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趣”一词源自佛典,正式被用于诗歌评论则在宋代,但富有理趣的诗则早已有之。清代沈德潜在《说诗啐语》里说:“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邵子则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理语成诗矣。”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鲁迅杂文“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传统的“理趣”原来说的是诗的范畴。沈德潜在《说诗醉语》中指出:“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朱自清先生所说的鲁迅杂文的“理趣”,渗进入现代的“幽默”;而鲁迅式的“幽默”之中,也饱蕴着“理  相似文献   

3.
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谈过诗的“理趣”,并举杜甫的诗为例,如“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诗的意思是:江山、花柳好象在等待着人们去游赏,用以说明大自然是毫无私心的.可见他所讲的“理趣”,就是指全诗既有完整鲜明的艺术形象,又含包着哲理;他反对“理语  相似文献   

4.
“理趣” ,顾名思义 ,即说理而有情趣。所谓“趣” ,是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言的 ,它要求诗歌能以形象的说理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理趣”的范围如何界定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 :“若夫理趣 ,则理寓其中……赋物以明理 ,非取譬于近 ,乃举例以概也。”周振甫先生在《钱钟书 (谈艺录 )读本》“前言”中进一步解析说 :“钱先生认为理趣之旨 ,极为精微……诗贵有理趣 ,反对下理语。理语是理学家把说理的话写成韵语 ,不是诗。理趣不是借物作比喻来说理 ,而是举景物作例来概括所说的理。”周先生在解析中用“理趣是”和“理趣不是……而是……  相似文献   

5.
唐诗主情,以韵味胜;宋诗主理,以意趣胜。这一点,历来已有定评。这里所谓“意趣”,就是“理趣”。清代的诗评家沈德潜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国朝诗别裁·凡例》)钱锺书先生进一步指出:“盖谓词章异乎义理,敷陈形而上者,必以形而下者拟示之,取譬拈例,行空而复  相似文献   

6.
诗的理趣     
清人沈德潜说.“诗不能离理,而贵有理趣。”(《清诗别裁》)这里说的理趣就是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古人观察事物,深入而细致,或因事见理,或感悟变迁,或抒发感慨,借助诗的形象,把所感所悟传达出来,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就古典诗歌而言,其本质是抒情的,但也有一些诗人不甘拘泥于此,常常将在人生中觉悟出的“理”融进诗中,从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然而单有“理”,没有诗的形象,还算不得真正的诗,那只能是以诗的外在形式所讲的“理”。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有理语。”“趣”者,艺术趣味也。  相似文献   

8.
诗主言情,但不能离理。南宋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情,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敝帚槁略》卷二)。对于包恢所说的理趣,后人早有注意。明人钟惺认为“趣”郎“生机”(《隐秀轩集·文员集·东坡文先选序》);清人史震林更明确地说:“趣者,生机与灵气也”(《华阳散稿序》)。据此可知,所谓理趣,大体就是诗中所含之理需富于生机与灵气。我认为“理”是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既曰:“状理”,这里就不是通过叙述来表明,而是通过形象来显…  相似文献   

9.
杜荀鹤的诗歌,历代论者贬抑者甚多。《渔隐丛话》云:杜荀鹤诗,鄙近俚俗,“惟《宫词》为唐第一云……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升庵诗话》直斥其诗“皆下净优人口中语……”。王夫之则鄙夷更甚,即使上述“一联”亦被其视祝为患有“医家名为关格,死无治”的绝症。凡此等等,不仅是对其诗歌成就的恶意诋呵,也是对其创作思想的全盘否定。因此,探讨诗人的创作思想,将有助于对上述种种偏见的澄清。  相似文献   

10.
论及刘禹锡的怀古诗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赏叹者以为“此等诗何必老杜。”(1);“‘王濬楼船’四语,虽少陵动笔,不过如是。”(2)不以为然者则云:“然按以杜公《咏怀古迹》,则此诗无甚奇警胜妙。”(3)可见在诗文的赏析中各执己见自古已然。事实上,杜诗与刘诗中亦确有可相较探究之处。试观元和诗坛,无论韩孟抑或元白,均以复古为己任,不以律绝见称。而刘禹锡特工律诗,故《老生常谈》中说:“七律当以工部为宗,附以刘梦得、李义山两家。”如果说李商隐对杜诗的继承集中在技巧方面,刘禹锡则在风格、气骨上给人以“盛唐遗响”(4)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理趣诗,独标一格。或借事兴怀,情采盎然;或奇想幻变,瑰丽清新;或庄中见谐,妙趣横生;或引譬连类,启人心智,堪称为祖国古代诗苑中的一枝奇葩,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唐诗主情,以韵味取胜;宋诗重理,以意趣著称。宋诗中尤以“苏轼长于趣”(刘熙载《艺概·诗概》)。“查云‘游戏成篇,理趣具足’。”(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苏轼理趣诗中的“理”,是生活事理、思想哲理、艺术真理,给予人们以寓意高洁、移  相似文献   

