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避暑山庄题额和楹联的学术价值──兼评《避暑山庄名景额联漫话》马云峰闻名中外的避暑山庄,群山环抱,碧水荡漾,气候宜人。山庄内有一百二十余处景点,其中包括著名的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以及这七十二景以外的二十一处景点。这些景点不论是康熙命名的,还是乾...  相似文献   

2.
康熙避暑山庄三十六景景名释义齐敬之避暑山庄不仅以她的优美自然景观和皇家建筑闻名于世,而且每个景点的标名也都寓意深远,富于诗意,给人以无穷的遐思和美感。景名交融,耐人寻味。有的命名给景点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增添了无穷的情趣。几条曲折的湖中小长堤,可以名之...  相似文献   

3.
丽正门额一 “丽正门”是乾隆(清高宗弘历)三十六景之第一景,建于1754年(乾隆十九年)。原来此门偏东,经乾隆改建,定于现在的地方,是避暑山庄的正门。宏伟宽敞的宫门,筑门楼三间,朝南。门前有红照壁,还有一对石狮子雄踞于大门左右。门内东西各有官员们等候皇帝诏见的朝房,正对避暑山庄宫殿区的五间门殿,上面悬挂着康熙御题“避暑山庄”匾额。再往里去,就是清帝接见文武官员及少数民族王公贵族首领的正殿。每年夏秋之际,清帝来山庄避暑时,蒙古各部藩王都到这里来述职朝见,他们走进避暑山庄正门时,犹如拨云见日般欣喜欢快,乾隆为此门题额为:  相似文献   

4.
芝径云堤是避暑山庄始建的第一景,由它确立了自然天成的建园原则。烟波致爽是康熙题写的36景第一景,它成为景观表明了康熙励精图治的情怀。丽正门是乾隆题写的36景第一景, 它的含义表现了乾隆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雄心大志。  相似文献   

5.
有蕴深衷 一吐为快─—乾隆御制《避暑山庄后序》(碑文)赏析周殿芳避暑山庄后序(碑文)我皇祖于辛卯年,成此避暑山庄三十六景,绘图、赋什、为序以行之。而予适生于是年,此中因缘,不可思议。即位后,于辛酉年.始为巡狩之举。至山庄,徘徊思慕,因敬依元韵,以志景...  相似文献   

6.
康熙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是描绘清代皇家园囿避暑山庄之建筑风貌和景致的诗。康熙为三十六处佳景题额、作序、赋诗,题材极为广泛,举凡山庄内,山石草木,水源湖渠,游鱼走兽,皆是其吟咏对象。就体裁而言,五言排诗,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古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六言绝句,六言律诗诸体兼备。诗人不仅叹赏山川之美,景致之秀,而且畅言自然给予诗人的深刻体悟。康熙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篇篇写景,又篇篇言情,篇篇述志,从中可以窥见诗人宵旰夜食,励精图治,努力创建万代不朽基业的宏伟志向;守礼尽孝,事亲以诚的素朴情怀;友山敬水,怡情喻理的自然情愫;涉猎极广,苦学不倦的笃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澹泊敬诚额四联四“澹泊敬诚”,是避暑山庄七十二景以外之第一处景观(按《热河志》排列顺序),其正殿建于1711年(康熙五十年),1754年(乾隆十九年)用楠木改建,俗称楠木殿.清代皇帝在避暑山庄举行重大典礼均在此处.“澹泊敬诚”这组建筑的前面,正对避暑山庄的丽正门,左右有方亭及配殿.穿过后殿以及再后的十九间照房,就是皇帝的寝宫,即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一景“烟波致爽”.康熙为正殿题额曰:澹泊敬城“澹泊敬诚”,意思是恬静寡欲,谨慎真诚.扬雄《长杨赋》说:“且人君以玄默为神,澹泊为德.今乐远出以露威灵,数摇动以罢(通“疲”)车甲,本非人主之急务也.”康熙吸取扬雄“澹泊为德”的内容题写此额,并悬挂在避暑山庄正殿上,其目的是向前来朝见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表示他不想煊耀武力,更不想用武力去征服他们,而是与他们真诚相待.可见,“澹泊敬诚”额蕴含了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康熙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是以团结为主的基本精神.乾隆即位后为楠木殿书写楹联三副:其一:先泽志钦,承宵衣旰食;民依心切,念春雨秋晹.其二:四面云山契仁寿,万家烟并验民和.其三:祖训式钦思日监,天行惟健体时乘.  相似文献   

