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有我爱     
季屏 《出版经济》2004,(5):34-35
1.农民--中国最大的群体购书读书却是最少的人一种悲伤 中国农民是最讲究实际的人,除了孩子读书必备的教材教辅书之外,花钱买书全是些实用可以致富的书刊,养猪养鸭宰虫杀草等等.偶尔破费一下,多是买通俗书刊和武侠之类的大众化图书.识字的农民一般非常喜欢读书,只是囊中羞涩.我曾送给一位农民一本国内著名作家的随想录,两年之后再次路过他家时,惊奇发现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竟然反复读了几遍那本书,而且他家里五口人都读过这本书,让人吃惊不小.  相似文献   

2.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  相似文献   

3.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这分别大概就在于前者全凭感情.而后者却要靠理智。凭感情读书的人.全靠自己的好恶去选择.因此,他所读的书,范围就比较狭小。尽管也许在这狭小的范围之内.他有精与深的可能.但他只能“渊”而不能“博”。  相似文献   

4.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必须着力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除了国内新闻报道,国际新闻报道也越来越重视用典.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还是各级新闻媒体的时事报道,都注重引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古典名句,寓意深邃、生动传神,体现出用典的近人、动人、服人的...  相似文献   

5.
浅谈读与写     
读书是写作的先导。多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阅读对写作起着准备、启发、潜移默化的作用:兴趣的培养,感情的陶冶,思想的熏染,生活的教诲,语言的磨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说:“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  相似文献   

6.
现在中国看古籍的不太多了,原因至少有两条,一是现在通古文法的人少了;二是现在一些读书的人倘从实用上考虑则多读“股票指南”、“求偶秘诀”那类的书,而从消遣上考虑则更 愿意跟着琼瑶去流泪;跟着金庸去打斗;跟着王朔去侃大山。尽管一些人实际上并未真读懂琼瑶、金庸,特别是没真懂王朔,可毕竟在他们的字面上尚可过一把瘾。古籍谁去读呢?即便最易读的“说部”,现在也大多无人问津了,一些对大学生读书取向的统计表明,大学生们对《红楼梦》尚示青睐,然而当我问及我所教的那些言之凿凿地喜欢《红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基于引文分析视角对中国古诗词用典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致力于促进传统人文研究范式向当前大数据时代基于数据驱动的量化研究范式的转变与拓展,推动中国古诗词用典研究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交叉融合与创新性发展。[方法/过程] 首先通过对中国古诗词用典行为(现象)与学术论文引用行为(现象)之间异同点的比较对照,对古诗词用典现象的产生与发展、用典动机与用典行为、用典关系与用典网络等进行理论分析;其次,选用《全宋词》和《全宋词典故辞典》等语料,从施典维度和典源维度对宋词用典开展量化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中国古诗词用典现象历史悠久,研究议题丰富,现阶段亟需研究范式的创新和转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引文分析法有助于在较大规模古诗词语料上开展更深入的探索。目前研究存在的最大困难在于典故自动识别和提取。未来需加强与NLP技术的密切结合,致力在典故识别提取、用典动机与用典行为分类、用典网络与典故知识图谱构建等问题上提出更有效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和量化分析策略,以有力促进传统人文研究范式由理论阐释到实证解读、由主观判断到客观揭示、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并在更多数字人文研究议题上产生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半夏 《出版广角》2011,(8):27-29
获取知识一向是读书的堂皇功能。然而,如果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书的产生,本来在于娱目,也就是满足眼球的欲望。当然,读书所能带给视觉系统的感官享受,比之影像,实在轻薄得很,然而却并不因此就不吸引人,甚至惟其如此才更吸引人也未可知呢。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得读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书读得越多,文章也写得越好。试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又不愿读书求知识,他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入伍后,看到新闻干事写文章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几乎都“泥牛入海”,是何原因?知识贫乏世。我决心读书。几年来,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历史的,还有散文集、杂文集、写作知识书籍等。愈是读书,愈感到自己的不足,愈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我边读书边积累资料,案头的资料越…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意思是说一个人记忆力再强,也不如勤做笔记。入伍以来,酷爱读书的我,始终按照“不动笔墨不为读书”的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联系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并视阅读时间多少用自己的拙笔做了四个类型的笔记:第一类是读书文摘。读书看报时,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材料,如知识典故、名言警句,重要论点等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并注明出处。第二类是读书提要,也称提纲。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内容要点,用概括的语句,依次序、有条理地记下来。第三类是读书心得。把读书后的体会,收获写下来,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不读书是否已成定论?一段时间以来,国人不读书已经成为谈论阅读问题的“众口一词”。无论是读书调查得到的阅读率,还是出版业一直在感叹的销售业绩,都用很多数字来证明读书人数之少、读书风气之差。追究其原因,无非是泛泛的几种解释。不过欲想对中国人不读书这个情况下定论的话,可能还需要深思熟虑  相似文献   

