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丧葬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四大仪礼中最重要的仪式。本文以鲁西南地区村落丧葬礼仪为例,重点分析大南湖村传统丧葬礼仪过程,并探讨现代社会对传统丧葬仪式的影响,以推动丧葬礼仪的当代变迁,科学传承与发展丧葬礼仪。  相似文献   

2.
白族丧葬仪式对于白族文化的传承、社会的教化、社会的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成白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该文运用阿诺尔德·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概念对白族葬礼仪式进行分析,并对洱源白族丧葬仪式所蕴含的信仰及其价值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3.
关中地区的葬俗较多地继承了传统的丧葬文化,虽然随着时间的发展,葬俗的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在这种历史的变化中,人们形成了一整套严密而繁复的礼仪。看似简单的丧葬习俗,其实体现了生者对于死亡的认识和追求、串联了生者间的人际互动和社群关系的整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丧葬习俗遭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使关中地区的丧葬习俗呈现出明显的量变态势,这种文化因素的变与不变,正是生产方式多元化和定居式农业瓦解的最直观的体现,也让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态度由向往变为对现实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丧葬习俗是人生礼仪习俗的最终归结点。人生自出生始,终于死亡,这是人类生理生命历程的周期规律。壮族丧葬习俗内容有择算日子下葬、择选坟地、孝子女守棺、绕棺、请麽公念经超度或念诵《报恩经》等,并承载着标识、寄寓、分割、应对、标示、趋善、惩戒、引导、感恩、追忆、示范、奉劝与劝戒等诸多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表现在社会习俗之丧葬方面,即新式丧礼、葬俗出现,丧葬中的传统色彩逐渐淡化。然而,在河南地区,传统丧葬仍据主位,陋俗颇多,以崇尚厚葬、迷信风水、延佛道等为甚。这些陋俗不仅耗财伤民,还加剧了当时河南社会的迷信之风,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究其原因,与该地区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浓厚的封建文化氛围、深处腹地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
马惠娟 《文化学刊》2010,(5):131-135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一直以来关注的重要问题。丧葬仪式是人生重要的过渡仪式。本文以胶东S村的丧葬仪式为例,从仪式过程的细节着眼,分析其中的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从丧葬仪式传统的延续和变体中,也可以看到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痕迹以及当地人观念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清朝前期各地大规模出现停柩不葬、丧葬奢靡等现象,"俗"与"礼"的矛盾开始突出。朱轼作为清前期重要的名儒、名臣,历仕康、雍、乾三朝,博学多才,将古代传统礼制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结合,提出了重视丧葬、反对停柩不葬、提倡俭葬的丧葬思想。其"俗"与"礼"相融的丧葬思想,对我们解决创建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历来有慎终追远的传统,丧葬仪礼集中体现了传统的民俗文化意识。由于历史的演进,各地区各民族的丧葬习俗都在发生着变化,从民俗学角度对丧葬习俗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探究其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文化博览》2007,(12):65-67
岩葬在中国南方分布的地域十分广阔,延续的时间也很长。因而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这些岩葬的安葬场所、它们的形制、它们的丧葬礼仪习俗、以及使用这些葬俗的民族集团本身的文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情况下,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交际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有鉴于此,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中国传统礼仪内涵,剖析中西方在跨文化交际中呈现出的文化融合和差异,理解中国传统礼仪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所蕴含的价值,如此才能推动中国传统礼仪在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礼仪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内容特征和时代特点,以传统与现代两个相对基点为参照,将我国礼仪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礼仪萌生期、传统礼仪成型期、传统礼仪鼎盛期、传统礼仪衰落期和现代礼仪新生期五个分期。  相似文献   

12.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也与人们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深度交织。丧葬制度,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为人们提供了一面独特的镜子,映射出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丧葬习惯,但无疑也承载了其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哲学背景。在这方面,中国与波兰作为两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丧葬制度有异有同,两国都高度重视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继承。通过比较和探究中国与波兰的丧葬制度,更加深入地了解两国人民对生死的思考,以及文化、宗教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对比,不仅增进了对各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一种全球视角。  相似文献   

13.
墓志铭是丧葬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维系族群对历史与现实认同的有效手段。以族群为基点生发的家族文学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贵州散文家黎庶昌撰写的墓志铭即揭示了他所在的遵义"沙滩文化"的形成原因,对研究贵州文化发展具有一定裨益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古时期的丧葬仪式中,出丧时有魂衣置于魂车之上,以代表亡者的灵魂所在。代表死者亡魂的衣服即魂衣,魂车即是运载亡魂的车舆。与代表大凶的柩车不同,魂车代表的是吉祥之车的观念,这与古人对于魂魄的性质区分有关。相对于亡者的遗体和棺柩来说,亡者之魂具有吉的属性,引导魂车的是一系列的吉卤簿,为吉驾、吉仗。吉驾具有鲜明的宇宙象征的特征,魂车即其所围绕的核心。本文将中古时期丧葬礼中的魂衣以及其所凭附、搭载的魂车联系起来,考察其在礼经中的记载以及在汉唐时期的流变,以审视中古时期丧葬礼仪中的亡魂观念。  相似文献   

15.
受佛教影响,兰纳人的丧葬方式主要采用火葬。兰纳人根据死亡的原因把丧葬分为"正常死亡"(指因年老而死)的葬礼和"非正常死亡"(指因意外而死)的葬礼;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把丧葬分为王室的葬礼、僧人的葬礼、普通老百姓的葬礼。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过去"正常死亡"的兰纳普通老百姓的丧葬,以了解过去兰纳人不一样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16.
南边道场丧葬仪式主要流传于湖南岳阳湘阴地区,其法事活动用独特的丧葬仪式和音乐祭奠死者的亡魂,为死者举行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下受到了一定冲击,正逐渐衰退,我们应采取必要措施对其实施保护。本文对逐渐衰退的丧葬仪式及其音乐进行考察研究,以期能有助于传统民间音乐形式的保留和传承。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五千年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历史剧是帮助人们还原前代礼仪的重要方式。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现当代经典历史剧剧本的整理归纳,找出不同朝代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然后通过不同礼仪文化在不同朝代、不同场景的再现,找出礼仪文化在历史剧中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的作用。最后,本文结合问卷调查以及当前历史剧的发展状况,找出当下历史剧对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播机制,以促进历史剧进一步发展,并帮助人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讲礼重礼是我们世代沿袭的传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仪更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并且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目前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感觉到学生礼仪素养的缺乏,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本文拟探讨如何学习社交礼仪,通过实践教学探索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壮族世代承传着人生礼仪习俗(婚姻习俗、生育习俗、祝寿习俗和丧葬习俗)与禁忌习俗等传统习俗,其间承载着内化性(祈求健康长寿、赞颂家乡丰收场景、尊崇祖先、尊老、"死者魂安"与"生者心安"的核心性价值观,祈求健康、延续香火的性别差异性心理祈求等)、标识性、规避性与警示性等传承特性。  相似文献   

20.
每个人的身体作为客观存在,不仅指生理层面的肉体,还包括历史、文化、思想等社会、精神层面的因素。身体是自我认知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沟通的起点和基础,在任何时代,身体问题都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作为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中国古代的举止礼仪全面、系统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修身理念,本文将以古代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坐立行走礼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古人如何在举手投足之间践行举止礼仪,实现以礼正身的目标,进而挖掘古代举止礼仪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和社会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