8.
避暑山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宋培效承德民族师专的避暑山庄研究从1981年开始,至今已有14个年头了。这期间研究会的会员们共写出77篇学术论文,计78万字。避暑山庄研究会同我校的学报编辑部又将其中的部分文章辑印成书,出版发行。其中有《康熙三十六景诗选注》、...  相似文献   

9.
关于研究和整理避暑山庄的书,最近几年出版了不少,如《康熙三十六景诗选注》、《乾隆三十六景诗选注》、《避暑山庄碑文释译》、《外八庙碑文注译》、《承德历代风景诗选》等。这些著作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读后收获不少。但有些具体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思考。现在仅就《避暑山庄碑文释译》(简称《释译》)和《外八庙碑文注译》(简称《注译》),从训诂学的角度,对古籍整理中词语训释应注意的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烟波致爽额一联三 烟波致爽,是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一景,建于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此景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色及其命名的缘由,《热河志》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澹泊敬诚殿后第三重,有殿七楹。圣祖御题额曰‘烟波致爽’,为三十六景之冠。”澹泊敬诚,俗称楠木殿,是避暑山庄宫区的正殿。位于澹泊敬诚殿后的烟波致爽,地势高旷,背靠湖泊,云气缭绕。每当夏雨初睛、凉风吹来时,这里没有灰尘,没有积雾,空气清新凉爽。康熙在《烟波致爽》诗序中说:“四围秀岭,十里澄湖,致有爽气。……遂以‘烟波致爽’,颜其额焉。”诗中反映出康熙十分赞赏这里的自然景色,并说明了此景命名的缘由。  相似文献   

11.
正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避暑山庄御制诗联解读与品评》一书,2013年12月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樊淑媛任学术顾问,于佩琴段钟嵘主编。平装,小16开,490页,轻型环保纸印刷,定价:65.00元。地处塞外的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最后完工,不仅规模宏伟,而且有观不尽的美景。康乾二帝在位时,几乎每年都来山庄"避喧听政",他们不仅以山庄为题材写诗作赋,而且还为山庄名景和山庄内外皇家寺庙题写了很多匾额与楹联,为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韵味。《避暑山庄御制诗联解读与品评》的编  相似文献   

12.
云容水态额二 “云容水态”,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二十八景,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年——四十七年)。此景地处松云峡口南侧的山麓,殿堂五间,朝南。峡口筑石城为关,城上有楼三间,朝西。缘坡下望,绿树相连,青峰如墙,更宜观赏山庄云容水态及其不断变化的美妙景象。故而康熙为此景正殿题额曰:  相似文献   

13.
偃盖龙鳞万壑青, 逶迤芳甸杂云汀。 《白华》朱萼勉人事, 爱敬《南陔》乐正经。 这是康熙为避暑山庄“万壑松风”所写的定景诗。“万壑松风”是山庄康熙三十六景的第六景,建于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此景据冈背湖,前临万壑,因“长松环翠,壑虚风度”而得名。这里的环境幽静而秀美:西北山峦起伏,万木葱笼;东北湖光荡漾’菱荷芬芳。清代皇帝来山庄避暑时,常在此处读书和批阅奏章。  相似文献   

