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世纪"底层文学"中的"农民"题材小说,整体上渗透着一种启蒙精神。其知识分子立场下的启蒙叙事着重体现在对愚昧的揭露、对权力的批判上,并通过揭示农民生存悲剧的根源,反映当下中国社会深层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面对中国的家族及其文化,<狂人日记>主要从反面透视从而形成了批判和否定中国家族及其文化的题旨;后起的中国现代家族小说则逐渐转变了视角,并逐步形成了赞美和肯定家族及其文化的题旨.<狂人日记>的重要主题是启蒙,而后起的中国家族小说则随着时代环境与文化语境的变化,对<狂人日记>的启蒙意识给予了消解.<狂人日记>塑造了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并深刻地显示了思想革命的伟大意义,而后起的中国家族小说则塑造了用行动反封建的青年形象,形成了注重实际反抗的意义追求.这种不同的意义追求,一方面表明了中国现代家族小说对<狂人日记>传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自身思想和艺术新质的表现,由此也体现了中国现代家族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1906年到1936年,鲁迅一直坚守着以"改良国民性"为目的,以"立人"为核心的启蒙文学观,《祝福》便是体现其文学观的重要作品。然而近期有一些学者指责鲁迅等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如果我们解读作品的叙事策略,可以看到,鲁迅小说清醒、深刻地展现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启发人们的独立思考。这种启蒙文学尽管在效度方面有一定局限,但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庐隐为现代文坛奉献了一系列颇具"现代性"的小说。一方面,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其小说革旧鼎新,敢于批判封建思想,揭露社会弊病,具有启蒙现代性;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悲观主义哲学、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其小说反思启蒙理性,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忧郁感伤,具有审美现代性。庐隐小说的二重现代性既是她个人思想与个性矛盾、情感与理智纠葛的体现,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精神体验和多元的思想倾向的写照,对当下未完成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父与子"是一个不断被重复的文学母题,"父与子"的先验矛盾决定了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有着一种普遍性模式,这一模式在形式上表现为父子二元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内容上则意味着对象征秩序的维护与拒斥。通过梳理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可发现在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文本中,父子关系的对立隐喻着传统封建象征秩序下的民族遭际,小说文本普遍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及家族逆子视角与"俯视"视点。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正是在"父与子"的反抗和牵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营造反叛与背离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6.
"道路"作为一种时空体,在小说情节的建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呐喊》《彷徨》中,鲁迅写到了众多的"路",这些"路"既制造了熟人的相遇,也制造了陌生人的偶遇,有的还以其隐喻意义有深化情节的内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这些"路"上的人生,体现出的是小说人物痛苦、愚昧、麻木、冷漠的生存状态,具有深远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锐的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启蒙意识。集中体现在对传统文化中的奴隶意识、看客意识、安土意识的思考与批判。在这种启蒙话语的背后,同时潜隐着对启蒙本身的质疑,这种质疑主要表现于李锐对自我完满与自在运动着的民间社会的描写上。李锐小说中存在的启蒙的坚守与质疑的双声对话,折射出20世纪知识分子一种普遍的精神焦虑,其原因与20世纪的启蒙文化情境以及启蒙者在启蒙立场与民间立场之间的矛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鲁迅独特丰富的人生经验与人文精神,以及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巨大的噬力的极为清醒的感悟,促使他以一种绝望的反抗姿态,开始其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启蒙行为.鲁迅的启蒙观注重进化论的理性价值和唯意志论的生命自觉意识,强调弱者的反抗,反对强权意志,<呐喊>、<彷徨>则以独有的黑暗寒冷基调的营造,直接典型地印证着鲁迅的启蒙心态与启蒙行动;形象逼真地展示了封建传统奴役下中国黑暗寒冷的社会环境、近乎无事的悲剧个案、新生力量的孤立无助和退却、以及作为启蒙信息发布者的"我"的复杂暖昧;深刻地体现了鲁迅对传统中国的"陌生感"、"荒原感",以及置身其中、无法摆脱的无奈的"漂泊感".恰如严冬长夜里一盏高悬于华夏苍穹,顽强燃烧的思想孤灯,启示人们以坚韧的战斗精神,去展开艰辛漫长的反封建持久战.  相似文献   

9.
"土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直被认为是"解放区文学"的重要收获,其中阶级斗争的叙事策略对建国后众多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有着典范意义。在新型农民、落后农民和知识分子等人物的塑造上,一方面集中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丁玲投身革命和工农群众过程中顺应政策要求时的自觉与自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作家试图弥合"政策"与"形象"间的裂痕的积极努力,是作家启蒙精神、个人主体性的无意识流露。这两方面暗含着中国知识分子及作家由"个体自我"向"革命者自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旷玉妍 《考试周刊》2012,(84):18-19
苏童的小说贯穿“少年”、“女性”、“家族”三大核心主题.其以家族为母题的小说素有“家族历史小说”、“家族生态小说”之称。在这类以“家族生活”为题材的家族小说中,意象的抒写达到了较强的悲剧效果.为读者谱写了一曲曲家族悲歌的同时.体现了淡淡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苏童家族小说创作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柔石小说的语调一贯比较沉重,《希望》《会合》两篇却显得比较另类,在此柔石运用喜剧化的讽刺艺术,对婚姻与革命给予了批判性反思。这两篇小说反映出柔石与鲁迅在思想上的链接。柔石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续了鲁迅的思路,以执着于真实的怀疑精神,在启蒙的立场上继续关注着"新"与"旧"的悖谬问题,喜剧性的叙述笔调使这两篇小说具有鲜明的反讽色彩。  相似文献   

