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鹏 《出版史料》2011,(4):68-70
孙犁是我素所敬重的作家,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一家党报工作时,就曾读过他的《荷花淀》《嘱咐》等短篇小说选集。我是第一次接触到此类敌后游击战斗故事的作品,对这位先辈同行不畏艰险,深入敌后游击区采访,并撰写了《荷花淀》《游击区生活一星期》《光荣》等诸多名篇甚为钦佩。作者所描述的战士们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必胜信心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从这些作品里,  相似文献   

2.
董羽 《青年记者》2006,(8):80-81
我国的动画产生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当时动画银:幕上精彩纷呈,百花齐放,《大闹天宫》、《牧笛》、《孔雀公主》、《金色的海螺》等等,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其中还有深受观众喜爱的《哪吒闹海》、《三个和尚》、《鹬蚌相争》,水墨片《山水情》、《鹿玲》、《金猴降妖》、《天书奇谭》等等。但是,进人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动画遭遇到了外国动画的严重打击。新世纪开始,化产业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对国产动画产业的政策扶持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3.
精确新闻报道的平衡把握与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精确新闻报道的平衡体现精确新闻报道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美国兴起,直到30年后的60年代才受到真正重视并得以广泛应用。1982年以后精确新闻报道开始传入我国,受到《中国日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关注,并很快得到了受众的认可。精确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4.
我认识范长江同志可以说相当早。30年代中期,范的名作《中国的西北角》在《大公报》连载,我每篇必看。稍后他又连续发表《塞上行》,这些文章引起我更浓厚的兴趣。这就算认识了。  相似文献   

5.
近些时候,曾任《北京文学》主编、北京作协副主席的林斤澜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中国文学界特别是短篇小说领域内又少了一位老一辈优秀作家,林斤澜先生一生大部分时间几乎都花在了短篇小说的创作上,他的《台湾姑娘》和《头像》已被文学界公认为当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他的关注重点是普通知识分子在社会变动中的坎坷命运和心历路程,  相似文献   

6.
范用     
《出版参考》2010,(5):M0002-M0002
范用,1923年生于江苏镇江。1938年开始从事出版工作,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兼任三联书店总经理。作品有散文集《我爱穆源》、《泥土脚印》、《泥土脚印续编》等。20世纪80年代初,他倡议创办了《新华文摘》、《读书》这两本知名刊物;还组织出版了《傅雷家书》、《随想录》等一批图书。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蒙的作品,我读的不多。王蒙18岁发表成名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岁发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轰动文坛。文革结束后不断有佳作问世,他还曾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任文化部长。惭愧的是,我只完完整整地读过他的两部作品,一部是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的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另一部就是前两年出版我刚刚读过的《我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8.
继《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之后,著名作家梁晓声又一本深度解剖当代中国人文化心理和国民性的纪实录《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于日前由现代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至今仍保持手写习惯的梁晓声在书中一笔一画为当代中国社会纪实.曾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知青》等作品为人熟知的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一书中以一如既往冷峻而智慧的笔调、渗及骨髓的透视深度,以及充满人文理性的文字,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状况、普通人的尴尬人生,以及中国的文化与文化人,进行观察与评述.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人文现状的"田野调查",也是一部深度的社会观察笔记.  相似文献   

9.
知青梁晓声     
正谦和、礼让是我与梁晓声历次交往中旁观到的核心质素。本质上,梁晓声是个歌者。我在清华大学前后整整十年,与梁晓声先生并不相识,尽管他所在的北京语言大学与清华大学同属"五道口学院群",仅几条街之隔。真正与梁晓声发生关联是在我创立"红人馆"品牌之时,我那时操作了梁晓声当时的新长篇《政协委员》和筹划中的《梁晓声全集》——由于种种原因,"全集"只出到《伊人,伊人》《欲说》两卷。我离开漫友前,才从电话中听梁晓声说他不好意思问我,因为长期没见后续作品面市,他"以为"漫友不打算出版了,  相似文献   

10.
何心冷,天津《大公报》的副刊编辑。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以一支深刻隽永之妙笔,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天津《商报》编辑吴云心说:“天津市民尽有人不知道大公报有张季鸾,但不知何心冷者甚少。”  相似文献   

11.
沈昌文  平雨 《出版参考》2007,(11):35-35
前任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主持人沈昌文.在他回忆录的一节《陈翰伯的一个意见》中说:上世纪40年代我就知道有个进步的国际问题评论家叫梅碧华.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身材魁伟的陈翰伯。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宪法》,还是《刑法》《刑诉法》《行政诉讼法》和《民法通则》,上世纪80年代制定这些法律时是为了保障人的权利不受侵犯,而这与当时中共领导集体对文革浩劫的深刻反思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统计,到那时为止,茨威格是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德语作家。最近,由于徐静蕾改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得奖,茨威格再次受到中国观众和读者的关注。在中国,茨威格最为读者熟知的作品是他的中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收藏》,《马来狂人》等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名篇。除了小说,茨威格还撰写了不少传记作品和历史著作,如《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昨日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岳洪治 《出版史料》2010,(1):116-121
近年来,随着《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纸醉金迷》等电视剧的热播,张恨水和他的小说,重又回到百姓们的生活中。张恨水这位活跃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章回小说大家和他的作品,持续受到诸多出版机构和影视传媒的追捧。这个现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多元化和出版、影视产业的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报业市场继80年代初期的晚报复兴和90年代初期的扩版狂潮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兴市场经济的热潮之时,迎来了第三次快速发展时期。自1995年1月《华西都市报》在四川成都创刊开始,《燕赵都市报》、《楚天都市保》、《三秦都市报》、《大河报》、《华商报》等多家都市报应运而生。这批新兴的都市报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清新可喜的风,  相似文献   

16.
党报农村版经历了从80年代末的鼎盛时期到90年代的式微期,从2003年开始,陆续有了《经济日报》、《河南日报》等党报农村版的创刊,这些报纸为农民信息能力的提高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40年代:她拨动了落寞的心弦 20世纪40年代,大陆出现了第一次‘张爱玲热’,也就是张爱玲创作其《传奇》《流言》的时期。1943年,张爱玲身在“沦陷期”的上海。她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  相似文献   

18.
提到阿城,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棋王》《树王》和《孩子王》三部曲,他的小说在上世纪80年代虽然没有引起商业上的轰动,但在当时也算独树一帜了。就在人们期待着阿城能拿出更多作品时,他从文学圈里消失了,一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19.
“如果谈到在法国受到关注较多,影响较大的中国当代作家,苏童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法国先后出版了6部他的作品《妻妾成群》、《红粉》、《罂粟之家》、《米》、自选小说集《纸鬼》,以及((我的帝王生涯》。苏童近乎病态的狂想曲,仿佛穿着黑漆外套,任性而优雅。”  相似文献   

20.
1954年1月3日晨,75岁的佘云岫在同济医院停止了呼吸。但此后围绕中西医展开的一系列论争中,他终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50年代中后期,《人民日报》至少有5篇文章提及他,无一例外地将他作为批判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