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郑子瑜先生是一位国际著名学者,新加坡汉学大师。他还是郁达夫诗词研究专家。他编辑出版了第一本《达夫诗词集》,最早进入对郁达夫诗词的研究,开拓了郁达夫诗词研究这一新的领域,使得对郁达夫的研究走向全面;他开启了郁达夫南游诗主题研究与郁达夫旧诗考证研究的先河;他提出的郁达夫诗出自宋诗说为著名学者蒋祖怡、王瑶先生所认同;他在国外的日本、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广泛地传播了郁诗。郑子瑜先生在郁达夫诗词研究领域,毫无疑问是一个重镇,是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2.
质朴的赞歌     
1939年间,茅盾先生有一次新疆之行。一路所闻所见很多,到1941年他到香港时,把这一些写出来就在夏衍编的《华商报》副刊《灯塔》上陆续发表,其中就有《白杨礼赞》。茅盾是“五四”时期的老作家,不必多介绍。他一生创作很多;写各种体裁的作品,以小说为主,还有评论和散文、杂文。1935年赵家壁先生编辑出版一套《中国新文学大系》,规模很大,并且约请当时的名家选编名卷,并写长篇《导论》。参加选编工作的有蔡元培、鲁迅、胡适、茅盾、郁达夫和朱自清等十余人。《现代散文导论(下)》是由郁达夫写的,其中论到茅盾的散文…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八年,正当抗战高潮之际,“而全国民众,正在一个绝大的危难底下抖擞”,郁达夫先生抱着“若有人因看了这回忆之故,而去多读一些鲁迅的集子”的“本望”,写出了他一生最纯美,最深情,也是鲁迅研究中最具真实价值的不朽篇章——《回忆鲁迅》。在这章文章中,达夫先生无意间,也是第一次把自己和  相似文献   

4.
诗情画意记游程——读《郁达夫游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达夫是“五四”以来有名的作家,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外,特别在日本、南洋享有很高的威望。鲁迅先生与郁达夫既有深挚的朋友之情,又有亲密的事业上的合作;郭沫若同志与郁达夫的亲密关系,更是尽人皆知的。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七日郁达夫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一九五二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这位爱国主义作家为革命烈士。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寂寞     
再也没有鲁迅了,没有。先生已去了67年,我们一直在赞叹先生的文章,一直在背诵先生的名篇,一直在怀念先生的事迹。鲁迅是空前的,纵观中国文学的漫漫长路,他是最耀眼最璀璨的一颗星。他个性的为人,他个性的文笔,文坛中为数寥寥。鲁迅是绝后的,他的文学成就迄今无人能及。人们一直在为先生个性的文章叫好,无人不晓他是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与文学家。但能说出这些的人们并不完全清楚鲁迅的痛楚与寂寞。书架上堆满了戴望舒的诗、梁实秋的散文、郁达夫的小说,鲁迅去哪儿了?是一声无奈的叹息,还是不置可否的一笑?鲁迅的文章好像缺了点什么,悠闲?…  相似文献   

6.
岳父洵美先生谢世已经十七周年了.一个在文坛上湮没了数十年的名字近年渐渐被人提起来了.最先是在浙江《西湖》上① ,尔后是在南京《文教资料简报》上②.一九八三年苏联科学院编辑出版的《中国诗歌》中收录了他的五首新诗③.去年香港《文汇报》刊登了他的照片及岳母的回忆录,今年又传闻美国《华侨日报》发表了有关研究他的资料.于是乎,有人自称是他的“好朋友”,到处发表谈话,热心人也就争先整理了加以发表.近来我拜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张颂南先生写的《章克标生平和他谈有关鲁迅的几件事》④.一篇是方伯荣先生写的《章克标回忆邵洵美、郁达夫、林语堂二、三事⑤》.两文中均有明显的不实之处,有必要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7.
《”友邦惊诧”论》是鲁迅先生收入《二心集》的一篇杂文.在本文中,作者善于抓住论敌的要害,紧扣反动电文中心层层驳斥,把论敌驳得体无完肤.正如郁达夫所说:“鲁迅的文体简炼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  相似文献   

8.
满地荆棘满天云,前路先生认得清; 点起火把六百万,照人创造到天明。这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著名的革命民主战士陶行知先生为《鲁迅全集》出版而写的祝贺诗。在鲁迅先生去世后的1938年,有二十卷之巨的《鲁迅全集》在上海出版。陶行知先生此时正在国外,他积极在国际友好人士和华侨中开展《鲁迅全集》的征订工作,许广平先生在这一年出版的《〈鲁迅全集〉  相似文献   

9.
经郁达夫介绍,鲁迅1933年初开始为《申报·自由谈》栏目撰稿并将1月底至5月中下旬的投稿编入《伪自由书》中集结出版。不同于《伪自由书》前言中的简略记载,在鲁迅正式投稿前与最初投稿时曾与郁达夫有过一段频繁的互动。同时经郁达夫引荐,鲁迅与时任《自由谈》主编的黎烈文相识并频繁有书信往来。这些都为鲁迅持续投稿《自由谈》提供保障,成为日后集结出版《伪自由书》必不可少的契机。此外通过对鲁、郁、黎三人互动关系的爬梳也可以为《鲁迅日记》中一些因记载简略导致的悬念提供解答。  相似文献   

