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口头诗歌是口头程式理论的考察对象,声音是口头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听众或者观众感知和欣赏口头诗歌的主要方式.在口头诗歌中声音的重复和呈规律性地出现构成了程式,同时也形成了口头诗歌的韵式.在西部裕固语口头诗歌的程式中,既有不同诗句之间形成的韵律形式,也有同一诗句内部呈现的押韵特点.  相似文献   

2.
口头程式理论揭示了口头文学的本质,为口头传统的研究提供了一把钥匙。如果从口头诗学的视角入手,就会发现在西部裕固语口头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词程式,这些程式既包括表示强调意义的语词程式,还涉及突出节奏的衬词程式,在所有这些程式的背后显示了表演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3.
"口头程式理论"是研究口头传统的一个重要理论,被广泛运用到多种语言传统的跨学科研究中。文章从口头传统的概念入手,分析其语言特点和程式化的表达形式。探讨程式理论在西方口头传统研究中运用的同时,对比中国《诗经》中的套语模式,分析口头传统的语言特色和内在程式,为口头传统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梅葛》和《查姆》是楚雄彝族从古至今口耳相传的史诗。这两部活形态的史诗之所以广为传播、在流传区域彝族群众中家喻户晓,与口头程式有极大的关系。运用“口头程式理论”,通过文本分析来探讨《梅葛》和《查姆》的口头传统特征,对史诗语词程式中数字程式、人名程式、方位程式的分析和句法程式中平行句法程式、韵律情况的分析,指出《梅葛》和《查姆》中较为典型的程式运用情况,这些程式的运用为史诗吟诵者提供了记忆上的便利,也加强了史诗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湖北房县是《诗经》的编撰者、西周太师尹吉甫的故里,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房县民歌传承久远、类型众多,是湖北省省级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口头程式理论"的指导下,探析房县民歌在"引子"、时间顺序、句法、数字、方位、韵律、主题上存在的口头程式特征.  相似文献   

6.
蒙古本子故事的表演传统是在蒙古英雄史诗口头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形成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汉族说书口头传统和戏曲表演传统的影响。蒙古本子故事表演本的英雄整装披甲母题的程式化诗歌段落或套语和汉族说书赋赞之间具有对应的关联,并且和汉族戏曲表演传统之间潜在着一种发生学关系。汉族戏曲艺术形象为东蒙古本子故事说唱艺人提供了借助想象和塑造中原王朝英雄形象——中原王朝历史主体的模式。而汉族说书口头传统是蒙古本子故事表演传统和汉族戏曲表演传统之间产生关联的重要中介。  相似文献   

7.
将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运用到保安族花儿的研究之中,从保安族花儿的构形程式——格律和内容程式——传统主题单元两方面分别进行归纳和探讨,力求清晰地展现保安族花儿这一口头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开封二夹弦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小剧种,它主要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它是在说唱音乐花鼓丁香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当地民间曲调和其它剧种的素材,于上世纪初一跃成为角色行当齐全,剧目丰富,唱腔程式性较强的成熟剧种。其唱词以当地农民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用当地方言演唱,其唱腔音乐受到开封当地方言语调的影响,唱腔与当地方言字调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相似文献   

9.
《十二奴局》是哈尼族人民集体的文化遗产,由哈尼"哈巴"的传统调式演唱。它被称为古歌却有着史诗的宏大叙事和丰富的内容,在流传过程中仍保留了大量口头文学的特征。文章借鉴口头程式理论的方法和观点,以口头程式的方法分析文本中的语词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英雄史诗《昂泰拉传奇》为研究对象,通过学术史梳理引入"程式"这一分析工具。通过对史诗文本的细读,梳理史诗文本中口头语言程式的类别和内容,以"特性修饰语""人名""坐骑""兵器与甲胄""动作"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昂泰拉传奇》中口头语言程式的特征,进一步探究史诗从口传艺人"大脑文本"向文人"书面文本"的演进机制。  相似文献   

11.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是人民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之所以规模宏大、卷帙浩繁,与口头程式有极大的关系。本文运用"帕里—洛德理论",通过分析程式套语、程式结构以及语言修辞的程式等,指出了高度程式化的形式结构在《格萨尔》传承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为格萨尔艺人提供了记忆上的便利。  相似文献   

12.
流行于陕西北部的"陕北说书"是说书人之间口耳相传的一种艺术种类,它之所以能源远流长,与口头程式有着莫大的关系。通过对《故事的歌手》中"程式"的解读,不难发现陕北说书中有很多关于程式化的运用,具体表现为说书中程式词组的运用、说书过程的程式化以及说书中语言修辞的程式化。这些程式化特征不仅能使说书更久远地流传下去,对我们陕北说书的整理与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曲艺,是我国各民族“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字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4.
祭祀词是原始宗教仪式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帕里—洛德”的“口头程式理论”,对《彝族撒尼“祭祀词”译疏》一书中集录的祭祀词进行分析,梳理出一些程式化内容,以展现祭祀词在建构、传承、流布中固有的程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藏族民间叙事诗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口头叙事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大量程式蕴含其中,对诗篇的整体架构和语词或句子的具体选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藏族作家尕藏才旦搜集、译著的几篇民间爱情叙事诗详加分析,探讨程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7,(6):46-51
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都是流传在河西走廊的一种说唱结合、散韵相间的民间口头说唱文学,它们在历史源流、题材渊源、演唱仪式、教化功能等方面与敦煌变文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既继承了敦煌变文的说唱传统,又承载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品格,在传承中变异,创造中发展,进而演变成两种同源异形的说唱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17.
"蔓萝花"是一个流传在苗族民间的古老传说,它在20世纪50年代中被收集、整理、改编为民间故事、京剧、舞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从民间的口头的"说唱"成为红遍大江南北,千家喻晓的"银幕故事".本文主要探讨"蔓萝花"由民间传说到电影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土族叙事诗《祁家延西》的程式特征、歌手表演中的创作和叙事诗创作的语境三个方面的分析,揭示民间叙事诗具有的一些口头特征。  相似文献   

19.
俗讲变文对章回小说文体的生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以押座文开讲、以解座文结束的讲经程式影响到章回小说以诗起、以诗结的结构体制,"散文与诗歌互用"的说唱方式影响到章回小说韵散交错的语体模式,"变文"与"变相"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影响到章回小说图文结合的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文中分析了史诗的写成和流传的"短歌说"、"统一说"、"基本核心说"以及帕里一洛德口头诗学理论.从文本的角度印证了季羡林先生所说的史诗写成和流传情况.认为艺人的说唱都有即时即型的性质,所谓传本,不过是瞬间定格而已.定本一出,固定的作用就更大一些,伶工文学的特点也因之逐渐消逝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