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学的修辞教学存在着“通感”是不是一种修辞格,它和比喻、移就、比拟这些修辞格又如何区分的难题。 很多传统的修辞书都没有把通感列入修辞格加以阐述。中学语文课本里在讲修辞格的有关章节中没有列入“通感”,但在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修辞教学的状况不能令人满意。主要表现是“四旧”: 一、教学指导思想旧指导思想,既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制定的指导思想,也指教师的指导思想,从目前来看,这两方面的指导思想都比较旧,它反映在: 陈旧的内容要求——长期来,中学语文界一直是这样理解的:修辞格就是修辞,修辞教学的任务就是讲修辞格,主要的修辞格讲完了,修辞教学的任务便算完成了。这种片面的看法,使修辞教学的内容变得十分狭隘、贫乏,似乎除了十几种修辞格外,再无其它内容可讲了。在这种片面理解的指导下,修辞教学就是翻来覆去地讲“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而词语的锤炼,句  相似文献   

3.
在文言修辞方面,中学教材和配套参考书也涉及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如炼字、词类活用、偏义\排用、对偶;赋比兴以及声律方面的平反。但对另一些于分析课文篇章结构和理解文句内容甚至文章主题很有用处的修辞现象,还没有加以指出和分析。笔者对中学教材中的古诗文做了比较系统的查阅,把其中的文言修辞大致归类后,认为还有下列一些文言修辞现象有注意的必要。其一为“变文”、“复文”。变文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取”、“举”、“割”、“收”四字,都是“攻占掠取”的意思,这在课文…  相似文献   

4.
从几种情况谈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往往有这样几种情况:有的教师认为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看懂,因而讲课的内容离开教科书,补充过多的不必要的材料;有的教师把历史课上得象语文课,用语文课常用的“串讲”从头讲读到底;有的教师虽然按照教科书的要求进行讲课,讲得也很好,但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始终没有使用过教科书,不知道教师讲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的中学议论文教学,克服了过去那种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只讲政治内容,不讲语文知识的偏向,突出加强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这是可喜的进步。可是在当前的议论文教学中特别是在有的教学参考书中,一些提法混乱,本文在这里提出几点质疑。 一、关于中心论点的提法 福建教育学院编的《一九八○年高中毕业生语文总复习纲要》一书(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80年3月第一次印刷。以下称《语文总复习纲要》)说:“一篇文章只有一  相似文献   

6.
自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问世以来,一般修辞书上在讲“飞白”辞格时只讲谐音飞白。史荣光同志在《“飞白”新议》(见《天津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了“飞白”应该包括读音上的飞白和意念上的飞白两种形式。文章列举了意念上的飞白的实例,并对其修辞作用作了中肯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读了唐雪蕉、陆文蔚两同志编写的《修辞基础知识》一市,感到有这样一些优点: 首先,对于修辞基本理论的阐述是比较全面的。一般讲修辞的书,通常只着重谈一些修辞手法,而对于一般人常犯的用词造句方面的毛病,则谈得较少,或者不谈。而就修辞手法而言,多半是从编著者的主观意图出发,决定取舍。《修辞基础知识》一书就不同。它给用词造句以同等的重视,它强调“修辞就是研究用词如何做到正确,造句如何做到妥贴”,“进一步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更鲜明生动,深刻有力”。这种看法是比较正确的。编著  相似文献   

8.
透明的旧书     
每当我浏览书摊,看着那发黄的旧书时,我的思绪就会被牵回到中学时代,重温那段曾让我流泪的往事。那天下午,我因去新华书店买一本《海涅诗集》,上课迟到了。那是一节语文课,语文老师正在讲“立意”和“章法”。我很害怕敲门,但我还是敲了。出乎意料的是我并没有挨罚,语文老师只是默默地注视了我几秒钟,然后便让我回座位。  相似文献   

9.
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动用了信息技术的十八般武艺:动画导入、图片展示、视频介绍、音效烘托……整节课老师只讲了五六分钟,学生甚至没有时间朗读课文。这样的课是不是就是所谓的“现代化”?在近日举行的第七届全国民族中学“民教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技能竞赛活动中,如何处理好技术与课程的关系,成为专家、教师热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在《还珠格格》红遍大江南北 ,“韦小宝”傲视群雄的时候 ,似乎别无选择。笑过以后 ,忽然得到启发 :我们的语文课淡化一下“意义”如何!?语文老师都应该有这么一问 :本应在中学课堂上独领风骚的语文课何以落得个“凄凄惨惨切切”?探究思考下去 ,会发现 ,不少同学就是受不了“深刻的主题”、“深邃的意义”的折磨 ,而对语文课敬而远之的。一种情况是人为的强化了“意义”我们的语文教育似乎从来都是培养“意义”的。一篇文章 ,讲段落大意 ,讲中心思想 ,一定要上升到相当高度、总结出一番“意义”———这种思想意义综合症何止对学生 ,我做…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阅读有没有“套路”可遵循呢?本栏目的两篇文章《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答模式》和《散文阅读题的问与答》从语言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主旨形象、内容要点、布局谋篇等几个方面对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进行了模式化的提炼和归纳。拿这些解题方法和思路到本期“题型讲练”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去试试吧!  相似文献   

