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的灯》和《涂自强的个人悲伤》都是叙说乡下人进城故事的代表性作品。冯家昌和涂自强都为了"向城而生"而付出艰苦的努力,最终得到了殊途同归的结局。究竟是怎么样的文化土壤让冯家昌和涂自强们走到那一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2.
相似的背景和命运,高加林与涂自强两个人物的塑造效果截然不同。通过对比《人生》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笔者发现方方的这篇新作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小说走向深刻。本文拟从叙事策略、人物性格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三大方面对比分析《人生》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旨在在对比中全面理性地认识方方的这篇新作。  相似文献   

3.
相似的背景和命运,高加林与涂自强两个人物的塑造效果截然不同。通过对比《人生》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笔者发现方方的这篇新作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小说走向深刻。本文拟从叙事策略、人物性格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三大方面对比分析《人生》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旨在在对比中全面理性地认识方方的这篇新作。  相似文献   

4.
方方是当代文坛中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敢于直面社会现实,用一把锋利的"解剖刀",从社会深层去挖掘病根,揭露寒门学子悲剧后面的深层隐痛。涂自强的人生悲剧首先来自于农村原生家庭之累;社会悲剧则来自中国体制不健全之痛和社会阶层固化之悲;涂自强身上还影射了文化道德绑架之哀。社会如果没有最起码的公平,将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伤,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涂自强们"虽饱经忧患仍不懈奋斗,他们才是真正的"勇敢者",这才是这部作品真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二马》看老舍的中西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马》是老舍先生早期创作的一部作品,描写了二马父子在英国的生活经历。这部作品不是简单的华人域外生活小说,而是一部将华人域外生活描写与对国民性的思考结合起来,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之中,探索重建民族文化的作品。在《二马》的人物塑造中探寻老舍先生的对比意图,可以得知老舍先生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6.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方方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中的涂自强没有进入上层社会的渠道,是一个无依与彷徨的底层人。他虽然凭借知识在身体上挤进城市,却在灵魂上被城市拒之门外;同时,当离开故土的那一刻,他就已经被农村驱逐;他只能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这三种因素共同造成了涂自强这一类底层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
高加林、孙少平、涂自强勾勒出1980年代以来乡村蚁族形象谱系及其奋斗史。当代乡村青年正经历从强者奋斗到向下的颓败和逆来顺受的甘心认命;他们的挣扎与时代高度偶合与同构。涂自强身上,浓缩一类乡村蚁族的命运,折射社会转折处的隐忧和时代前行之殇。涂自强式的运命,表明乡村青年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呈现打工化、蚁族化、飘浮无依的时代特征和群体面貌,这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标《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八课第一框题"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有一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就流行文化作品与经典文化作品的意义阐述自己的见解。这个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经典文化作品与流行文化作品,理性对待经典文化作品与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成这个探究活动并不难,所以对流行  相似文献   

9.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单行本上面写道:"这是一个人的悲伤,更是一代人的悲伤,只有看到平等与公正的希望,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才有希望。"[1]没外貌,没背景也没高学历的普通青年,单靠不分日夜的辛苦打拼,可以改变命运吗,这是宿命的无奈,也是时代的迷途,他究竟是涂自强?还是"徒自强"?  相似文献   

10.
方方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一经刊出便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题材本身的现实性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作者以冷静凝练的笔触讲述了不断与命运抗争,最终却归于失败的山里娃涂自强的故事,是继《风景》之后,作家方方所呈现的另一道关于命运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涂自强是山沟里头一个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带着家乡的期望,一路打工到了武汉的大学。上学期间,他勤工俭学,省吃俭用。大学毕业时,由于家庭变故,放弃了考研,把母亲接到了武汉。他努力工作,比别人付出很多,终于积劳成疾查出“肺癌晚期”。尽管小说写的是涂自强的个人命运,但涂自强的悲伤不只是个人的,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农村青年奋斗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2.
周大新的《向上的台阶》和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当代文坛书写社会阶层流动问题的名篇。两篇小说在透视社会体制问题和分析个人责任承担方面各有侧重,大异其趣,但都表现出了质疑主流文化政治的洞见,彰显了文学对现实发言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海洋而创造的文明生活内涵。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过程中,需切实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而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顶峰,中国历史上海洋文明发展的第二次高潮,也是中国落后与世界列强的发端。本文从中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明清时期(西方近代)英美海洋文化发展历程,不同文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对比三个方面对明清海洋文化作品及同期英美文化作品并进行分析与比较,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与海洋文化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当下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文化建设,为我们未来海洋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新时期文坛上,路遥的《人生》与郑义的《老井》都是反映黄土文化的颇有影响的作品,它们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黄土地的贫瘠、落后,新一代农民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中的不安与痛苦,离乡与恋土的矛盾与抉择……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创作个性在现实的社会矛盾与文化冲突中进行着怎样的思考与审美选择。本文就两部作品土地观念的差异性及审美趋向的不同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文化积累对作家、作品所产生的影响。路遥和郑义都把眼光投向广安辽阔、贫瘠落后的黄土地,并以此为阵地,按生活的本来色调,在对世…  相似文献   

15.
高帆  王佳 《考试周刊》2012,(65):15-16
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当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分析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采用归化译法、异化译法或补偿法等各种翻译方法,尽可能地拓展源语作品的文化可译性限度,尽可能地使译语作品达到与源语作品在文化内涵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同龄作家沈从文与吴浊流身居不同的地域,却因审美理想、文化追求的某些一致性,在创作中表现出相似的文化视角.他们的作品多以乡土生活作为参照,在城乡对比中寄寓了作者对故乡的怀恋之情和对都市的批判态度,显示出相似的寻根意识和审美追求,并通过各自所描绘的人生形式、道德观念、文化心态等方面反映出来.与此同时,出身、经历、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又使他们的审美表现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7.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老人与海》是美国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这两部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首先对《鲁滨逊漂流记》与《老人与海》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从主人公形象刻画手法、英美海洋文化底蕴、主题深化创设的情境这三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的文化意象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同龄作家沈从文与呈浊流身居不同的地域,却因审美理想、文化追求的某些一致性,在创作中表现出相似的文化视角。他们的作品多以乡土生活作为参照,在城乡对比中寄寓了作者对故乡的怀恋之情和对都市的批判态度,显示出相似的寻根意识和审美追求,并通过各自所描绘的人生形式、道德观念、文化心态等方面反映出来。与此同时,出身、经历、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又使他们的审美表现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9.
陈忠实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陕西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自1993年《白鹿原》发表以来,近二十年中,学者围绕陈忠实及其作品在文化研究、乡土与创作的联系、纵横比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从写作手法与创作模式等角度认同并反思了传统的儒家文化,从方言运用和生活经历探究陈忠实乡土创作的文化寻根历程,在陈忠实与国内外作家的作品对比中挖掘体现他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0.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这部作品通过各种不同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通过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与岸上的生活之间的对比,通过理想与现实、童真与世俗之间的对比,充分地展现了马克·吐温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