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齐梁诗歌艺术表现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讲究藻彩,追求新奇,以雕琢章句来争胜。李谔在《上隋高祖革文华书》中就正确地指出过,齐梁时代的一般词风就是“竞一字之奇,争一句之巧。”这种浮艳雕琢的风气,也可以追溯到鲍照的刘宋时代。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在评论刘宋一般诗人的趋向时就说过:“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可见齐梁诗人的“竞奇”“争巧”正是从刘宋诗人“争奇”“追新”中来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已崇尚词藻声色,颜延之的作品更是“铺锦列绣”“雕缋满眼”,鲍照则比他们还要讲究文辞的艳丽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对近年来学界关于鲍照的研究状况作一个综述,大致分为家世与籍贯、思想与性格、创作、影响与接受等四个方面。家世与籍贯方面主要是“上党”“东海”之辨及鲍照出身问题,思想与性格主要见于他的作品,对其创作上的研究集中在乐府、七言及骈文等方面,对后世的影响则从文风及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总之,研究者从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等不同方面,对鲍照的生平、思想、创作以及影响等,作了相当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对近年来学界关于鲍照的研究状况作一个综述,大致分为家世与籍贯、思想与性格、创作、影响与接受等四个方面。家世与籍贯方面主要是“上党”“东海”之辨及鲍照出身问题,思想与性格主要见于他的作品,对其创作上的研究集中在乐府、七言及骈文等方面,对后世的影响则从文风及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总之,研究者从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等不同方面,对鲍照的生平、思想、创作以及影响等,作了相当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前驱者。他高唱“汉魏风骨” ,反齐梁 ,复汉魏。在诗歌内容上要求抒发真实情怀 ,关心社会现实 ;在形式上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继承风骨而不守旧 ,接受声律而不拘泥 ,并且在创作上 ,也努力实践自己的革新主张、创造风骨、声律兼备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5.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前驱,他高唱“汉魏风骨”,反齐梁,复汉魏,在诗歌内容上要求抒发真实情怀,关心社会现实;在形式上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风,继承风骨而不守旧,接受声律而不拘泥,并且在创作上,也努力实践自己的革新主张,创造风骨,声律兼备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意境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我国文学发展长河,在山水散文中营造完美的意境,要远远落后于诗歌意境的创造。以山水景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历经东汉、三国、西晋时的萌芽阶段,在东晋、刘宋时才得以创立。晋宋之际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刘宋时代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齐梁时期吴均...  相似文献   

7.
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诗人。鲍照的作品中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在南朝乐府中独树一帜。据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统计,鲍照现存的乐府诗共有86首,无论是从诗歌的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鲍照的乐府诗在南朝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夫之曾誉他为"乐府狮象"。文章结合鲍照的生平对其乐府诗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并进一步总结出艺术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界还没有专门从题材方面对左思、鲍照进行横向比较的文章。左思诗文的选材范围比鲍照的要窄得多。左思选材集中在咏史、亲情、都市三个方面,而鲍照诗文题材丰富,除了咏史、亲情、都市外,还有大量诗文写了交游、军旅以及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鲍照的忧虑远远多于左思,从而也就形成了贫士文学的两种不同的题材范式:自我型和社会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接受理论的框架下,对中西方幽默表达的读者接受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幽默应被看成是创作者和读者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由于文化背景、读者心理基础、理解与使用范畴等多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幽默表达在类型、话题及回应上都存在不同,这带来了读者接受的差异,也决定了幽默表达的不同沟通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人们把鲍照誉为“乐府第一手”,称赏其学习和模拟乐府所取得的成绩。鲍照对边塞诗发展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鲍照和唐代边塞诗的比较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出鲍照对边塞诗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瓯北诗话》的创作是赵翼文学家、史学家和士大夫三重身份的结晶,这三重身份既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又相互交织渗透,最终在赵翼身上融为一体.文学家赵翼不同于纯粹的文人士子,重视才性与创新,而且关注现实生活,史学家赵翼的创作在《瓯北诗话》中则体现为全书鲜明的诗歌史观和考据特色,士大夫赵翼深入民间,认为诗歌应当写“真境”表“真情”.从《瓯北诗话》的文本创作追溯这三重身份,可以系统全面地反观赵翼的创作论主张.  相似文献   

12.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赵翼晚年著作《瓯北诗话》,评论唐宋以来诸位诗学名家,探讨各家独到特色。其中卷八点评明代词宗高启,分析明初诗学风气,通过高启的诗作剖析其诗歌理论及其对扭转诗风、诗歌创新所作的贡献,并赞之为明开国第一诗人。赵翼对高启的推崇体现了他本人对诗歌的期待视野,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点:高启诗“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形神俱似李青莲诗,却又并非专学青莲,而是“兼师众长”。  相似文献   

14.
钟嵘《诗品》把鲍照列于中品,钟嵘认为鲍照有张协、张华的长处,又有胜于谢混和颜延之的优异之处,“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这种评价是允当的。钟嵘还看到因为鲍照地位低下,因而“取湮当代”,这也是正确的。但他认为鲍照的诗歌“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险俗”,这种评价就有些限于评价者的个人标准和当时的时代环境。而从整个诗歌发展史来看,这种评价就过于片面。  相似文献   

15.
鲍照诗风"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是以"颠覆阅读"方式引起世人注意的,但这样的诗风难以为继,其后继者亦不被世人所认可,只有沈约把鲍照的"俗"引向雅化,既多用民歌,又改"险急"为清新自然;既多写女性,又改"倾炫心魂"为文人趣味。沈约使鲍照所倡导的民歌与叙写女性文人化,于是成为南朝时诗歌发展的主流,这就是宫体诗。  相似文献   

16.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及后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精神和信仰。古代汉诗的禅诗传统源远流长.但现代汉诗中的禅诗较少。新诗草创期的一些诗作追求禅宗的空灵境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诗歌中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倾向,21世纪新禅诗真正问世。新禅诗诗人的生存方式和诗歌的写作方式,对诗坛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大多数所谓的新禅诗思想境界与艺术质量并不高,很多是将“神性写作”与“人性写作”混为一体的诗作。优秀作品常常出自居士之手,包容冰是其中的优秀者,代表作是《拈花微笑》。只有修行深厚的佛的信徒与诗艺高明的诗的信徒才能写出好的新禅诗。新禅诗写作具有诗歌和文化上的双重意义,对传播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孟頫的诗歌反映了他个人独特的才情与个性、情感,同时他又扬弃了宋诗的长于深沉与理性思索的经验,兼宗唐宋与汉魏诗歌传统,为承袭金末南宋的元初诗坛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赵孟頫的诗歌对元初诗坛典雅平和、婉约雍容诗歌风格的形成,以及对"元初四大家"诗歌风格有着直接的作用与影响,在元初诗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宋人注宋诗"这一文学现象中,李壁《王荆公诗注》晚出而博采众家之长。"宋人注宋诗"的一大特点,是寓诗学批评、研究于注释之中。李壁本人擅长诗文创作,在注释中,除详引王诗的典故出处之外,还寓研究于注释之中,发挥艺术理解力,对王诗创作中的句法、字法、章法、用典、对偶、立意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王诗审美效果进行点评,从而揭示了王安石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伏涛 《成都师专学报》2009,(2):43-47,52
赵翼在科举之路上奋斗了二十多年,此后几乎一直生活在科举的阴影中。以赵翼的科举经历为窗口,可以管窥清代科举制度的真实面貌,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赵翼的诗歌研究、文学研究以及赵翼本人的研究,而且可以促进文人心态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科举的认识,从制度层面上去认识科举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