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将一小段细玻璃管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软后弯成V形,成一连通器(也可采用透明细塑软管弯制),在里面装上色水。可看到连通器内的水柱在静止时两边液面平齐(成一小压强计)。实验时用一段玻璃管(其它空心细管也行)对着V形玻璃管的a端吹气。由于a端玻璃管口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V形管的水柱向a端移动(可看到V形管里a端水面明显高于b端)。如果使劲吹,则可看到a端玻璃管口有细水珠(“雾”)喷出,如图1所示,并可将V形管里的水全部吹完。此实验可说明喷雾器的原理。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研究液体的压强和深度关系”和“研究物体浮在液面条件”两个分组实验。经过几年实验,各地都发现现在配备的平底玻璃管有以下不足之处: 1.重心高,容易倾倒。  相似文献   

3.
新编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自然科学课本第三册第三章是关于“液体的压强”。课文只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pgh,但初中学生受压强定义、产生原因和直觉导向的影响,对公式往往难以置信。为了打消学生对公式的不信任感,很有必要增加演示实验来证明此公式,使学生对公式的正确性有个直觉的印象。据此,笔者设计了教具“液体压强公式实验仪”。器材粗细有明显差异的有效长度为80厘米的玻璃管各一根:“T”形三通管一个;规格20毫升的注射器一个;弹簧一根;小夹子一个;软管三根;整个装置固定在长60厘米,高100厘米的平整木板上(如图示)。实验方…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二节“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中的一个实验,首先要将一支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玻璃管,注满清水和放入红蜡柱后用胶塞塞紧开口端(下称红蜡玻管)。注满清水的玻璃管,由于水压的作用,其开口端用胶塞确难塞紧。《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9 P28刊登的“物理实验小改进两则”一文中,新疆伊犁农四师66团中学张芸老师介绍塞胶塞时,同时插入注射器针头消除玻璃管内水压的措施,的确是一个好办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小学自然第一册“热胀冷缩”一课中,有一个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因为气体是一种看不见的物体,实验往往易失败,学生不理解,教学效果不好。 笔者在做实验时,采用了下面的做法。 一、材料 取透明水盆2个(玻璃或塑料),小橡胶管一条(约60厘米长),带橡皮塞(中间有孔)的烧瓶一个,集气瓶一个,细玻璃管(或竹管)一段约3厘米长。 二、制作方法 把橡皮管的一头套在玻璃(或竹)管上,再将玻璃管(或竹管)的一头插进烧瓶  相似文献   

6.
高中化学人教版第一册 172页 ,演示氨易溶于水的实验 ,按教材要求及图示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 ,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 (滴管里预先吸入水 )的塞子塞紧瓶口 ,立即倒置烧瓶 ,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 (水里事先加入少量酚酞试液 ) ,挤压滴管的胶头 ,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烧杯里的水即由玻璃管喷入烧瓶 ,形成美丽的‘喷泉’”。不足之处在于 :①课堂上要现制备一瓶干燥的氨气 (耗时 ) ;②需要一套制氨气的装置及“喷泉”装置 ;③只能固定在讲台上演示。笔者改进后的装置只需一个 50 0mL圆底烧瓶 ,带尖嘴管的图 1橡胶塞 ,一根橡胶管 …  相似文献   

7.
液体压强的概念及液体压强的公式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做好“研究液体的压强和深度的关系”这一实验,对于学生建立液体的压强概念和推导液体压强公式有很大帮助.但按书中所设计的方案来做实验,很难做成功,难点有三:一、要使平底玻璃管竖直浮于水面,装沙量要适当很难掌握,往往要重复几次花费很多时间,使得在一堂课里要完整的取得一组数据很不容易,想取得三组数据困难就更大了.  相似文献   