12.
詹朋伟 《兰台世界》2014,(11):153-154
"景"名即景的主题,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名用典非常普遍,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园景题名大都包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大量的历史文学典故,景名用典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13.
"景"名即景的主题,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名用典非常普遍,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园景题名大都包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大量的历史文学典故,景名用典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14.
唐宋变革是一个关于唐宋年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转型变化的观点,而跪坐是中国古代汉人席地而居的传统习俗。本文先阐述什么是唐宋变革,再介绍中国古代汉人的跪坐的传统,最后考辨出正是唐宋变革的大环境下,使得古人摒弃了跪坐传统。  相似文献   

15.
读书:当代中国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读书在当代中国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书自然是读书人天天都在读的,但人与人读的书不一样.于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读书,只能先把它界定在通常意义上的文化人、知识分子的读书.比较而言,文化人的意义又更宽泛一些,退而求其次,只说说知识分子的读书.  相似文献   

16.
书香墨香是一种有别于法国香水之香,它从小到老熏染着我,还将伴随我以至终生。所以我说,我的一生,除了读书之外,还是离不开书——既撰文著书,也编书出书。学习、工作,都是与书为伴。就读书而言,在普遍实施义务教育后,应该说(至少从理论上说)书是人人皆读的。但就以接受教育在学校读书而言,亦既可是主动的,也可是被动的——不是有所谓之“厌学生”么?虽然被动读书的不仅是“厌学生”。离开学校后,更未必人人仍然读书。真正能毕生手不释卷的,还有知之者、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古典文学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也知道明代诗文有个唐宋派。但是唐宋八大家的崇高地位同李白、杜甫在诗史上的崇高地位一样,并非一面世便有公论,而是因为后世文人不懈的宣赞和颂扬而致。唐宋八大家虽在明初己  相似文献   

18.
刘永昶 《声屏世界》2013,(11):19-20
央视科教频道的《读书》栏目作为中国电视读书栏目的资深代表,虽几经易名改版。却一向沉稳持重,不失高雅大方、深邃幽远。节目收视率在浮躁的时代里自难爬升。但也总拥有她忠实的拥趸群体。这两年暑假,《读书》栏目连续推出特别节目《我的一本课外书》,颇让人意外。不过,联系起近年来荧屏很是热烈的文化知识类节目风潮背景,倒也自然。何况节目推出后,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鲁迅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读书风景摄影展"于4月20日在鲁迅博物馆举行了开幕式。此次摄影展为期5天,是为了迎接世界读书日、营造书香社会,促进出版单位多出好书、多发好书,倡导国民热爱读书而发起的。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会长杨牧之坦言:"我们的总理曾说过:‘一个不读书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  相似文献   

20.
朱熹不仅是道学大师,而且还是阅读学大师。朱熹是谈论读书方法最多的中国人。朱熹的弟子把朱熹所论的读书方法概括为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涵盖了读书的各个方面的要求,现代人们读书也应该遵循这些要求。综合考察朱熹所论的读书方法,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今天的读书人关注:读书为明道穷理;读书之法在于熟读精思;“心不公底人,读书不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