10.
许寿裳(季茀)先生是鲁迅先生终生的挚友,他们在日本同过学,在旧教育部共过事。我认识许寿裳先生,是在一九二五年经鲁迅先生介绍的。鲁迅先生那时在翻译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在涉及英国文学的地方,得到季茀先生的协助,所以我知道他精通英文。季茀先生像鲁迅先生一样,态度蔼然可亲,谦虚诚恳,乐于助人。他协助鲁迅先生,也就是给未名社很大的支持,因为《出了象牙之塔》是未名社印行的第一本书。他们的友谊与合作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早在一九○九年于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物化学教员时,编写过一本二百五十页的《生理学讲义》,后由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先生题封为《人生象敩》,经唐弢编入《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本讲义是我国近代生理学上比较完整的教科书,它是鲁迅先生立志匡时救国、改变国衰民弱局面的精神和意志的集中体现。鲁迅先生进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当生理学教员,是在一九○九年八月刚从日本回国不久。他回国从事教学工作,与他弃医从文一样,都是为了他所说的“第一要着”,即“改变他们(指一部分麻木、愚钝的中国人)的精神”。我们从这本《生理学讲义》,可以看到鲁迅先生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爱祖国、爱人民、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崇高思想。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诞生百年纪念日快到了。我想起了一些与鲁迅先生交往的往事。岁月匆匆,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我与鲁迅先生交往,开始时是与美术有关的。我年轻时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那时对鲁迅先生一点也不理解(还曾经吵过架,可参看《集外集拾遗补篇》上鲁迅给我的两封信)。后来有了好感,一方面是因为看了他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的那些尖锐的杂文,虽然不大懂,但喜欢那个调调,甚至想模仿一下;另外,则是由于看见他也介绍木刻、版画、谈论美术。一九三三年秋天,我在叶紫家里和陈企霞谈起上海街头巷尾旧书摊上儿童看的连环  相似文献   

13.
去年四月,日本东京的东方书店出版了稻叶昭二先生的大著《郁达夫——他的青春与诗》,列入该书店的“东方选著”之一。 这本二百多页的著作,内容可以说是较丰富的。就其范围来说,正如书名所提示的,它研究的是郁达夫的青春与诗。换言之,就是郁达夫从十八岁到二十八岁这十年留日期间的生活与诗歌创作。作者稻叶昭二先生是金泽大学教授,对中国新文学与作家郁达夫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曾与伊藤虎丸、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一生中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尤其是他的打油诗,融讽刺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辛辣有加,妙趣横生,且入木三分。现撷取四首,以飨读者。其一: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夫妇邀鲁迅饮于聚丰园,同席有柳亚子夫妇等人。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如果说鲁迅是主将的话,那么,郁达夫可以算是一员大将.从1921年《沉沦》的出版,至1935年《出奔》发表为止,郁达夫在中国现代小说这块处女地上,辛勤耕耘了整整十五年,创作了四十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小说,由于表现的真切和格式的特别,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如郭沫若所说:“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象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①  相似文献   

16.
《书塾与学堂》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戟刺封建教育弊端,内容相当深刻。在《书塾与学堂》一文中.郁达夫先生在广阔的背景上,通过书塾和学堂生活的生动描述,深刻地揭露了“洋学堂”与书塾是一脉相承的。朝清末年,封建统治摇摇欲坠。郁达夫回忆童年生活时说,当时的中国经过了洪杨起义,两湖山东捻子的运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解放以后,我才开始读到冯雪峰同志的文章,其中《回忆鲁迅》和一系列有关鲁迅的论文给我影响很深,因此,我对雪峰同志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印象:雪峰和鲁迅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读他的《论文集》等著作,总要想到鲁迅先生;每一次读《鲁迅全集》,也总要想起雪峰同志。今天写这篇《冯雪峰同志论古典文学》的时候,也还要不断把他和鲁迅先生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8.
曹聚仁先生抗战时期曾在上海出版过《鲁迅手册》。一九五六年在香港出版了《鲁迅评传》。一九六六年又出版了《鲁迅年谱》。后两种书多次重版,行销香港、南洋各地,在海外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在我国的外国留学生中也有较大的影响。曹先生这两本著作都写于“文化大革命”之前。他对于“文革”前的鲁迅研究状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那时候国内与鲁迅同时代的“那些接近鲁迅的人”都已  相似文献   

19.
《鲁迅自传》千字左右,鲁迅先生以平实、简洁之语简要介绍了自己的生平与成长过程、著述情况。现在,让我们沿着先生成长的足迹,撷取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五首抒情言志诗,感受一下先生的内心感情世界,走近先生,以加深对《鲁迅自传》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小语十一册第五棵《给颜黎民的信》是鲁迅先生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五日给颜黎民的第二(?)复信。在这之前,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七日,颜黎民以孩子们的口吻给鲁迅先生写了第一封信。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向鲁迅诉说他父亲把他关在屋子里,还随便打他;六叔对他不错,给他看书,但六叔出去一年,没有消息,请鲁迅先生给他寄些书。这封信鲁迅于四月二日收到,当夜鲁迅就给颜黎民写了复信,三日发出。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