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小说中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制造了一个人形怪物,怪物在学习人类语言文化的过程中被语言同化,它希望得到人的身份,改变自己的“怪物”身份。但怪物的努力并不能改变它被指定的身份和命运。怪物最终接受了自己的身份成为与人类为敌的“怪物”。怪物的身体和它的罪行都是人类的创造物。  相似文献   

2.
《科学怪人》是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小说中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制造了一个不被人类接受的怪物。开始时怪物对人类充满善意,渴求人类的善待。但他处处受到他的创造者的遗弃和人类的嫌恶,他开始憎恨一切,并想毁掉一切。最终怪物和弗兰肯斯坦同归于尽。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他者”理论从三个方面对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形象进行阐释,通过将怪物形象与父权社会中的女性结合起来分析,揭露怪物在人类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是父权社会中女性被边缘化处境的隐喻。  相似文献   

4.
朱小伟 《考试周刊》2011,(63):28-30
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作品《弗兰肯斯坦》是一部经典的科幻之作。科学家制造了怪物,赐予其生命,然后又与其相互仇恨,追杀怪物至抑郁而终。如同弗兰肯斯坦制造了毁灭自己的怪物一样.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制造了与自己相互仇恨的怪物——恐怖主义。《弗兰肯斯坦》可以说是恐怖主义的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5.
玛丽·雪莱的力作《弗兰肯斯坦》,通过塑造造物主弗兰肯斯坦以及其创造物怪物这两个形象,使二者作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形象出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揭示处在19世纪殖民历史背景下的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探析将重点指向怪物这一反叛形象,对其一路的成长过程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庶民理论,以期能够展现出怪物长期以来所不为人知的庶民身份。  相似文献   

6.
科幻电影与恐怖电影的联姻1918年,雪莱夫人出版了小说《弗兰肯斯坦》(又名《科学怪人》),宣告了科幻小说的横空出世。小说描写了一个起因于科学发明的恐怖故事,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制造了一个人形怪物,怪物因不容于人类而四处作恶,为祸人间,最后与弗兰肯斯坦同归于尽。  相似文献   

7.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小说家玛丽·雪莱创作的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科幻题材的小说。玛丽·雪莱因此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在《弗兰肯斯坦》中,作者用哥特式的文学创作方法,讲述了一个科学研究者和他所创造出的"怪物"之间既恐怖又悲伤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胸襟     
沈芬 《教师》2010,(30)
英国诗人雪莱的夫人玛丽·雪莱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叫做<弗兰肯斯坦>,此书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小说中的弗兰肯斯坦是位医科研究生,他将一具僵尸制造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怪物,可他最终却无法驾驭这一怪物,反而遭其所害.渐渐地,"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一语在英文中便成了"创造者反被创造物所害"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9.
正说起"人造人",不得不提的一定是弗兰肯斯坦这个名字。由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这部备受人们瞩目的文学作品后来被多次搬上戏剧舞台和电影银幕,令世人记住了弗兰肯斯坦教授和他亲手创造的"怪物"这两个经典形象,甚至还为英语添加了一个新的单词——Frankenstein,意为"脱离控制的创造物"。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课程设计背景《弗兰肯斯坦》(全名是《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作品情节惊悚曲折,主题内涵丰富,刻画了人类与科技进步之间存在的冲突,蕴含了作者深刻的人文关怀。《弗兰肯斯坦》面世以来被翻译成100多种语言。根据它改编的舞台剧和电影多达几十个版本,其中的怪物形象在西方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1.
玛丽·雪莱的短篇小说《永生者》,延续了其经典之作《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化叙事。在《永生者》中,通过男主人公温兹自身的叙述,玛丽·雪莱对小说中的男性人物进行了类似于《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怪物的怪物化叙事,将他们怪物化为《永生者》里的怪物。同时,在女性人物的叙事建构,玛丽·雪莱也通过对西方父权社会文化的刻板印象叙事呈现,对其中女性人物进行了怪物化叙事。  相似文献   

12.
雪莱·玛丽在她19岁的时候出版了《弗兰肯斯坦》或《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在那之后的将近两百年,这个科学家利用死人的躯体创造生命体的故事一直成为了我们的梦魇。许多学者和评论家也对此作品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评论分析。文章拟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入手,来探求怪物在人类世界寻求自我和身份的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王曦 《考试周刊》2012,(6):24-25
“女性哥特”被阐释为体现以男权为主导的性别身份观对女性个体造成的影响的有效载体。“女性哥特”恐惧的源泉就在于女性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在父权社会受到的禁锢。《弗兰肯斯坦》通过塑造怪物这一形象与男权社会的代表弗兰肯斯坦的斗争,集中体现了这种矛盾。同时,利用“封闭意象”体现了女性所处的现实环境。女性哥特小说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胸襟     
沈芬 《教师》2010,(33):1-1
英国诗人雪莱的夫人玛丽·雪莱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叫做《弗兰肯斯坦》,此书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小说中的弗兰肯斯坦是位医科研究生,他将一具僵尸制造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怪物,可他最终却无法驾驭这一怪物,反而遭其所害。渐渐地,“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一语在英文中便成了“创造者反被创造物所害”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5.
侯秋芳 《文教资料》2009,(23):32-33
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进行了解读,对怪物从单纯自然变为冷血嗜杀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该小说对现实世界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胸襟     
英国诗人雪莱的夫人玛丽·雪莱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叫做《弗兰肯斯坦》,此书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小说中的弗兰肯斯坦是位医科研究生,他将一具僵尸制造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怪物,可他最终却无法驾驭这一怪物,反而遭其所害。渐渐地,  相似文献   

17.
在这个以英语为国际性语言的时代,"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使我们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身份。由于东北民间故事集中体现了汉语的语言和文化独特性,其英译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很有价值。本文以美国著名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所提出的翻译理论为指导,以笔者的笔译实践为基础,讨论在东北民间故事英译过程中把握归化与异化的"度",才能获得通达晓畅且兼具文化身份的"中国英语"。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胸襟     
沈芬 《师道》2011,(2):14-14
英国诗人雪莱的夫人玛丽·雪莱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叫做《弗兰肯斯坦》,此书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小说中的弗兰肯斯坦是位医科研究生,他将一具僵尸制造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怪物,可他最终却无法驾驭这一怪物,反而遭其所害。  相似文献   

19.
浅析语言与身份转换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身份(identity)是语言文化学习的中心纲要。身份不是固定的,一程不变的,而是彻底随着语言的文化特定结构随时发生变化的。简言之,身份是当人们使用语言并选择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来描述自己时塑造出来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对话,在每段对话中,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使用语言实现并确定了自己不同时刻的不同身份。因此,话语(discourse)是了解身份如何在口头交流中构建或表现出来的源泉。身份与话语在每一个社会举动,社会事件和社会群体中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20.
大院线3     
《我,弗兰肯斯坦》 说起“人造人”,不得不提的一定是弗兰肯斯坦这个名字。 由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这部备受人们瞩目的文学作品后来被多次搬上戏剧舞台和电影银幕,令世人记住了弗兰肯斯坦教授和他亲手创造的“怪物”这两个经典形象,甚至还为英语添加了一个新的单词——Frankenstein,意为“脱离控制的创造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