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教育就是以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固有属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罗有岩 《云南教育》2004,(19):51-5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性质论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结束了教育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这一新的理念强调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今天,重新解读语文新课标,梳理出语文课程的六大特点:凸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注重语文学科综合性,把握语文学科的模糊性,强调语文学习过程的实践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遵循汉语、汉字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发挥语文教育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顺应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在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借鉴有关赏识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浅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赏识教学的具体措施,同时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理念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之一.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正是这一理念在文学科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不少语文教师却只看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严重地忽视了它的人文性.以至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的丢失。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摆在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忽视其他语文素质的培养,社会各界和家长曾对语文教育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次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概念的确立,结束了语文学科性质的长期纷争。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下面,我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关注人文精神不是应该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自觉与否的问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也不是单纯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教材作为教育的主流教材,体现着教育理念的更新程度,代表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语文教程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因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成为教材改革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文教育就是以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固有属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全面贯彻落实标准要求,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审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原则。一、实现自主学习,把“学会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实现自主学习,就是要积极倡导自…  相似文献   

10.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课程观念和全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潜意识里认同一个观点,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文化底蕴严重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更多的是知识和能力,而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现在语文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大削弱了语文的功利色彩,从而还语文以“人文”的本来面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应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那么,在实际语文教育工作中,人文教育是如何体现和实施的呢?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一直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使语文教学几近走进了死胡同。新大纲的颁布,强调学生人文品格的培养,突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内容,体现了新大纲语文教育观念的嬗变。新大纲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大纲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这样的内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了解和熟悉语文学科课程 本次语文新课程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4.
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实现学科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语文学科的课程教学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但由于传统语文课程忽视了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致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不应该有的呆板、尴尬局面。要还语文教育生动、鲜活、实用的本来面目,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就必须注重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人的文化素养、情感、人格和教养的综合表现。新的课程标准在涉及语文学科定义时,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语文学科在体现人文精神中的得天独厚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的作文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立足语文教学的优势,充分弘扬人文精神。如何实现写作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们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今后的写作教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首先来看一下语文学科的性质,教育部制订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这样描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中可以看到语文教育新的理念转换轨迹:它在原"工具性"本质的基础上融入了"人文性"的内涵,使二者在学科性质的地位上等量齐观,也就是说,"新课标"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同时还形成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但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点。”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回归文化本身、回归人性本身的科学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语文家庭作业时,既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也要重视挖掘其人文意义,把人文教育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9.
张太春 《四川教育》2002,(12):26-27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目标的定位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摒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的本来面目,实现了语文教育目标的整合转变,高扬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帜。“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便开篇明义,突出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人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其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身正是修…  相似文献   

20.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教育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主要强调: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字的教育。下面着重从这些方面就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