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能够进入动趋式中的动词主要是位移动词和状态动词,无论是位移动词还是状态动词,根据显著度差异的一般规律,其显著度都高于趋向动词,是注意的核心,由此,动趋式的前项动词是句法核心。  相似文献   

2.
动趋式述补结构的自主性受到述语动词和趋向动词自主性的影响.在全面考察动趋式内部构造的基础上,对其自主性进行了分析,并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距离象似和认知方式的角度对其自主性的差异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历时层面上的研究,探讨趋向动词"起来"语法化的机制、由"起来"构成的"动趋宾"结构中各语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理清趋向动词"起"以及汉语由"起"和"来"构成的"动趋宾"结构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汉语"动趋式"结构语序问题共时层面上的研究提供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4.
述结式包括动结式和动趋式,二者的自主性存在系统的差别,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二者自主性的对立源于各自内部述语和补语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二者认知方式的差异。述结式对动词自主性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自主动词(动作动词〉趋向动词)〉非自主动词(可控动词〉非可控动词)〉形容词(可控形容词〉非可控形容词)〉虚化成分(虚化的趋向动词)。  相似文献   

5.
廖俐 《教学随笔》2016,(4):152-153
本文通过历时层面上的研究,探讨趋向动词"起来"语法化的机制、由"起来"构成的"动趋宾"结构中各语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理清趋向动词"起"以及汉语由"起"和"来"构成的"动趋宾"结构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汉语"动趋式"结构语序问题共时层面上的研究提供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6.
动趋式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学界对动趋式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趋向动词的性质和范围、动趋式中"趋"的意义、动趋式和它的连带成分的关系.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三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并略作评论.  相似文献   

7.
“V 过类”准动趋结构的自主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于某些趋向动词的引申用法 ,把相应复合动词结构称为准动趋结构。在此基础上 ,举“V 过类”准动趋结构为观察和研究对象 ,讨论了这一特殊动词结构的自主性以及自主性的显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趋向动词向来是语法研究的热点,一般多从形式出发来研究趋向动词的语义。《现代汉语动趋式的语义框架及其扩展路径研究》一书,则运用概念结构理论来研究趋向动词。论文主要从研究背景剖析、研究内容框架分析和研究特色简评三个方面来展开评述。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的趋向动词“来”和“去”形成于哪一个时期,这是汉语史研究中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册中论述了“使成式”(即以形容词、动词作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及其发展,他认为:“依我们现在考察到的史料看来,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但对于以趋向动词“来”、“去”为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和发展,王力先生未作专门的论述。史存直先生认为“来”、“去”在其他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时是一种助动词,他在《汉语语法史  相似文献   

10.
先秦趋向动词的句法表现复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必须带处所宾语;二是是否有使动交替形式。根据这两方面的表现以及非宾格动词的判断式,趋向动词中的一部分可归为非宾格动词,一部分归入及物动词或非作格动词,少数动词还可以两属。先秦趋向动词并不是典型的非宾格动词语义类,影响非宾格性的主要因素为客体论元在语义上是接近施事还是接近受事。  相似文献   

11.
语法学界对动趋式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趋向动词的性质和范围、动趋式中“趋”的意义、动趋式和它的连带成分的关系。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三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并略作评论。  相似文献   

12.
"上上"连用可以是动词的连用、方位词的连用,也可以是"方位词+动词"的连用,还可以是语素的"上上"的连用。动词的"上上"连用可以分为动趋式、动结式和重叠式;方位词的"上上"连用主要指"上上"与"下下"的叠结。有些"上上下下"中的"上"的理解存在两可的情形,"上"既可以是方位词,指代人物;又可以是动词,为趋向动词。  相似文献   

13.
一1.0《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中趋向动词大致有“出、入、来、去、上、下、过、起、回,进”十个。它们作为谓语动词的辅助成分,位于动词之后,总是以单音节形式出现,表示动词行为、动作的各种趋向。少许趋向动词也出现在形容词之后,表  相似文献   

14.
趋向动词"来""去"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趋向动词的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特别是由它构成的动趋式研究更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两汉之交,佛教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佛教教义也传入中国。佛经的传入,特别是汉译佛经的大量产生,对我国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汉译佛经《鼻奈耶》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趋向动词"来""去"进行穷尽性的查找,尝试分析它们的用法及语义表达,以期对汉语趋向动词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本从趋向动词的性质、趋向动词的语义研究以及动趋式在句子中的分析等方面对90年代以来的趋向动词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加以综述和评论,并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杜婷 《海外英语》2012,(7):244-246
在生成语法框架下,考察了趋向动词"来"和"去"在连动结构中的句法特征。根据轻动词理论,分析了趋向动词"来"和"去"的三种结构:V+lai/qu+O,V+O+lai/qu,andO+V+lai/qu.进一步通过探讨这三种结构的生成过程,发现存在空语类的连动结构中,"来"和"去"可以与其它动词合并。通过移动和合并,趋向动词"来"和"去"在句中的位置很灵活,可以放在其它动词的前面或后面,而不会影响句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有一类动词是表示动作趋向的,称为趋向动词。它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在句中作趋向补语。本文试图对汉语趋向动词的分类、用法以及在哈萨克语中的对应形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趋向补语是趋向动词作补语时形成的,有其特殊之处。本文从趋向补语的性质和界定、趋向补语的语义研究以及"动+趋+了"和"动+了+趋"研究三个角度,对趋向补语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术语“动词”(简称“动”),汉语语法分析中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它。 1.词类名称,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这种用法在语法学界几乎是一致的(《马氏文通》用“动字”)。同时它可以被限定表示动词中的小类,如“及物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等;也可以用来限定其功能、意义相当于动词  相似文献   

20.
处宾动趋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本文以近二百万字的书面语言材料为依据,考察能带处所宾语(Np)的动趋结构(V·Vd)的特点和分类.所谓趋向动词(Vd),是按一般的说法,包括“上”类、“来”类和“上来”类共二十六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