14.
避暑山庄名之以山,而趣于在水。水以万种形态造就出天地间无数美景,水又给万物以生机。康熙乾隆二帝借水集华夏名景于一园,水是山庄美景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北枕双峰额一 “北枕双峰”是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十景,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年——四十七年),山庄内正北有座挺拔陡峭的山峰,登临北望,可见西北的金山和东北的黑山。两峰对峙,犹如宫殿门前两侧的望楼,而此峰好象是枕在两山之间。康熙登临此处,大有感触,命人在山顶建筑一亭,并为此景题额曰: 北枕双峰 在我国古代文人的笔下,以双峰为题材的诗句,是不乏其例的。诸如杜甫的“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朱熹的“须臾路转山更好,摩天巨刃排双峰”、庾信的“羊肠连九坂,熊耳对双峰”等等。杜甫和朱熹直接描写双峰之高之巨;庾信则以熊耳为比喻,绘出双峰对峙的雄伟而又奇特的山势。“北枕双峰”额的作者,以其自己的审美角度和着墨的侧重点,描绘出此峰及其所筑亭台威压群山的气势,体现了山庄建筑的艺术构思。 避暑山庄建筑继承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优良传统,“巧于因借”则是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山庄内较高的峰顶上多半冠筑以亭,这是运用“因高借远”来处理园内外造景关系的具体方法。“北枕双峰”亭远借山庄外百余里处的山景,使排空屹立于西北的金山和东北的黑山与此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胜景。康熙的题额,形象地反映了这一景观的特  相似文献   

16.
暖溜暄波额一 “暖溜暄波”是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十九景,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四十七年)。此景是座落在山庄东北门,即惠迪吉门南面宫墙上的重层楼阁。阁下筑有水闸,从宫墙外流入的水,是汤山汤泉的余波。当年,康熙认为汤泉之水,从山石中喷涌而出,“自然而温”,泉水长流,经过此闸仍有暖意,因而为此景题额曰:  相似文献   

17.
畅远台额一联一“畅远台”,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是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十景.此景位于清舒山馆东侧,濒临镜湖.这里原来是山庄的东墙,后因扩建,宫墙东移,于是凭借宫墙旧址,筑长廊,填高台;台上建亭,巍然屹立.康熙题额曰:畅远台“畅远台”,意思是站在高台上,眺望远方,视野通畅开阔.据《热河志》介绍:“每当风日清明,川原如绘,登临纵观,万象纷罗.俯察仰观之乐,备于斯矣.”关于此景的特色,乾隆在他的定景诗里写得更为生动具体:“崇台湖上俯澄清,‘畅远’新标即景名.渊鉴当年招物表,静观万类入空明.”诗中首先说明以“畅远”为此景命名的缘由,然后进一步描绘这里的风光:湖水象镜子一般,映照出自然物的千姿百态;静静地观察,就会感到万物在争先恐后地进入这通明透澈的湖水之中.真乃是“秋水共长天一色”啊!这里的景色,使我们联想起毛泽东同志的诗句,并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味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从《热河志》的记载和乾隆的诗句可以看出,登高远眺是畅远台的主要特色.可惜此景已毁,只剩残址了.“畅远台”还有康熙书写的楹联一副.联曰:  相似文献   

18.
段会杰 《承德师专学报》2002,22(3):17-18,23
乾隆撰写《避暑山庄后序》,目的是回顾康熙肇建山庄和自己扩建、续建的目的在于“习武绥边”,维护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团结,后世子孙勿忘记此一宗旨,提醒大臣们记住这个道理,规谏后代君主遵守这一祖制。  相似文献   

19.
乾隆《避暑山庄后序》内涵厚重、思想深邃。它的内容及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阐述了康熙皇帝对弘历的特殊关爱以及弘历对皇祖无限景仰的深厚情感。其二,阐明了康熙《避暑山庄记》的思想内容以及乾隆对皇祖康熙建山庄政治用意的理解。其三,阐述乾隆告诫子孙要牢记皇祖"诘戎、绥远、崇朴、爱物(包括爱民)"的教悔,不要把避暑山庄看作是休闲玩乐之所,更不要步汉、唐某些帝王破国亡家的后尘。  相似文献   

20.
乾隆皇帝避暑山庄赏月诗姚崇实避暑山庄建成之后,就成为清王朝第二个政治活动中心,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几乎每年都来此避暑和处理政事。他们在这里写下了大量的诗篇,而尤以乾隆皇帝的作品为多。这些诗篇对研究避暑山庄和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生平思想,都有重要的取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