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收藏》2017,(10)
正丁酉仲秋蔬果亦属清供之品,一则彰其清气,二则对其敬畏。文人画者,崇尚造化,往往爱物寄情,相信造化万物皆有生命和情感,所以对待万物敬畏十分。尤其是其赋予造化中某种高尚品质的事物,人们以此树标立范,以提升自身或他人的品格修养,达到借物修身的目的。清供蔬果亦算此类,观之清心,食之清怀。  相似文献   

2.
《诗经·邶风·燕燕》从前三章可推测出多种可能性 :“送者”可能是主人公的朋友、母亲、兄长、恋人等 ,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丰富了“燕”的文化内涵。重章叠唱 ,又增强了诗的意蕴 ,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第四章看 ,由于宗周思想、史官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强行介入 ,使本诗呈现出非常复杂的诗旨。  相似文献   

3.
南宋学者、教育家张栻曾在长沙妙高峰上筑城南书院以居学者,《城南杂咏》即是其对长沙城南诸景的咏怀之作。后来朱熹访张栻并和之,所以《城南唱和诗》的内容为朱熹与张栻的唱和之作20首;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元代杨维桢《城南唱和诗》卷内容为张栻的20首诗,以及杨维桢抄诗的缘由及对朱熹与张栻二人的评价,系杨氏67岁所书。  相似文献   

4.
诗是描写人物的精神活动、感情生活、心灵状态的一种文学样式。中国是诗的国度,从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来看,诗的出现已有五千多年了。中华民族不仅非常重视诗的作用,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钟嵘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乎诗”,而且还有重视诵读的优良传统,《吕氏春秋·博志》说“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礼记·学记》强调“呻(吟诵)其占毕(简册)”,韩愈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这是因为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以及音韵美和节奏…  相似文献   

5.
《收藏界》2006,(8)
陈荫夫,字墨墅。1957年生于福建福安,后居北京。好酒,性刚烈。擅写兰花,诗人、书画家。以狂草写兰著称于世。创立“狂草法”的画法。以狂草的笔法写兰、写花、结根亦立异标新。以墨格入书、以书入画并涵蕴诗情,从而形成了诗、书、画的相互渗透和感应,展现肃穆而率真文人画的艺术境界。40岁前足迹涉遍全国名胜古迹、访师交友甚广,并写出一百多万字的文学、艺术、美食、金石等笔记,积累了丰富的摄影资料。  相似文献   

6.
1994年美丽迷人又炎热困倦难忍的“世界杯夏夜之梦”,将长留在中国亿万球迷的心中,她是力和激情的诗与歌,希望和失望交织缠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带给人们很多欢乐、启示和思考。在足足一个月的时间里,球迷们带着痴迷和狂欢走过这属于自己的盛大节日。  相似文献   

7.
《收藏》2007,(6):204-204
盛勇,字子真。幼承家学,嗜于丹青。取法元、明、清诸家,从临摹入手,用心体悟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精神,深悟笔墨之道实人品之道,故以赤子之诚,修身养性。绘事之余,喜涉猎古今书卷,探求当代人文价值与传统美的结合,盛勇擅山水,亦工花鸟、人物。  相似文献   

8.
何山 《乒乓世界》2010,(10):121-121
红双喜这十年来在套胶领域的经典之作已不必质疑,其“G系列”、“狂飚系列”、“天极系列”都已经成为众多国人共同的选择。无论是专业运动员,亦或是业余爱好者,对其依赖程度甚高。无机时代后,红双喜的应对之策是生产出了“NEO系列”,经典的“狂飚”和“天极”也都被打上了“NEO”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朱士军 《收藏》2012,(7):186
编制万历皇帝皇冠的宫廷绝技打造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古时极受宫廷青睐,现存的明朝万历翼善冠就是采用花丝镶嵌技术制作而成,重1斤6两,用料考究,工艺精湛,极为珍贵。当代中国著名花丝镶嵌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树文大师以比肩旧时皇家奢华的精湛工艺,精心打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花丝生肖系列作品,问世后亦震惊海内外,得到众多专业人士的盛赞。该系列作品之"金钻珠宝花丝镶嵌生肖·龙",采用金属细金工艺,制作时要历经数百  相似文献   

10.
吴翰墨 《收藏界》2012,(8):85-86
早在民国时期,徐悲鸿就对齐白石有如此的高度评价:"白石老人之诗、书、画、印,独树一帜,自石涛、朱耷之后,没有第二个人能赶得上他了。"而当时的大翻译家、书画家林琴南亦有:"南吴北齐,可以媲美"之评价。  相似文献   

