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有人会问:新闻就是新闻,还有什么“新”与不“新”的说法?我说,新闻就是有“新”与不“新”的讲究。大凡吃新闻饭的人都知道,新闻贵在出新,没有“新”就没有“闻”可言。打个比方,今天在报纸上报道某个社区举办了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明天又报道某个社区开  相似文献   

2.
先讲一个趣闻故事:说是有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 “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 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 “第一个叫真实。你要告诉  相似文献   

3.
曾听人说,有位年逾9旬的老翁,至今体健脑灵,耳聪目明。有人问他:“请问老人家有何养生秘诀?”老翁说:“记住三句口头语,凡事不钻牛角尖。”那人又问:“三句口头语咋讲?”老翁说:“第一句:算了吧!第二句:不要紧!第三句:会过去!”  相似文献   

4.
那天到食堂吃饭,碰到几个新分来的大学生,聊起采访写作,一位小伙子说,詹总,您写了那么多稿子,有些我们上学时就读过。写新闻到底有没有诀窍?如果有的话,您可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毫不保留?我说,毫不保留嘛,当然没有问题。可惜写新闻没有诀窍。如果硬要说有,而且用一句话概括的话——我想了想,道:这句话就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此话怎讲,且容在下慢慢道来。先弄清楚两个概念。其一,记者到底是干什么的?提到记者,说法多矣,什么“无冕之王”啦,“社会的守望者”啦,“历史的记录人”啦等等。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但要我说,记者记者,…  相似文献   

5.
订阅1989年报刊时,人们纷纷议论报价,有人说:“翻一番带拐弯”。尽管如此,老订户还是一如既往,没有因提价而中断订阅。笔者也是“舍命陪君子”的一员。只不过都是订的半年期罢了,因为是自费订阅,经济上不免要有压力。再说还要观察一下,开年这几家办得如何? 乡间有句俗话叫:“钱多出在布眼里”。意思是一等货一等钱。订报跟买布一样,质量好价格昂贵些无妨。老百姓把多出几个钱比喻出在“布眼”里,此话很贴切,有道理。来年报刊提价了,是否报刊也能使读者把钱出到“报眼里”去呢?我想,这就要看办报人的态度!有些报纸、杂志的订价提高  相似文献   

6.
报载,召开全国“两会”期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萧灼基成为海内外记者追访的焦点。面对干劲十足但水平参差不齐的年轻记者,两位专家回答问题的情况,委实发人深思。当记者连珠炮式发问:“吴老,您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处于上升周期吗?”“您怎么看待中国的税收结构?”对于记者这些热切的提问,吴敬琏显出不知所云的神态,他反问:“什么叫上升周期?”“什么叫税收结构?”他还频频自言自语似地说:“什么意思?我不太懂。”对有些记者提出的问题,吴敬琏早已详细说明过了,他索性请提问的记者先去读读有关这方面的书,如有不同看法,请再找他…  相似文献   

7.
张丛笑 《今传媒》2006,(3):34-35
现在,新闻媒体报纸的竞争相当激烈,每天上班后,就有好几份报纸同时放在桌上,有的报纸是让人上瘾的,不看心里就慌,先睹为快嘛!可有的报纸,人心里就不那么急,放后看,也就看那么几分十几分钟。这让我想起,最近有次,我跟某学校几位从事理论教学的同志谈论起报纸时,他们也有同感,而且说得具体。有人说:“某些报纸,一两张报纸几分钟就看过去了,可是我看《华商报》,常常要看一、两个小时,有些篇幅还留着,以后抽空要再看。”有位老师说:“在西安,还有两句顺口溜:早晨一份《华商报》,中午一碗羊肉泡。”又有位老师说:“《华商报》不遮遮掩掩,敢讲真话…  相似文献   

8.
五里 《新闻三昧》2004,(2):33-33
经常说标题可以作得“跳”一点(也有人称为“挑”),就是指“醒目”、“亮”一点的意思。这不叫耸人听闻,也不是故弄玄虚,更非违背事实、夸大事实,而是在事实的基础上,作得更富有“亮色”而已。  相似文献   

