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趣的算式”如下:先计算一下12×42和24×21的积,看看它们相等不相等。原来,12×42可以改写成12×2×21=24×21,所以12×42=24×21。这样的算式还有12×63=36×21等,你能再写出一个吗?以上是现行人教版《数学》第七册P65关于“有趣的算式”的全部内容。《教师教学用书》上没有参考答案,仅在P75上有一句提示语:“(教材)第65页下面的有趣的算式,可以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按照教材上“等积变形”的方法,进行了多次反复地尝试、验证,例如,12×64=12×4×16=48×16;18×24=18×2×12=36×12等,虽是等积变形,…  相似文献   

2.
一、是“关联词”,还是“关联词语”?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语文》中,在讲复句里分句间的关系时,有的地方用“关联词”,有的地方用“关联词语”,提法不一致。例如:《相关·相承·相反》中说:这样的复句,分句间用逗号或分号:可以不用什么关联词语,也可以用“…,但(是)…”、“虽然…,但是…”联结起来。(第五册27页)  相似文献   

3.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作文题是:“观察一个人,注意他(她)的相貌、身材、衣着、动作、爱好.用一两段话把他(她)的特点记下来.”我给学生布置了作文——《我的同学×××》.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四册《词的不同色彩》中写道:“‘怂恿’是鼓动人做坏事,是个贬义词。”我认为此说欠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怂恿”为“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此解释是将“怂恿”视为中性词的。“怂恿”不带褒贬的感情色彩,它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例如:这本小书能够印行问世,首先要感谢当时编辑《新闻业务》的丛林同志,没有他的怂恿和敦促,我大概不会去写本书开头那些篇文字的。(《<语法·修辞·作文>后记》),这里的“怂  相似文献   

5.
先说《六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五册》(以下简称《课本》)把《过小孤山大孤山》(以下简称《课文》)中“抛江过其下”一句中的“抛江”注释为“抛锚停泊于江中”,我认为是不对的。《六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文言文译释》(以下简称《译释》)译“抛江”为“弃船”,并附注“离开”,我以为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李先华 《学语文》2002,(4):47-47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收有《庄子·逍遥游》一文(节选)。《逍遥游》开头有一段话描写鲲鹏之巨大,其文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何谓“垂天之云”?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晋人崔(?)云:“垂犹边也,其大如天一面云也。”近人蒋锡昌《(逍遥游)校释》云:“按《说文》:‘垂远边也。’俗书边垂字作‘睡’。《广韵》:‘唾,边  相似文献   

7.
答读者问     
问:今年的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本和《教參》、均说唐诗人岑参是江陵人?樵摹洞呛!?文学分册)和《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均“南阳人”。而武大编《唐诗选注》和武汉教育学院编的《中国古代学作品选》又把二说并存,到底岑參是哪儿人呢? (周德旗) 答:据《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卷四·集部·岑嘉州集八卷:“参·南阳人·为文本曾孙”。查《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代数》第一册(下)第143页“读一读”介绍了多项式除以多项式,由教科书第14页的例题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关系式:被除式=除式×商式+余式.巧妙地运用这一关系式,可以解决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五年制语文第六册基础训练7第六题:“用一两件事说说自己熟悉的一个人。说后用《我的××》做题目,仿照《爷爷》的写法,抓住这个人的特点具体写下来。”题中第一句话规定丁习作的内容是写一个熟悉的人,第二句话提示了训练重点是抓住特点写具体。这次习作是在第五册基训8写一个小孩子的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五册的训练有图有诗为依凭,只要求写一段短文,一件具体的事,不要求写人物特点。这次习作强调写特点,程度好的学生还要写两件事表现一个人。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要写出人物特点要求显得高了些。老师指导时要运用范文引路,说写结合等方法分散难点,以取得预期效果。 (一)开拓思路,确定对象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写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参》)在《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下称《为》)的“课文说明·结构”部分中指出,《为》文的高潮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教参》中写道:“特效药是决定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生命安危的关键,千万人心所系;北京,是寻找特效药的最后希望,北京特种药品商店接到求援电话,正是这一事件的高潮。”《教参》又写道:“全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个小标题),写北京接到平陆求援电话。这是事件的高潮。第二部分(第二、三两个小标题),回叙平陆向首都求援的原委。这是事件的发生、发展的第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中有“道芷阳间行”一句,目前一些注本的解释,我觉得是欠妥贴的。《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第五册》和《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课,对“道芷阳问行”的注释是:“[道]取道”。又师范课本“练习”三和中学课本“思考练习”五说:“古汉语中,名词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用来修饰动词,作动词的状语。如‘道芷阳间行’里的‘间’,原意是小道,这里却用作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问行’就是‘从小道走’。”一些影响较大的著作如《古代汉语》(王力主编)、《古代散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对“道芷阳间行”句的注释,也大体如此,如:  相似文献   