12.
一、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法和修辞知识的要求是:“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时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语法只作为“了解”内容,由此不难看出,随着课标的实施,中考不再将语法做为考试重点。受中考指挥棒导向作用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淡化语法首先表现为轻视术语的表述。譬如,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从未解释过什么叫“词”,什么叫“短语”,什么叫“句子”,  相似文献   

13.
我对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是从五十年代开始的。一九五六年,我在上海第一师范学院担任中文系的心理学教学工作,并指导中文系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当时中学的语文教学“八大诀”程式化盛行,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讲作家生平、时代背景,文学知识等方面.语文教学忽左忽右,摇摆不定.实习结束后,我到闸北区肇和中学、和阗中学等校对语文教学进行调查,写了《运用心理学来评析一堂语文课》的文章,其中对“八大诀”的程式化教学从理论上加以否定,并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来启发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从而,使我体会到理论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要立足于“用”。心理科学要为教学服务,解决教学  相似文献   

14.
修辞是一门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科学.作为新闻语言(本文指消息,下同),如同其他表达形式一样,也需要研究和运用修辞.但长久以来,人们在谈新闻写作时,却很少论及修辞.因而修辞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一直没有被重视,导致现在还会有人认为“新闻语言不可避免会令人读起来枯燥,公式化.”(许苏华《新闻语言与散文手法》见《新闻学会通讯》1984年第7期)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新闻语言作用的发挥.其实,修辞在新闻写作中,尤其是在标题制作中所产生的作用是很大的,是标题制作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和必要的手段.本文对修辞在新闻标题制作中所产生的这种作用,作一点初步的归纳,和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15,(1):8
《教师博览》2014年第9期刊登王旭明的文章指出: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不仅是一门教育课程,同时也是传达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取向和精神品质的课程。但由于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很多人对语文课的认识有偏差。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做了非语文范畴的内容,如讲麦苗跟谷穗的区别、讲大象的身体结构、讲各种自然现象等。在这样的语文课上,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语文。语文课上应该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千万别让语文教学变  相似文献   

16.
站在世界之交门槛上的中国教育正面临着世纪末的尴尬,耗时甚多而收效甚微的语文教学更是让人为之流泪。从1997年初《北京文学》大举讨伐中学语文课到1999年汕头大学推出《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分进合击的围剿,中学语文教学始终处在狼狈不堪、欲诉无语的境地。虽然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事,也不仅仅是语文课上的事(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语言学习的“主阵地”——中学语文课上到底讲什么仍是一个不能够也不应该回  相似文献   

17.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方面而忽视了大的方面,是当前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突出弊端,也是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所谓“小学”,就是只学课本,只学现成的僵死的知识,诸如文字的形、音、义.篇章的结构、手法、主题等。不少学生很较真,以为这就是语文课,老师讲这些才是讲课,不讲这些就是没讲课。倘若这个意见再反馈到学校,领导亦作如是观,那可不得了,老师就得挨批,就有不务正业、误人子弟之嫌。于是不再联系课本讲讲现实的生活,讲讲自己的经验,讲讲为人的道理。殊不知这恰恰是语文课应有之大义。只好退而作茧,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甚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就这样,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语文课在课本这个小圈子里转悠,一以贯之,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8.
目前,语文课“讲风”依在。“课文分析式”教学依然有不小的市场。如何实现从“讲风”到“学风”的转变,把“教校”真正变成“学校”?如何让语文课走出“课文分析”的泥潭?“语境下的学生语言实践活动”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困境。请听杨振兴老师以《蜀鄙之僧》教学为载体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9.
有机会连续听了一些初中语文课 ,其中有许多是在地区竞赛推出的优秀教师所任教的 ,自然让我获得不少收益和启示。但确实也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语文课的自我迷失 ,即教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黄耀红语 )李海林在《语文学习》的“语文百年问题”的访谈中讲了这样一句话 :“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 ,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 ,惟有语文课 ,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 ,而是文本本身。”我们的一些语文课恰恰毛病就出在这里 ,它不是指导学生去学习“文本本身” ,而是去放谈“文本所负载的内容”。这种自我迷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又涉及到“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一句的修辞问题。高中《语文教学参考》(第四册98面)说是“通感”,而郑颐寿的《比较修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P156)说是“移用”。究竟哪一说为正确呢?教者无所适从。为了琢磨这一句的修辞格,笔者从其结构和“讲用”两个方面作了如下探讨,以求同仁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