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起先,是一位晚生代作家向我推荐这本书。接着,我先生逛书店时带回了这本书。他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的独特的装帧。后来,他在为我的小说集设计装帧时借鉴了这本书的特点。再后来,我才看完了这本书。时间已是1999年春节前夕了。书和人一样,认识了不一定立即阅读,好书更常会这样。它挤在家中顶天  相似文献   

2.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的前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薄一波同志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这部新作的问世,可视为出版界向党的生日献礼的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薄老的这本书,是根据他的亲身经历撰写的一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方面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书的上卷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从创建新中国到1956年社会  相似文献   

3.
记得我步入编辑队伍不久,出版界的一位老领导、出版家送我这本由伍杰同志执笔写就的《巨译的诞生》一书,并亲切地对我说:“好好读一读,对你会有不少的帮助。”几年来,我的确从这本书中得到了许多的启迪和深刻的教诲。对于我们编辑来说,她不仅是一曲深情的颂歌,也是一部优秀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4.
当一本书遇到读者时,这本书就诞生了。也有人认为,在计划阶段书就诞生了。从一般的概念上说,从制造部门出来的成品书,就是书的诞生。不过即使成品书经过流通部门到了书店,但还没人购买,那么这本书就没有完成它本身的使命,它将成为返回品,或者变成废纸,或者变成粉粹厂的纸料。因此,出版的书必须有读者购买,才是出版界最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老林头林辰     
林辰有一位同名人。伍杰同志说:“你对林辰很推崇。”这是他在审定我的《新编辑观的追求》这部书稿时,发现这一点的。还有人给我的这本书做过一个统计,说在当代编辑家里有两个人我提得最多,一个是上面写到的钟叔河,一个现在要写的林辰,而提到林的地方更多共有5次,最早的是1988年。于是读者或可知道,我所说的,不是院校里的鲁迅研究和现代文学研究或别的什么研究专家的那一位林辰,而是出版界的这一位林辰。 1988年我还不认识林辰先生。我那时提到他是将他作为编辑学者化的典型来说的,出版界的多种新闻媒体将他作为学  相似文献   

6.
所谓短册,是指过去日本人用来写和歌或俳句等的一种窄长条厚纸。两年前,我在日本进修时,常听说“短册”这个词,但开始时我不知道短册在出版界为何物。有一天,我与讲谈社的一位部长一起到池袋的一家书店参观,发现陈列在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里都夹有一张细长的厚纸。当我询问那位部长为何所有书里都要夹上一张这样的纸条时,他告诉我说,“这就是短册”。接着他向我详细地介绍了短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进图书馆工作的那天,许多人都对我说:“你真幸运,进了图书馆等于进了“安乐院”。这工作又简单、又轻松……”我自己也认为是这样。进馆不久,我跟老馆员何老师到新华书店去买书,只见他两手灵活,动作轻快,一会儿就从堆积如山的书里选出了几十本书,我也选得不少,但经何老师一检验,他却说:“这是复本,这是受藏书比例限制的,这是不适合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读者需要的,这是不成套的……我们不能见书就买。”他这样一挑,我选的百来本书,连一本都没有选上,  相似文献   

8.
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陈昕著的《WTO与中国出版》一书自今年8月问世以来,在出版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颇为引人注目。 这本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中,紧密结合中国出版业实际情况,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加入WTO对中国出版业将发生哪些重要影响、利弊何在、中国出版业应怎样应变与发展,作  相似文献   

9.
刘辰 《出版史料》2006,(4):90-96
大陆读书界和出版界对丁文江的注意,可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我所知,湖南科技出版社早在1987年就出版了由美国夏绿蒂.弗思所著《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一书,不过我当时无缘一见。对丁文江,我过去知之甚少。第一次看到他的小传,是在石原皋的《闲话胡适》①一书上。这本书对丁文江的评价不高,给我的印象是贬过于褒。1996年,在《读书》杂志上偶尔看到朱学勤《让人为难的罗素》以及稍后发表的许纪霖的文章,虽然评价甚高,终是难得详情。前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旧书摊上发现了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丁文江传》,署名胡适著,买了…  相似文献   

10.
这次采访,缘于一份迟到的感动。去年年底,朱赢椿在他位于南师大的书衣坊送了我一本书,说是他设计的。但是,这本书的设计实在不……青灰色的封面上,只有大面积的空白,没有  相似文献   

11.
当今的中国正经历着轰轰烈烈的经济转型,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需要解放思想,调整步伐.<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可以说是应时而作,为中国企业带来全新角度的经营智慧和管理智慧,是中国理论界、出版界专论细节的第一本书.  相似文献   