8.
真空是否可以存在的问题 ,历史上曾长期争论不休。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说过“自然厌恶真空” ,意思是自然界中不可能有真空存在。对此物理学家托里拆利作了大量研究 ,在 164 4年测定了大气压强 ,解释了真空形成的原因 ,驳斥了所谓“自然厌恶真空”的观点。现在的中学生对航空、航天、卫星、宇宙等不会感到陌生 ,但中学生对“宇宙是几乎没有压力的真空环境”缺少切身体验。在此介绍一个体验真空的巧妙实验。步骤 :1 在做托里拆利的粗细玻璃管对比实验时 ,将粗玻璃管灌满水银。2 把不充气、扎紧口的玩具气球放在水银面上。3 用手指封住管…  相似文献   

9.
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关于简谐振动图象的演示 ,实验采用振动沙摆漏出的沙流到木板上而形成图象。它只能在水平面上显示 ,若将木板竖直 ,沙质图象消失 ,留下的图象痕迹粗而模糊 ,影响了实验效果。如果把沙摆改用注射器 (喷水 ) ,问题即可解决。改进方法如下 :1.把盛沙的漏斗改用装有墨水的注射器 (此注射器可用热学玻—马定律实验中带有框架的注射器代替 ) ,如图 1a所示。2 .在薄木板上贴一张与木板一样大小的纸条 (用棉纸效果更佳 ) ,并在纸条中央画上“零线”OO′,如图 1中 b所示。图 1把注射器固定在用铁架台做的框架上。使注射器摆动…  相似文献   

10.
两省一市高中物理试验教材第三册(Ⅱ),将原验证玻意耳——马略特定律改名为研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其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都相应作了根本性的改动。如实验中的研究对象由注射器中一段封闭的气体,改为烧瓶及与其连通的玻璃管中的空气;改变压强的方法由增加挂砝码的个...  相似文献   

11.
压缩气体液化实验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热现象”章节中的一个课堂演示实验,教材中介绍的操作方法为:在注射器里吸入少量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口堵住,然后向外拉活塞,注射器中液态的乙醚消失了,全部变成了气态的乙醚。再推活塞,使气态乙醚的体积被压缩,注射器内的气态乙醚又液化了。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第十章“四、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一节中,课堂上需要做气体压强与体系关系的实验,如果按课本的做法,十分不便,一是做为演示实验,学生观察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二是若改为学生实验,需人手一个,注射器需要的数量大,特别是农村学校很难做到;三是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前端小孔,接触面积小,用力大,手指麻木,感受气体的压力不明显;四是稍有不慎,容易落地摔破……。  相似文献   

13.
苏科版六年制小学自然第八册第 1课《大气压力有多大》中 ,“越往高空 ,空气越稀薄 ,大气的压力越小”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 ,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 4页后 ,增加一个实验 :在小瓶子里装多半瓶红水 ,用插着一根细玻璃管的塞子 ,把瓶口塞紧 ;然后 ,放在铺有几张湿卫生纸的玻璃板 (或瓷盘子 )上 ;再拿一只大敞口瓶 (如集气瓶、罐口瓶、果酱瓶等 )瓶口向下 ,在燃烧的蜡烛上烘一会儿 ,使瓶内的部分空气受热跑掉 ;然后 ,用大敞口瓶很快地罩住小瓶子 ,并且严实地压在湿卫生纸上 ,就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口喷红水 ,即小喷泉。实验后 ,…  相似文献   

14.
高中化学碘升华的实验要用到密封玻璃管。笔者经过实践,自制了碘升华密封玻璃管。使用后,效果非常好。现介绍如下:选用18mm×180mm的薄壁硬质试管,在距试管口约3cm处用酒精喷灯加热均匀、拉细,冷却后从试管细口加入1小药匙研碎的碘晶体,再把试管细口部分放在酒精喷灯上加热烧红  相似文献   

