重视采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这些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播音方式播出,往往会拉大广播新闻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新闻从采写到播出产生严重的影响力衰减。但如果让广播记者“说”新闻,直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宁波电台的新闻改革注重从普通群众的立场出发,新闻报道由原来居高临下的“俯视”转向深入普通人生活的“平视”,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及历史境遇,让老百姓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在强化广播新闻的平民化诉求方面进行了探索。由于广播新闻将报道的视点放在了普通人身上,并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新闻,因而受到了听众的欢迎,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张欣 《新闻窗》2011,(3):39-39
作为一名广播电台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是获得新闻事实的重要前提。在广播新闻采访中,被采访者面对的不仅仅是记者,还有话筒,这就要求广播电台记者在采访时必须注重提问技巧,消除被采访者的紧张和不安心理,以便采访出生动、真实的广播报道。在广播新闻采访中,提问技巧是关乎采访质量的关键,笔者就广播新闻采访应注重的提问技巧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5.
广播连线报道强调“第一现场”,要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非常契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本文根据连线报道的特性,就连线报道与“走转改”的关系、连线报道的适用范围、如何在“走转改”活动中提高连线报道感染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周敏 《中国广播》2004,(11):41-42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广播新闻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上不断改革创新,新闻变得更广泛、更新鲜、更快捷、更深刻。广播新闻节目能否受到听众喜爱,播音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播音员必须研究掌握过硬的新闻播音技能,增加播音在广播新闻节目中的魅力,增强其可听性。播音员应该在播音语言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上多下工夫,并根据广播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就能收到良好的播音效果。  相似文献   

17.
娄勇 《中国广播》2009,(2):41-42
音响是广播的生命,尤其在广播新闻中,运用音响可以代替大量的文字表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新闻更生动、更富可听性、真实性和感染力。不可否认,在广播新闻中恰到好处的运用音响,的确能使广播新闻更好听,但“过犹不及”,如今,一些广播新闻从业人员盲目依赖音响,片面追求“响”新闻,  相似文献   

18.
要办好城市广播新闻,就必须利用地域优势,发挥广播特色,创办服务本地市民、对受众有益、有用的新闻。从节目理念和内容方面,要注重时效,加大新闻评论力度,彰显广播优势。同时,也要密切融合新媒体技术,提升影响力,弥补广播的劣势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有观点、有品质、可听性强的广播新闻。  相似文献   

19.
一、要讲究传播艺术讲究传播艺术,首先要具备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包括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机的针对性。忽视内容的针对性,会使听众产生“想听的,你不说,不想听的,你老说”的不满情绪。忽视时机的针对性,会使听众对广播新闻宣传的动机产生怀疑,其次要具备新闻事实的准确性,新闻事实必须准确,这是广播新闻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准确,令人可信、可听。广播新闻宣传内容必须真实,评介要确实,文风要朴实。增加可听性,必须建立在“准确”这一基础之上。再次,要具备新闻宣传的适用性。广播新闻传播、覆盖的往往是一个地区,其它地区发生的…  相似文献   

20.
赵健 《新闻记者》2005,(3):69-69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系列报道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报道方式,对某个新闻事件或主题,经过精心策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视角的立体报道。如何增强系列报道的可听性呢?笔者在实践中有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