12.
我省一九七八年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课《赣南游击词》一课的练习二这样说:“开头四节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游击队员一天艰苦的战斗生活,试将它们改写成一篇短文”。我省一九七六年初中语文第二册也曾选用此词为第十一课,课后练习二也认为:“开头四节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游击队员一天艰苦的战斗生活……”这四节写的只是游击队员的一天的艰苦战斗生活么?这组词第四节开头写道“夜难行,淫雨苦兼旬”,诗句说明,这个夜晚,是淫雨连绵长  相似文献   

13.
一、成来问讯与皆叹惋语出《桃花源记》(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以下几例错误都出自该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翻译为“都来打听消息”和“(他们)都感叹惋惜”。这是不准确的。先看“叹惋”一词:“叹惋”又作“惋叹”,是惊异的意思。唐代玄应在《一切经音义》一书中引《字略》说:“惋叹,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小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繁分数”一节,安排了这样一道例题: 例3 化简(40.2×8.1×4/5)/)0.8×81)。这道例题究竟是怎样化简的,课本没有详细写出。教学这道例题时,可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让学生用几种方法化简①按运算顺序计算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中《物理》(必修 )第二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95年版 )第 2 78面指出 :“氢原子核又叫做质子 ,通常用符号11H或11p表示 .”第 2 6 0面练习一第 2题又指出 :“氢原子的半径是 1 .5× 1 0 - 15m……”.高中《物理》第二册 (必修 )教学参考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95年版 )在第42 5面也指出 :“质子的质量为 1 .6 7× 1 0 - 2 7kg,它的半径按 1 .5× 1 0 - 15m计算……”.但是 ,前者在 2 81面却指出 :“质子和中子的半径大约是 0 .8× 1 0 - 15m,因此每个核子只跟它相邻的核子间才有核力的作用 .”那么 ,到底质子的半径是 1 .5× 1 0 - …  相似文献   

16.
数量减少能不能用倍数?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说.“数目增加可以用倍数或分数来表示;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表示,不用倍数。”(见《语文基础知识》第三册第十五页)中等师范学校数学课本说:“如果一个数扩大(或者缩小)若千倍,另一个不变,那么它们的积也扩大(或者缩小)同数倍。”(见《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和教法》第一册第四十七页)两本教材的提法显然是矛盾的。学生听语文老师讲一套,  相似文献   

17.
《语文》(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第一册)“汉语知识”中说:“怂恿——意在挑动人做不好的事,是个贬义词。”笔者以为这一提法值得商榷。 《辞海》对“怂恿”的解释是:“怂恿,从旁撺掇;鼓动。”《新华汉语词典》对“怂恿”的解释是:“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可见,“怂恿”并非是贬义词。 同样是在《语文》(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第三册)课文《猫》中写到:“……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  相似文献   

18.
“借喻”和“借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格的特征和区别,人们的理解是有分歧的。请看以下的三个材料: 1960年上半年全国通用高中课本语文第四册里《典型报告》一篇后面的练习(二)这样写道:“‘他真是咱乡的水利诸葛亮。’诸葛亮代替聪明多智的人。这在修辞学上叫‘借代’……”(这段引文以下简称“材料一”) 江苏省教育厅教材编辑室主编的《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1961年秋季适用)里《长江大桥》一课的“语言知识”部分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持其踵为之泣”句 ,对此句中的“踵” ,新编教材注释为“脚后跟”。检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古诗文选注本 ,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 ,第一册 )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 ,上册 )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册·散文部分 ) ,江夏等编著《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年 6月第 1版 )也把“持其踵”的“踵”注释为“脚后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第…  相似文献   

20.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3,(11):18-18
梁延学《“镊刀”种种》(《咬文嚼字》2003年第4期)一文说:“杨澜女士有否误听误记,本人则无从考证。”人教社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六册《作文训练·应用写作·小传》:“有否受过奖惩……”北京《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4期45页:“……有否借故寻找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