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题”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文章主要以学生“说题”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对“说题”的内涵和“说题”在中学数学教学的意义进行分析,其次从培养“说题”意识,激发“说题”欲望,掌握“说题”内容,强化学习效果;掌握基础概念,深化知识理解;强化“说题”语言转换,强化学生理解能力;强化“说题”情感体验,树立正确人生观念等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的问题,以“带电粒子在组合场中的运动”为例,按照说“解题关键”、说“问题设置”、说“解题过程”、说“综合提升”、说“解题反思”的流程,展开“学生说题”活动,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动脑、动手、动嘴去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3.
肖玉琳 《福建教育》2007,(12):31-32
为了让学生在说写训练中发展多向思维能力,提高自主表达的水平,增强乐于创新的欲望,教师应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学生的一般认识规律,从低年级开始抓实、抓好说写训练。如,让学生说说“看”的近义词,学生可以接连说出盯、瞧、瞄、瞟、瞥、瞪等宇;关于“死”的同义词,学生也有多种说法,牺牲、去世、逝世、过世、献身、捐躯,等等。再如,怎么形容“早晨”,学生有的说“旭日东升”,有的说“雄鸡报晓”,有的说“晨曦微露”,有的说“地上铺了一层白霜”,还有的说“叶上滚动着露珠”。  相似文献   

4.
变“背”为“说”──谈低年级说话能力的训练对于低年级学生,“背”和“说”(复述)都是基础训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要求学生用自己语言复述课文时,学生大多是将课文背诵一遍,这是学生“说”的一大弊病。变“背”为“说”的几种方法:1.示范低年级学生不易接受抽...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中“说”的能力的培养宜概括为在理论上帮助学生确立“欲说”的观念,在行动上激发学生“乐说”的兴趣,在训练中培养学生“善说”的习惯。  相似文献   

6.
蔡宗芹 《小学生》2011,(3):31-32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7.
许黎剑 《河北教育》2002,(12):12-12
开学初,学校组织学生乘车去科技馆参观航模展,车子开时,我发现车上站着两个人——我和郑老师,而学生们一个个心安理得地坐着,有说有笑。我脑子一转,对旁边的学生说:“你们都坐着,可老师还站着。”几个学生似乎想到了什么,往里挤了挤,不好意思地说:“许老师,您坐这。”我微微一笑,说了“谢谢”就不客气地坐下了。车上唯一站着的还有郑老师,我又对周围的学生说:“你们看,郑老师还站着……”又有几个学生说:“郑老师,您坐。”郑老师笑笑说:“不用了,没几分钟,我站一站吧。”“不,郑老师,”我接上去说,“学生给你让座,…  相似文献   

8.
下面谈谈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这个问题。 一、循循善诱鼓励“说”,消除“惧说”的心理障碍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差,有自身基础问题,也有青少年特定的生理、心理因素等“心理障碍”的影响。有的学生话到嘴边留半句,不敢畅所欲言,主要怕说错,有“惧说”心理;有些学生想说,但一站起来就“怯场”,想好的词儿顿时忘到九霄云外,不知从何说起;有些学生组织语言的速度跟不上思维能力的发展,结结巴巴,词不达意;有些学生说错了怕遭到别人的讽刺,有时跃跃欲试,却没有站起来说的勇气,而对以上种种情况,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想尽方法鼓励学生“说”。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说”的能力旌德县蔡家桥镇高溪小学李道香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因为“说”不仅是“写”的基础,也是分析和理解能力的具体体现。由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取得了良...  相似文献   

10.
孙冬娅 《职教论坛》2002,(22):47-47
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除了应该在课堂上精讲多练,还须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练习空间,全方位地进行思维训练,这就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办好第二课堂,让学生有更多提高能力的机会。一、动口训练,使其能说会道职高学生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广泛的人际交往,口头表达能力十分重要,这就需要从读、说训练着手。但从会读到会说,其间有一个不小的飞跃。“读”是“说”的第一步,会读不一定会说,“说”相对于“读”是综合能力的反映。“说”的训练,除了动口还要动脑,“说”除了表达自我的观点,还要随机应对。有些学生在大庭广…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三实”活动“三实”活动就是开展以“实事实做、实话实说、实情实写”为内容的活动。“实事实做”就是教育学生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按照学校培养目标做人。“实话实说”就是让学生将自己所闻、所见、所做的事情,用口头语言有逻辑性地表达出来。“实情实写”就是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精心指导,将所说的内容进一步加工整理,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来。那么,“做”“说”“写”三者的关系如何呢?从“三实”活动本身的顺序来说,“做”是前提,“说”是关键,“写”是“说”的升华。只有“做”,学生才有内容“说”和“写”…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可见“说”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留意一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愿意做题而不愿说理,或能解题却说不出所以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积极地“说”,有利于把教学材料转化为抽象的思维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说”也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说”的能力要有计划性、目标性,要注意四个结合。一、注意“说”与情虔结合学生在课堂中能否积极大胆地“说”,与师生间的情感是息息相关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提问,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而紧张的师生关系,则会抑制学生“说”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感情,要注意创设愉快、积极、和谐的气氛。首先,教师上课…  相似文献   

14.
为了达到“双减”的理想效果,教师可采用以学生微说题作为新的作业形式.学生以说审题、说流程、说延伸、说反思为基础,以边写、边画、边说为范式,以一张纸、一支笔、一张嘴为载体,“晒”出思考过程.在“晒”与说的过程中,使学生摆脱题海战术,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谈谈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李宝亭有人说:“班主任应是慈母─—对学生饱含深沉的爱。”有人说:“班主任还应像严父─—对学生严格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路,而是还要让他独立行走”。...  相似文献   

16.
“木桶效应”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意指决定一个木桶装水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由此引出的观点是:“短处决定论”。在教育教学中,“木桶效应”说常常被教育者引用,用来强调对学生薄弱点的关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笔者对该理论在教育领域的适用性有所怀疑,认为“木桶效应”说容易导致对教师的误导,对学生是一种“抑长补短”。1.教育的对象是人,“木桶效应”说用于教育领域似有不妥。“木桶效应”说带有工具性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木桶效应”说用于教育之中,隐含着把学生作为容器,视学生为工具…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数学课改要求我们彻底摒弃过去那种“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但是由于各个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及学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一部分学生想说而不敢说、不会说。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想说都会说,促进课堂上的多向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必须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自由、积极的言论氛围,  相似文献   

18.
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为背景,以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对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诉求为切入点,以解决目前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落脚点,提出高职教师应知应会四“说”,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说“专业”,以课程设计为重点“说”课程,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引领说“课”,以学习者为中心“说”学生,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林宁 《广西教育》2014,(31):108-109
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为背景,以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对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诉求为切入点,以解决目前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落脚点,提出高职教师应知应会四“说”,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说“专业”,以课程设计为重点“说”课程,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引领说“课”,以学习者为中心“说”学生,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说课新思考     
综合性很强的说课艺术,贵在创造,贵在灵活,贵在特色,这也正是同样一节内容,不同的说课者会有不同的说课效果的根本原因。笔者从说课过程中的五要素(教材、学生、目标、流程、设计)出发,并结合相关说课稿进行阐述---如何说“透”教材,说“准”学生,说“清”目标,说“明”流程,说“亮”设计等,相信对于如何去构思说课稿、如何展示说课的艺术魅力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