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卓越工程师计划"提出后,高校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校企合作的掣肘,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探讨了建筑专业开展"校企联合教学"的几种运作模式。最后得出构建适合专业特点的"校企联合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能实现对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共利。  相似文献   

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校企合作的"3+1"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基于此,紧紧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学训工结合的3+0.25+0.75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构思设计了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重点分析了所构思设计的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的4种联合培养形式,以期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相似文献   

3.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实施措施,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研究对"卓越计划"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的校企合作教育进行分析,归纳为"学校为主体""企业为主体""项目合作"3种模式。比较研究国内的校企合作教育,主要采取了"顶岗实践""工学交替""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分析这些模式,根据存在的3点共性问题,提出了多种模式并举、构建行业平台两项建议,为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创建电气工程专业“1+1”的校企合作教育培养模式。研究对比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在人才培养中存在实践工程环节薄弱、学校硬件匮乏、校企联合办学困难、高校自身管理问题等不足,提出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并且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完善现有“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模式,提高电气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重点在于改革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改革实践环节,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加强。从安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学过程的多层次、工程化、创新化出发,在重点分析安全工程本科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综合采用调研分析、统计分析、工程实践、反馈与评价等手段,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独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实践培养模式、完善的学生创新体系及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以期对今后高校不同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是国家培养新型工业化人才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武汉工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针对我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根据学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基础与条件,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期为我国高校化工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和需求,从专业综合改革、校企合作模式、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角度论述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主张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定位改进培养模式、合理设计企业阶段培养计划,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享人才资源、建立企业工程教育实践基地等方式拓展校企合作互动模式,加强校内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型课程建设、科技创新竞赛指导,探索深层次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以期使学生具备满足社会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是国家培养新型工业化人才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南华大学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在分析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由此制订满足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卓越计划是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结合学校近年来实施"卓越计划",校企共建工程实践中心的实践活动,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认识、教学组织管理和实践效果进行总结和思考,对进一步深化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卓越计划实施所面临的困难,结合注册工程师制度对土木工程人才能力的要求,本文从培养方案制订、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体系构建、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对卓越土木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同时还指出:基于注册工程师制度展开土木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可以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出卓越的土木工程师人才。  相似文献   

1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准确定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才能确保这一计划的实施。以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校企合作,构建满足卓越制药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三届学生的实践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卓越计划的相关研究,并对燕山大学卓越工程师班的6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满足学生需求、实施项目化教学和多元化考核为核心理念,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无论对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对提高学生自主性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一项重大改革措施。通过对目前自动化工程实践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实习经费和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少、教师实践能力与现阶段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确定了自动化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方案,采取"以人为本"的开放式、多样化、递进式的三段培养模式,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综合考虑,形成"4+2+3"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通过与卓越联盟企业联合提出通过将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学位论文)一体化的校企"无缝对接"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理念。同济大学自动化专业积极并成功申请了四个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如何促进高等工程教育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创新、工程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卓越工程师的实施关键是校企联合培养环节的开展,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必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我校作为"卓越计划"的首批试点院校,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研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对"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具体实践,建立了校企双赢的联合培养模式,双方共同参与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共同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以达到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了的学习效果和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针对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培养合格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优秀工程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从教学目标、教学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情商的培养、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校企合作这几个方面对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落实国家关于工程教育改革和卓越计划的相关精神,通过研究卓越计划的教育改革背景及其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结合成都学院作为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定位,明确了成都学院机械专业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标准。按照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的"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督导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推进学生工程技能认证,整合校内外实践条件,构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对成都学院机械专业学生工程实践素质培养体系进行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应用型卓越机械工程师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探讨建立涵盖校企联动、职业认证、学科竞赛、工程实践等环节相融合的、丰富多样化的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构建全程互动式卓越人才培养路径。介绍了在计算机专业"卓越班"培养中的经验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有效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论文介绍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联合企业构建的"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模式,及分层递进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校企联合的实践教材建设,及管理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实践,为深化校企合作进行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合作模式,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高等院校工程教育中校企合作进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借鉴CDIO教育理念,结合安徽理工大学实施机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提出了联手中小企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构建多体联合实践教学平台的培养模式,以期为同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