12.
2007年6月1日,宋木文同志的新著<亲历出版30年--新时期出版纪事与思考>(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发行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出版界的领导、专家、学者数十人出席了会议,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发来书面贺信,与会者踊跃发言,都高度评价了这本书.宋木文同志是我国出版界老前辈,从20世纪70年代进入出版界,到90年代成为中国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既是中国出版业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许多重要政策的制定者、参与者或执行者,对中国新闻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改革勇气、智慧和责任.作为一个晚辈,我不敢全面评价这部著作,但是作为一个研究人员,看完这本书后很受感动、很受启发,很受鼓舞.我把读后的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3.
李宇 《出版参考》2006,(9S):7-7
当今的中国正经历着轰轰烈烈的经济转型,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需要解放思想,调整步伐。《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可以说是应时而作,为中国企业带来全新角度的经营智慧和管理智慧,是中国理论界、出版界专论细节的第一本书。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年夏天,由于工作关系,我开始涉猎一些关于地方的书笈。这时,我馆一位编辑《中国善本书总目》的同志,从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提供的书名中,翻检着一部清代写本正在琢磨。他已经查阅了一些工具书,并没有找到关于这部书及其作者线索。清代写本,并不珍贵,这本书也能算做善本书吗?他很随便地问了我一句,问我知不知道《龙沙剑传奇》这部书。阅读方志积留的印象,顿时在我的头脑中出现了,我清楚地记得《黑龙江志稿》上有关于这部书的记  相似文献   

15.
韦君宜女士的《思痛录》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听说韦君宜这位老革命,中国出版界的名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前社长,为了出这本讲真话的书几经周折,而且在一些敏感的话题上进行了删节才得以与读者见面。虽然给读者留下了不能尽览作者全稿的遗憾,但是这本书还是保留了作者从为了救亡投身中国革命到近年,六十多年来对许多政治生活中基本问题的深刻反思。读了这本书,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和作者沉痛的思考面前,不得不让人掩卷  相似文献   

16.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我得以和吴道弘先生相识.2002年的金秋十月,我与一位长辈去北京出差,这位长辈是从事出版史研究的学者,因有一本新著将要付梓,想请吴道弘先生作序,就带我一同去拜访.我是出道才不久的新人,并不知道吴先生是出版界的老前辈,如果知道这些,是难免会有些紧张和拘谨的.因为事先不知道,所以就大大方方地去了,不但享用了清茶、水果,因为带了照相机,还与吴先生合了影.最意外的收获是,吴先生送给我们每人一本他的新著<书旅集>,这本书是最近才出版的,书页上还弥漫着墨香.在送给我的书的扉页上,吴先生还写了寄语、题了名.  相似文献   

17.
北京落着秋雨。临去机场的时候,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远航集》放进手提包里。我想路上再翻翻这本书。翻翻这本书,是想回忆书的作者华山同志。昨天——9月22日,华山同志在广州去世。我去广州,是去帮助料理他的后事,那心情正象这落着秋雨的日子。可是等到在飞机里坐下,打开《远航集》,好象又看见了作者——一个乐观健谈,风风火火的新闻记者。这使我忘掉了他的死,想起了他的生。他在中国新闻界,当然是长辈,我原本不认识。我最初读他的作品,还是三十六年前在上海学新闻的时候。先是读他写抗日战争的几  相似文献   

18.
从“神实主义”说起 第一次听说《炸裂志》,还是在2011年,我对阎连科老师进行了一次访谈,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问他《四书》(这部书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在内地出版,但有繁体字版)之后的新作。阎老师提到,他正在写一本书,内容是有关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而且这本书是完全按照“神实主义”观念而写的。对于这个观念,我更不陌生,  相似文献   

19.
张静庐著有一本《在出版界二十年》,副题是“张静庐自传”。这部他40岁时的作品从书名便可明了,讲述的是他在出版界的若干经历。一位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同行朋友对我说,这部书不好读,意思是说它的可读性不强。我倒也赞同这位朋友的意见。不过这样的书倒真是凤毛麟角,对于出版业研究来说,还是世不多见的一手资料。这书是上海杂志公司出版的,那是抗战兴起,上海杂志公司内迁到汉口时的出版物。上海杂志公司不过是此前几年才由张静庐一手创办的,时在1934年5月间。这大概可以说是1933—1934年的所谓“杂志年”催生的一家书店。在中国读者购买力低的情况下,杂志比图书较为便宜,这便有了生长点。张静庐在合作者不敢冒险的情形下,抓住机遇,以举鼎的雄心独力创办了据认为是我国近代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一九年以后,资产阶级新闻学开始广泛地被介绍到中国来,南北很多大学设立了新闻系,开设了新闻学课程,我国自写的新闻学著作也陆续出版。戈公振于一九二五年在上海国民大学担任中国报学史的讲授工作,《中国报学史》一书也就在这时候开始写作,历时一年多,-九二七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对旧中国新闻界是有影响的。一九五五年我们重印了这本书。下面对这本书作一个简扼的介绍,同时谈谈我对这本书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