9.
宋朝有个大夫叫王祈,写了一首咏竹诗,其中有两句,他最为得意,于是拿给苏东坡看。这两句是:“叶垂千口剑,竿耸万条枪。”苏东坡看后说:“好则极好,只是十条竹竿一个叶儿也。”苏东坡显然在笑话他,因为“千口  相似文献   

10.
新闻观察     
新闻媒体,换个说法叫新闻媒介。“介”,中介的意思。近些年,“中介”的名声不是太好。在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黑中介”做出形形色色的不规范、不光彩的事儿:当面说好话,背后下黑手,频出损招,哄人,骗人,坑人,害人……对此,公众自然要唾骂,新闻媒体自然要曝光。新  相似文献   

11.
不该批评王安石不知道是不是从北宋时代开始的,人们就一直流传着一个王安石错改他人诗稿的故事。说是王安石有一回,路过一个小地方。当地一位诗人拿了自己写的一首诗,求教于王安石。诗中有两句是这样的: 明月当空叫, 黄犬卧花心。王安石觉得此两句文理不通:“明月”怎么能“叫”?偌大的“黄犬”  相似文献   

12.
咬文嚼字     
语句中,词和词的组合,有多种关系,其中一种,是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一个句子中,如果有一个以上的修饰语时,则应十分注意这些修饰语次序的排列,否则,容易造成误听。今年5月25日,香港某电台的一句广播语说“中美洲国家严防两基地人员潜入。”乍一听,顿生疑窦:不就只有本·拉登训练恐怖分子那一个基地吗,怎么跑出“两个”来了?听完下文才释然,说的就是本·拉登那一个基地的两名恐怖分子。如果改写成:“中美洲国家严防基地两恐怖分子潜入”,意思就比较清楚了。  相似文献   

13.
《新闻战线》从1982年第十二期开辟了个《究竟信谁的?!》专栏,后来停了,去年第十二期又复办。本人举双手赞成,盖因现时还不时有令人“一头雾水”的报道出现于报端。“一头雾水”是广州一句俗语,说的是:同样一件事情,却有不同的几种说法,令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知信谁。广州还有一句俗语,叫“朦查查”,是与“一头雾水”相应而言的,说的  相似文献   

14.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15.
边吉 《中国档案》2005,(11):1-1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和为贵”。所谓“和”,即为和谐、亲和。有人说,能够真正理解这句古话的人,一定是一位有睿智、远见的人;能够真正理解这句古话的社会,一定是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时下,这句古话的真谛已经被切切实实地重视起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相似文献   

16.
说“空泛”     
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论作品:题目不错,文字流畅,道理也对,但就是看不下去,或者看后一无所得。那是一堆砌得很整齐的文字,而不是一篇令人感动、使人受到启发的文章。对这类稿子,甚至很难提出具体的意见,也许只有两个字:“空泛”。于是就有人问了;“怎么才能不空泛?”或者“怎么写来写去总是空泛!”这  相似文献   

17.
看了这个题目,或许会有读者说-现在正培养新闻发言人,怎么你又弄出个新闻真言人来?难道还有新闻假言人么? 我说,怎么没有?“大跃进”中,“亩产十万斤”的报道上了大报,不就是新闻假言人的杰作么?“文革”中,“形势一片大好”的广播震天响,不就是新闻谎言人的“贾雨村言”么?远的不再说了,就  相似文献   

18.
跑警报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相似文献   

19.
1998年10月11日BCTV-2在“忘不了的祝愿”栏目中有“不知有多少莘莘学子”的说法。这种说法不尽妥当。笔者在《一位莘莘学子?》(《语文建设》1996.8)一文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莘莘”是“众多”的意思。“莘莘学子”就是“众多学生”或“诸多青年学生”。因此,它的前边不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怎样制作才能生动、活泼?一位老编辑告诉我:“标题要想做得活,动词一定不可缺。”他还给我举出两个例子:一是《参考消息》报曾经登过一则标题,叫《中国鞋在德国“踩”住意大利》。你看,他不说中国鞋在德国多么畅销,已经超过意大利了。而是用了一个动词“踩”字,既形象,又贴切,对比鲜明,把意大利“踩”在下面了,映衬出中国鞋的畅销。二是《北京晚报》有过这样的标题:《记者盯上了中国入世》,一个“盯”字把记者们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注程度充分显现出来,“盯”住不放了。老编辑的经验对我很有启发,我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