11.
说起"食疗",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但提到一音之差的"诗疗",可能就没多少人知道了。吟诗也能治病吗?事实的确如此。早在我国的南宋时期,人们就开始以诗治病了。著名诗人陆游在诗作《山村经行因施药》中,描述了自己用诗治疗"头风病"的医案:"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而清末时期,李鸿章也曾在给哥哥李瀚章的家书中,提及了朗读诗文能够强身健体的益处:"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静心读之,亦足以养病"。可见,读诗词不仅可以提高文化修养,而且对人体健康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3,(10):196-196
全国政协委员汪国新,以诗、书、画三绝雄踞中国画坛,以弘扬国学为己任,出版诗、书、画专著70余部1800多万册。汪国新以创作文化工程著称,自觉承担国家重大文化项目创作,如十年创作1666幅线描《长江三部曲》、九年创作158米工笔绢本国画《长江万里风情图》、四年创作国家四大名著工程之一的《三国演义国画全图》《三国线描人物谱》、80米国画《水浒长卷》等。  相似文献   

13.
刘勇先 《收藏界》2014,(5):114-115
古往今来,戒指一直是男女定情的信物。戒指也叫约指、指环。明代都昂《三馀赘笔》:“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按《诗》注:“古者后妃群妾以礼进御于君,女史书其月日,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者,著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则世俗之名戒指者,有自来矣。”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明代董其昌山水画的艺术特征:以禅入画,诗、书、画结合以及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何如珍 《收藏》2007,(4):36-39
“笔墨清华”“无声之诗”是当代艺术史家王伯敏和篆刻名家钱君匋两位先生为《胡润芝国画集》的题句。“笔墨清华”从绘画语言方面概括了胡润芝中国画笔墨的特点——“清华无铅”,“无声之诗”则从中国画意境方面透射了胡先生绘画的神髓——“诗人无声之境,乃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16.
扫地     
一帚常在傍,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法,延年直差易。简析:南宋大诗人陆游,为历代文豪诗圣中的寿星,写过不少论养生的诗文,这首《扫地》诗总结了他躬身洒扫庭厨的养生经验。诗人认为,有空就扫扫地,即能节省人力,又能活动身体,行气活血,一举多得。按摩、导引等养生术,虽然有很好的疗效,但也稍嫌麻烦,不如扫地之法,既能延年益寿,又简易可行。陆游以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养生观念,即经常活动是最有效的养生之法。在另一首养生诗《书几戏诗》中,陆游更用『故故小劳君会否?户枢流水即吾师』的诗句,明确地…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归园田居(其二)》对诗的主题的归纳不当。其理由是:陶渊明的归隐不是自愿的,是无奈的选择;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灾害的忧惧;“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得已而为之,其中有一个痛苦挣扎的抉择过程。可以说,宁静澄明的田园风光后面,蕴藏着诗人的不安与无奈。  相似文献   

18.
徐伟 《收藏》2012,(7):22-25
林散之(1898~1989年)名霖,字散之,别署散耳.安徽和县乌江人。师从黄宾虹,是当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诗、书、画皆工,并称“三绝”。  相似文献   

19.
<正>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为后世禅宗之祖庭。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少林寺命运与历代王朝政治环境变化息息相关。清朝定鼎中原后,少林寺与皇家关系密切。顺治皇帝曾言“吾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福临信佛,与少林僧人性在有着直接关系。康熙皇帝驻跸少林时,写下“少林寺”三字并在“林”字上方盖下“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章,随后又写下了“宝树芳莲”四个字制成牌匾。少林僧人将两幅匾额分别挂在山门和大佛殿门内,展现出了皇家寺院的气势。雍正皇帝斥资一万九千两白银敕修嵩山少林寺。乾隆皇帝出巡河南时,曾夜宿少林方丈室,并留下三首诗,题写五块匾额和四幅楹联。正如当代僧人东初在《中国禅宗历史之演变》中写道“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之振兴佛教,比诸唐宋开国时亦无逊色”。  相似文献   

20.
方知青 《收藏》2010,(10):148-149
赵朴初先生的人品、书法、佛学、诗文为后世之典范,他爱国、爱教、爱家乡,享誉海内外。一生创作诗、词、曲上千首,在其晚年,有时,一日一诗,诗当日记,其中不乏有佳作。如,1963年至1964年赵朴初曾以赫鲁晓夫的口气戏填的《哭三尼》3首散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