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指对当时社会采取非批判和维护态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具有统治阶级的统治性和对社会真实关系的遮蔽性。对马尔库塞而言,意识形态就是技术理性,技术在当代工业社会已经代替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而充当着新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和辩护功能、马克思创造性地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观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马尔库塞提出意识形态批判的最高诉求是解放爱欲  相似文献   

2.
陈军 《培训与研究》2007,24(4):14-16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因为涉及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所以是个极为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一种认为文学不是意识形态。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分歧和争论,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笔者认为“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概念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或者说由此而导致的人们在对此概念的理解上所存在的差异性则是一个关键因素。笔者不同意将文学的本质简单地归于以上观点中之一种,而更倾向于把文学看作是人类的一种超乎意识形态的精神产物,是对人类的爱与自由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于:1.关于意识形态的存在问题: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且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而存在;而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尽管没有历史(指的是意识形态一般,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但却永恒存在,而且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社会结构而存在;2.关于意识形态的意义或功能问题: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扮演的是“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在全部人类历史中,则承担着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的角色;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以其“物质性”特征发挥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而在全部人类社会历史中,意识形态则承担着主体建构者的角色,即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将“个体召唤为主体”。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产生、泛起与传播已是不争的实事。如何科学把握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问题。抵制、拒绝和全盘接受都是不科学的,我们必须科学理解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涵义和特征,分析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脉络,批判吸收其有益部分并构筑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网。  相似文献   

5.
后意识形态是后现代主义氛围中伴随着"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出场与退场而呈现出的一种较为流行的西方意识形态观念。总体而论,西方学者对后意识形态的看法并不统一,大致表现为"去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多元化""意识形态犬儒化"三种视角。表面上看,以上三种说法各异,但实质趋同。后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但不同于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它依托大众传媒、大数据技术平台,具有去中心化和去政治性、技术化和娱乐化、全域泛化和隐匿性等特点。我们应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批判性辨析后意识形态的实质,同时警惕其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可能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按照"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阐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表现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而由初级形式转变为成熟形态的过程.因而,所谓的"审美意识形态",其实际意义是"审美意识"的"形态",而不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外来的、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性无关的.这种认识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据,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文学实际.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阶段性、多维性,指出它具有否定性(虚假意识)和肯定性(局部的真实表现)两重视角。马克思认为阶级社会的环境不可能产生出某种超阶级的理论;对于文学而言,只要是在一个阶级社会还未终结的环境中,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意识形态表述,认定文学不是意识形态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表述——这使得审美意识形态具有了加洛蒂所说的"无边"性。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三个重要功能,一是举旗定向,确保社会主义道路不偏向;二是维护社会主义政权,为实现强国富民保驾护航;三是固本培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很强而又高度敏感的理论课题 ,意识形态往往与“左”的或右的错误联系在一起。意识形态导向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是思想政治工作成败得失的关键。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从"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来看,文学的价值性既不在于它是意识形态上,也不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上,而在于它的既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又不限于这种影响和制约上.所以,意识形态的强调和审美意识形态的凸现对文学和文艺学的进一步发展而言未必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