12.
柔石小说的语调一贯比较沉重,《希望》《会合》两篇却显得比较另类,在此柔石运用喜剧化的讽刺艺术,对婚姻与革命给予了批判性反思。这两篇小说反映出柔石与鲁迅在思想上的链接。柔石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续了鲁迅的思路,以执着于真实的怀疑精神,在启蒙的立场上继续关注着"新"与"旧"的悖谬问题,喜剧性的叙述笔调使这两篇小说具有鲜明的反讽色彩。  相似文献   

13.
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以及科学救国风尚的盛行,引发了"五四"科学思潮的勃兴.当时崇尚科学的浓厚文化语境,既促发了"五四"小说家们利用民主思想对民众进行启蒙,又注重运用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来达到启蒙的效用.提倡科学理性精神,以科学为武器消除民众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唤其觉醒,而建立新的社会文明,是科学思潮对"五四"小说启蒙话语影响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小说创作推动并且完整地反映了当代新历史主义叙事思潮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首先,这一思潮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舶来品,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即有很多“新”意,结构主义等理论对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影响早就表现在小说写作中;第二,《红高粱家族》明显地反映了由“启蒙历史主义”到“新历史主义”叙事的过渡;第三,作为新历史主义叙事的代表作的《丰乳肥臀》,体现了这类叙事的各种典范的特点与成就;第四,《檀香刑》又重现了鲁迅式的“血的历史”的主题,具有文化反思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因而又可以看成是“重返历史主义”的叙事典范。  相似文献   

15.
小说《伤逝》长期以来存在的争议和不同诠释,主要缘于小说主题的含混与鲁迅对"涓生"态度的含混。事实上,这是一篇关于启蒙知识分子成长的小说。鲁迅通过对一个爱情故事的展示,整合了他一直思考的三个主题——启蒙之初的狂喜与浪漫、面对"铁屋子"式的现实困境的"失态",以及放下重负、坚持行动抗争的出路。在经历了"五四"的狂喜、日常生活和死亡的洗礼之后,忘记"原罪"在虚空之中上路的涓生,正是"过客"的前身。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对《伤逝》中鲁迅的思考脉络进行了追溯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伤逝》和茅盾的《创遣》都可以看作是对五四运动启蒙本身和启蒙者进行双重反思的重要文本。阅读这两篇小说时需要两种不同视角。鲁迅的反思认为理性的启蒙逻辑并不等于生活的逻辑.他对启蒙者的反思集中在启蒙者对其理论的理解力、行动能力和性格缺点上。《创造》既有着茅盾对于启蒙结果的体现者——被创造者在大时代中的迷失感到的困惑,也有着对启蒙的发动者一——创造者天真、不切实际思想的批判。相对于鲁迅反思的清晰和彻底而言,茅盾的反思则带有一定的犹疑和彷徨色彩。  相似文献   

17.
作为香港文坛的资深作家,刘以鬯的小说创作始终以创新为基点。他选择性地吸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技巧,并与中国传统文艺形式相结合,从而使其小说现代性与民族性共存。在商业高度发达的香港,刘以鬯仍旧坚守着"严肃文学"这块净土,以"纯文学"的立场走在香港以至中国当代"实验小说"的前列。其中,《吵架》就是其富有新意的"反小说"的小说,在叙事技巧与艺术构思上,体现了刘以鬯小说的"奇"与"变"。  相似文献   

18.
家族小说反映的是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时期的家族生活与社会的变迁,在现实主义文学中以其庞大的结构和精美的叙述方式,确定了其文学史上光辉的地位。随着后现代的兴起,家族的观念日渐式微,现代派文学对家族小说又进行了形式上的解构,家族小说在小说家族中的叙述地位就此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19.
非猛之死     
七月的非洲大草原.是一个生机盎然、绚丽多彩同时又充满暴风雨、灾难.危险的神奇的地方。在中部的雨林地带.生活着一群非洲大象.他们个体庞大.并懂得怎么团结对敌.故使这个庞大的家族在草原上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就连非洲草原的主宰者——狮子也无可奈何。但这个庞大的家族却差点在非洲草原上消失。  相似文献   

20.
伴随现代中国的历史转型和人格现代化,作家们对“疯颠”景观的垂青成为五四时期的一种文学时尚.在五四小说中,“疯癫”体现着人们良心磨难的存在状况及其文化冲突的复杂背景,从特定角度表现了人们在转型时代的病态现实和启蒙追求.小说的“疯颠”景观发人深思,既蕴含着作家对本土文化本质的深邃思考,凌厉峥嵘、直率狂热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