12.
诗圣杜甫的《游修觉寺》诗有云:“诗应有神助.”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引《南史》说:“谢灵运尝于永嘉西堂,吟诗不就,忽梦见族弟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之句,云此语‘有神助’.”此典不但见于《南史》,钟嵘《诗品·宋法曹参军谢惠连》记载的更加详尽.不过这只能说明“有神助”三字的出处,证明杜甫作诗,其遣词用字,都是有来历的,不是杜撰或生拼硬造的.至于“神”字该怎么讲?杜甫的用意何在?谢灵运的用意何在?读者就不得而知了.  相似文献   

13.
迎春花诗     
晋·张翰《杂诗》: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嘉卉亮有观,顾此难久耽。延颈无良涂,顿足讫幽深。(下略)沈德潜《古诗源》在此诗后注云:“唐人以‘黄花如散金’命题试士。士多以黄花为菊。合式者不满其数。”袁枚在《随园诗话》里也提起这事,并认定“‘黄花如散金’,菜花也。”洪亮吉也说“菜花诗始于张翰‘黄花如散金’。”  相似文献   

14.
关于杜诗用字的妥贴、确切,过去在许多文评、诗话中曾流传有不少佳话。欧阳修《六一诗话》云:“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莫能到也。”又刘凤诰《杜工部诗话》引王彦辅云:  相似文献   

15.
诗要有情趣,亦要有理趣,因为“情”与“理”是辩证地统一在一首诗中的。诗中的“情”,应是蕴涵着深邃哲理的“情”;诗中的“理”,应是饱和着形象和情感血内的“理”,否则便为“理语”,而非“理趣”。诗要有“情趣”,才能给人以情感的熏陶;诗要有“理趣”,才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17.
说“乌鬼”     
杜甫夔州诗有一首《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其一曰;“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吃黄鱼。” “乌鬼”一物向无的解。《仇注》引《蔡宽夫诗话》;“元微之《江陵》诗‘病赛乌称鬼,巫卜瓦代龟。’自注云:‘南人染病,竞赛乌鬼;巫卜列肆,悉卖龟甲’,乌鬼之名见于此。巴楚间,常有杀人祭鬼者,曰乌野七神头,则乌鬼乃所事神名尔。或云‘养’字,‘赛’字之误,理或然也。” 今人郭沫若认为:“‘乌鬼’有种种解释;有人解为鸬鹚(四川人呼为“渔老鸦”),我以为比较可靠。《埤雅》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养使捕鱼’。沈存中《梦溪笔谈》中也有此说。  相似文献   

18.
理趣、理障之“理”,指理语。举凡诗中直接议论说理之处,皆可统摄其中。这两个词,原为释典用语,宋以后方始引进文论。理趣、理障之辨,涉及创作、鉴赏和批评诸方面内容,与美学审度范畴亦有联系。这是一个对创作规律的认识、运用问题。本文仅就清代王夫之、袁枚、刘熙载三家诗论有关论述,作一综合考察。偶及其他,间作佐证。  相似文献   

19.
说《采采》     
《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毛传:“采采,事采之也。”朱熹注:“采采,非一采也。”两说虽不尽同,但都把“采采”视为两个动词的组合。这个解释基本上被后世说诗者沿袭下来。直至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方提出异议:“此诗及《芣苜》俱言‘采采’,盖极状卷耳、芣苜之盛。”然而现代学者多仍毛、朱旧说。如余冠英先生《诗经选》即注云:“‘采采’就是采了又采”。并将诗的首句译为“东采西采采卷耳”。陈子展先生《国风今译》译成“採採卷耳菜。”高亨先生《诗经今注》也说:“采采,采了又采。”北京大学《先  相似文献   

20.
宋代以后,诗话家很重视诗的趣味。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就标举“兴趣”说,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宋何豁汶《竹庄诗话》引《禁脔》云:“诗分三种趣:一曰奇趣,二天趣,三胜趣。”还有“风趣”、“理趣”等。凡此种种,其共同点都认为:诗要有一种审美的趣味,或则能使读者感受到诗中的韵味情趣,或则在写景状物上能唤起人们的美感,获得美的艺术享受,或则能让读者于艺术形象中接受某种哲理的启示。而这一切都是在浓郁的诗味,盎然的兴趣和生动活泼的艺术吸引力中得到的。当然,这趣味应是高尚的,起码应是健康的,绝不是指那种低级庸俗的趣味。诗趣,不是衡量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