15.
初二物理课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往玻璃管注水银容易外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不仅不安全,而且玻璃管易损,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利用细透明胶管代替玻璃管,操作简单,方便易行,效果良好。一、实验器材制作(如图1)1.底座:25cm×15cm(木板)2.立杆(木标尺)110cm×4cm×2cm3.木斜杆(附铁片夹)110cm×4cm×2cm4.转轴(带螺母的螺丝固定)5.指针(30cm×0.7cm铁片)在竖杆上下可移动6.250ml葡萄糖瓶7.透明细胶管110cm8.废油笔芯9.注射器(10ml)图110.细胶管11.排气阀二、水银瓶制作1.向瓶内注入适量水银,将细玻璃管、油笔芯插入胶塞,然后塞好瓶口。2.在胶…  相似文献   

16.
初中化学教材 (人教版 )中 ,验证分子间隔实验是用 2 0 0毫升量筒量取 10 0毫升水和 10 0毫升酒精并在 2 0 0毫升量筒中混合在一起。该实验酒精耗量大 ,现象又不大明显。本实验改进为 :1.实验用品 :一端封闭的玻璃管 (1米左右 )、小烧杯 (2只 )、橡皮筋、水、酒精、红墨水。2 .实验方法 :(1)用小烧杯向玻璃管中倒水 (水柱约为 4 0厘米 )。(2 )用小烧杯向玻璃管中倒酒精 (酒精柱约为 4 0厘米 )。(3)在 B处 (酒精的液面处 )用橡皮筋作标记。(4 )用手指按住玻璃管口 ,上、下颠倒几次 ,静止后观察体积变化 (图 1b)。图 1   3.实验优点 :(1)现…  相似文献   

17.
1实验装置(如图1)图12制作材料可乐瓶一个,橡胶塞一根,薄膜一块,玻璃管一支,用有机玻璃制作的带有指针和刻度盘的简易支架一个。3制作方法把可乐瓶去底,然后取下瓶盖,将瓶盖磨去顶部,套上橡胶膜,盖到可乐瓶上,盖紧。将适当的橡胶塞打孔,插上玻璃管。然后将橡胶塞塞入可乐瓶的瓶口上。注意:玻璃管与胶塞之间不能有水流出。最后将可乐瓶组装在简易支架上。4使用方法向可乐瓶玻璃管内注水,可看到指针向上偏转;拔下玻璃管,水流入可乐瓶中,指针向下偏转。5实验装置的特点及用途此实验装置用于小学科学第六册《水的压力》课堂教学演示及课外学生探…  相似文献   

18.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仍采用水银做玻-马定律的实验演示,且被测气体体积、压强变化较大,因而实验误差较大。针对上述困难,我自制了一台“玻-马定律演示仪”。一、仪器的基本结构如图示,该仪器是分别用橡皮塞、乳胶管把玻璃管件与广口瓶、洗耳球相连,然后镶嵌在演示板上构成的能直接示出广口瓶内的被测气的毫升数和量体管、增压管内液面位置,提供被测气的△P的cm刻度。玻璃部件中的大玻管,内径13mm,1cm长的容积即是1ml;K_1,控制管内与管外大气的通断;K_2,控制顶部有小孔的洗耳球内所装的红色酒精液在玻件内的进出。二、使用方法1.向球内充液。…  相似文献   

19.
在验证玻—马定律的实验中,我们通常是采用一个带有刻度的注射器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通过拉、压活塞以改变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来进行实验的。该实验的缺陷是:(1)由于活塞与器壁间不是完全密合,所以导致漏气,从而不能满足定律所要求的“一定质量的气体”这一前提条件。当所加压强越大时,漏气也越严重,实验偏差也越大,常常导致实验失败。(2)在活塞与器壁间涂加润滑油,这虽能略为减少漏气,但却又增大了活塞与器壁间的摩擦力。当所加的压力不是很大时(约10N左右),摩擦力的影响也就无法忽略。(3)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变化范…  相似文献   

20.
高初中物理教学和实验中,需测量大气压强值。在较精确地测量大气压强值时,常使用福廷式气压计。 福廷式气压计(以下简称气压计),又称槽式气压计。它是借助于一端封闭,另一端插入水银槽内的玻璃管中的水银柱高度来测量大气压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