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文学性的表征之一,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在译文中如何处理和再现陌生化是决定译文成功与否的关键。分析陌生化的相关概念和文学作品的英汉互译实例,并且在不扭曲原语文化的前提下尽量再现原文学作品的陌生化,译者就应该采取直译法、意译法和补偿等翻译策略,并且再现陌生化时应注意运用适度尺度去把握译文内涵。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的对象是文学作品,陌生化的概念出自形式主义文论,文学性体现在作家精心运用的陌生化手法上,它强调是作品的形式方面.我们分析的陌生化手法指的是那些作者有意识创造的、能给阅读过程制造难度从而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审美享受的语言手段,再现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需要译者运用适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隐喻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不少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能使译文通俗易懂,尽量使译文回归本土文化,而这恰恰使译文失去了源语的文学性.陌生化再现能使译文保留源语作品的文学性,并且能让人耳目一新,更增添读者对源语作品的好奇心,同时丰富了目的语的文法.本文试图用一些例证说明陌生化在隐喻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陌生化”原是一个文学术语,后被逐渐应用到翻译领域,演变出了陌生化翻译技巧。陌生化翻译主要指在翻译过程中避免过度归化,保留源语的文化和语言异质性,使审美变得困难。文学翻译可以通过陌生化手段保留原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本文以毕飞宇的小说《青衣》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文学翻译中陌生化手段的使用及效果,以期为文学翻译提供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俄国形式主义主张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以是否具有文学性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准,并为此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将陌生化视为解释文学性的关键。陌生化的实质在于求变,陌生化的目的在于使作品获得可感性,从这个意义上,俄国形式主义是接受美学的真正前驱。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手法是体现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英文畅销书The Kite Runner为例,从词汇、句法、叙述角度、写作风格和技巧等方面分析原文的陌生化手法在李继宏译本《追风筝的人》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在于其文学性。文学不是对现实的刻板反映,它趋向于使现实陌生化,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习惯性接受方式打破,使之成为新颖的客体。文学作品中包含的陌生化元素很多,主要有语言、叙事、视角转化和选材取境。对于我国的文学翻译来说,原作中陌生化元素的保留及翻译是一种新的境界。所以,对原作中陌生化元素的识别与恰当处理对整个作品的成功翻译至关重要,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是小说家运用于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段,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为了使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和精神、增强译文的艺术美感和表现力,也经常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再现原著作者的"陌生化"手法。在原著陌生化文学特质的保留方面,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堪称典范,在其译作《生死疲劳》中葛浩文成功地再现了原著作者莫言"陌生化"的创作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化特质,使目标语读者透过语言层面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异域文化风情。葛浩文成功地实现了保持原著精神实质和译文可读性之间的平衡,其翻译思想对中国本土文学译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供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翻译究竟应该翻译什么?诗歌作为文学作品,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在翻译时必须考虑译诗的文学性,而文学性离不开传统,作为文学性的一种表现形式的陌生化总是相对于一定的传统。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及文学传统的不同,拘泥于原文的“建构形式”往往会失去原来的陌生化效果,从而丧失文学性。所以,诗歌翻译不仅仅是意义的阐释和重建,而且也是形式的移植,但绝不是拘泥于原文形式。  相似文献   

10.
陌生化作为二十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无论是纯文学研究还是文学翻译研究,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即语言范畴的框架语义学来探讨诗歌中的语言陌生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语言的文学性决定了文学翻译必然遵循的文艺美学方向。在文学作品的翻译活动中,陌生化和前景化要求译者始终坚持诗学的翻译观和价值取向,从而传达译文被感知而非被了解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陌生化"是诗人创作的惯常手法,也是艺术性与文学性的代名词。诗歌翻译作为一种艺术再创造,也具有"陌生化"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创造译文的新奇性,更为了促进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互补,译者必须张开双臂、拥抱差异,以"陌生化"为取向,传达出那些使原作成为经典的特质。从翻译文学的再创造性和译者的主体性角度来看,诗歌翻译的"陌生化"取向不是指直译源语文本中的"陌生化"手法,而是指发挥译者主体性、运用"陌生化"手段进行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13.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提出的重要概念,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的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表现出来的,是艺术形式的"陌生化"使文学的文学性获得了实践的价值.文中用"陌生化"理论分析了玄学影响下的魏晋游仙诗发展过程中的三种变化,从而证明了俄国形式主义所提出的研究文学的理论值得很好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为了区别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旨在定义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文章解析了文学作品通过陌生化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即陌生化可以唤醒读者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引发读者的情感反应,使读者用新奇的思维去思考世间的事物。陌生化可以通过对时间或意象的扭曲处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运用,对于译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成功再现陌生化手法的译文比只传意而不传神的译文更能准确传达原作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诗学概念。本文分析了文学作品中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的"陌生化"。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的"陌生化"能使文学作品增添艺术魅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7.
陌生化理论自从出现之后,对文学翻译研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当中,审美的异域性以及杂合性会给审美接收者带来一种十分新奇的审美感受。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赋予文学翻译陌生化的特征。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当中通过对陌生化的应用,能够十分有效地避免将翻译的文章归化成译入语读者所熟知的或者说是显而易见的内容,而是将源语言文本的语言以及文化的差异进行有效的保留,这样能够实现异域化,也会使翻译审美主体以及审美的接收者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不断有新的发现,进而十分有效地延长审美接收者对于文本的关注的时间以及感受的难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审美接收者审美的快感。基于此,针对陌生化、陌生化效果以及其在文学审美当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陌生化手法是造成文学性的关键因素,但是它不仅对文学作品而且对摄影作品非常重要,特别是观念摄影。陌生化手法是帮助摄影师突破受众的漠视,审美疲劳和麻木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探究摄影大师是如何在观念摄影中运用陌生化手法使照片变得新颖而具有震撼力.  相似文献   

19.
车玉琴 《考试周刊》2008,(19):209-210
本文研究了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争,及陌生化理论的要义,旨在对翻译研究中与陌生化理论的运用相关的某些误区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陌生化技巧在文学翻译中可应用限度.  相似文献   

20.
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运用了各种陌生化技巧,不守传统小说"常规",使小说特点鲜明。本文分析《我弥留之际》中的陌生化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