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说课内容本次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课题是《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诗歌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诗共4小节,课文根据诗的内容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我"送蝈蝈给盲婆婆:另一幅是盲婆婆倾听蝈蝈的歌声,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想象,以达到增强直观、  相似文献   

2.
正《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低年级的诗歌,写的是为了让盲婆婆在"我"上学的时候也不会孤单,"我"捉了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替"我"给盲婆婆唱歌:"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见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童年难忘的欢乐。"整首诗清新明快、朗朗上口,给学生美好的回味。在一节教学展示课上,老师在课堂上安排了两个教学环节。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体验一下盲婆婆的生活,并写一句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学生写道:我先把眼睛闭上,眼前黑乎乎的一片,什么也看不  相似文献   

3.
【教学片断一】师:自己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想: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这只蝈蝈不但漂亮,还会唱歌呢!  相似文献   

4.
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把自己用卡纸做的一只蝈蝈送给了朗读最好的那位学生。为了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再来读读这篇课文,我灵机一动,说“: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再来试试,读得好老师教你画蝈蝈,你就可以自己画一只绿色的蝈蝈了。”我本以为这样  相似文献   

5.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已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如何让学生语言的表达训练更有实效,仍是阅读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一个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完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第3小节后,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咯咯,咯咯,蝈蝈为盲婆婆唱着歌.歌声还会领着盲婆婆走到哪儿?盲婆婆又会看到什么?学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生:盲婆婆,歌声会领您走进花园,让您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歌声会把您带回故乡,让您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相似文献   

6.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首儿童叙事诗。它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关心他人的好思想。其中,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体验爱的价值,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7.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看月食》一文 (师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月食 !   生:我想知道月食时月亮的样子 !   生:我想知道月亮里有什么东西 !   生:我想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月食 !   生:我想知道有关月食的知识 !   师:小朋友们真会开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读完课文后再谈谈你知道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月食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挡住了太阳光。   生:我知道月食是怎样形成的了。   生:我知道…  相似文献   

8.
师:蝈蝈为盲婆婆唱着歌。歌声会带着她到哪里去,让她看到什么?请仿照课文的句子样式,试着说说看。生:盲婆婆,歌声会带您到大街上,让您看到可爱的猴子。生:盲婆婆,歌声会带您到动物园去,让您看到漂亮的孔雀。  相似文献   

9.
陈凤娟 《考试周刊》2014,(99):45-45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有趣的儿童诗,全诗紧扣"送"字,描绘了小男孩送蝈蝈给盲婆婆的情景,通过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及蝈蝈"咯咯"的欢唱,塑造了一位天真烂漫、心地善良的少年形象。因为教研活动的需要,作者连续在三个班级教学此课,其间对课文的把握不断深入,发觉站在孩子的角度解读教材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此诉诸笔端,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节研讨课《蚂蚁和蝈蝈》 ,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学习很投入 ,读得有声有色 ,津津有味地体会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孩子们的思维不时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 :这个小朋友记字的方法与众不同 ,那个小朋友的朗读使听课的老师爆发出阵阵掌声……对孩子们的表现 ,我满意极了。本课的教学只剩下这两个教学环节 :让孩子们比较蚂蚁和蝈蝈在冬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接着进行表演。请看教学片断———  师 :小朋友们 ,在这么冷的冬天 ,蚂蚁怎么样了 ?蝈蝈怎么样了 ?  生 :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蝈蝈又冷又饿 ,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生…  相似文献   

11.
【片段一】(读课题后质疑,生自由读文)师:读完以后,对于刚才我们读课题时提出的那些好奇的问题,你们有话要说吗?生:无话可说。师:为什么呢?生:因为我感觉在不知道课文内容的时候只会瞎编,才会出那些问题。师:你无话可说,真的无话可说?有没有有话可说的小朋友呢?  相似文献   

12.
学习《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课的生字时,我照例让学生谈谈自己记忆字形的方法。生:"您",上面是"你",下面是"心"。(学生说得对,不过感觉少了点什么。)师:这个"您"字,为什么下面有个"心"?(他答不上来,我便把目光转向大家。大家看着我,用心想着。)  相似文献   

13.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已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如何让学生语言的表达训练更有实效,仍是阅读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一个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完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第3小节后,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一个教学片段。师:咯咯,咯咯,蝈蝈为盲婆婆唱着歌。歌声还会领着盲婆婆走到哪儿?盲婆婆又会看到什么?学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相似文献   

14.
片断一:读中品味师:秋雨后的空气那么清新,成熟水果的香味那么诱人,难怪小朋友都不想走了。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生:勾住。师:谁来读读,看谁的朗读也能勾住我的脚步。(生读课文第3自然段)师:你的朗读让我仿佛闻到了香香甜甜的气味。瞧!老师站在这里都不想离开了,你们知道我这是怎么了吗?生:被我们的朗读给勾住了。师:你们真会读书!水果的  相似文献   

15.
<正>《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以儿童的口吻叙述,诗句清新、自然,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融入儿童情感。全诗虽无"爱"字,但却令每一个小读者自然地走进爱的主题,从文中充满童趣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一名天真纯洁的儿童对盲婆婆那纯真的爱,具有真切、深刻的教育意义。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童趣,充分展示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基于我对文本的理解,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把自己用卡纸做的一只蝈蝈送给了朗读最好的那位学生。为了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再来读读这篇课文,我灵机一动,说:“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再来试试,读得好老师教你画蝈蝈,你就可以自己画一只绿色的蝈蝈了。”我本以为这样课堂气氛会比刚才更热烈,却没想到无一人举手。可能是因为怕我下不了台,过了一会儿才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课后我百思不得其解:画蝈蝈总比拿一只现成的有意义吧,学生为什么不感兴趣呢?一位听课的教师说:“画、做多麻烦,拿只现成的多好。这年头,哪个孩子还乐意自己做。”  相似文献   

17.
教材简析 本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首儿童叙事诗.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分别用了四个"婆婆"和"您",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8.
【教材简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上的一首诗,它富有浓浓人情味,烈烈生活情,全诗有两条线:明线:叙事线——送蝈蝈";暗线:情感线——献爱心,教学本诗,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盲、喜。2.情感目标:让  相似文献   

19.
一、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问题让学生提"例如:这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图文结合题.为了培养孩子的审题习惯,做到"读"得细致,我逐步出示信息,并在其中逐步渗透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生1:我知道了有4个小朋友在做灯笼.师:那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做灯笼的时候碰到了什么问题了呢?  相似文献   

20.
【案例1】《司马光砸缸》教学片断:师:请小朋友读读第2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读得通顺流利,但都用同一基调读,汇报时也是原文照搬。)师:(创设情境)现在你就是课文中的一个小伙伴,再读读课文前后两句,有什么不同感受。(生1读第一句时笑眯眯的,读第二句时加快了语速、提高了音量。)师:你读第一句时为什么笑眯眯的,读第二句时为什么那么响亮、那么快?生1:因为玩的时候我们是很高兴的,所以读的时候也很高兴;当小朋友掉进大水缸,我很担心、很着急,声音就响亮了。师:你是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小伙伴来体验,才读得那么担忧,那么着急。谁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