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原本想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对话来体会诸葛亮、周瑜等人的内心世界,欣赏故事情节的发展。然而,在朗读中,那单调的提示语“某某说”使学生产生了疑惑。我抓住这一课堂生成契机,设计了给课文提示语加进人物神态、动作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原本想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对话来体会诸葛亮、周瑜等人的内心世界,欣赏故事情节的发展.然而,在朗读中,那单调的提示语"某某说"使学生产生了疑惑.我抓住这一课堂生成契机,设计了给课文提示语加进人物神态、动作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讲读课文《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写的是周瑜妒贤忌能,假借商议军事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智高一筹,巧妙地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取得了胜利,使周瑜不得不叹服。如何紧扣周瑜的“忌”,诸葛亮的“能”进行教学? 一、运用语感,导入情境。课文第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造十万支箭为难诸葛亮。他们在军营中的每一句对话,都深藏着各自的复杂心理活动,反映了周瑜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我先进行表情朗读,再现每一句话的丰富含意,让学生有所感,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军营斗智”的画面。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语意中揣摩  相似文献   

4.
《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 ,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其中有四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即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在教学时 ,我以人物为主线 ,先让学生弄清“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 ?”然后弄清人物之间的联系 ;再说说几个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他们作出简单的评价。在评价时 ,我发现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贤忌能及曹操的谨慎多疑看法基本一致 ,但对于鲁肃的评价却出现了争议。鲁肃何许人也 ?甲生说 :鲁肃身为吴国将领不与周瑜齐心协力 ,却与诸葛亮暗…  相似文献   

5.
<正>人物描写是凸显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草船借箭》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为难他,而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让周瑜的算计落空,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草船借箭》(八册)以“借箭”为线索,刻画了诸葛亮、周瑜、鲁肃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学习这一课,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比较困难。建议在教学中不要受分段讲读的束缚,可采用跳跃方式的讲读方法,抓住课文重点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可从结尾反溯前文。先启发学生从课文结尾一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入手,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语,在“妙”字上做文章。引  相似文献   

7.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部分章节改写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暗算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课文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关系微妙。  相似文献   

8.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部分章节改写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暗算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课文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关系微妙。教法一:紧扣“借”,以事件发展顺序为主线,分清前  相似文献   

9.
小语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到的魅力,而不少文章的结尾,更是妙不可言。它们形式不一,个性鲜明:或画龙点腈,或诱人深思,或扑朔迷离,或感人心脾,确实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好依据。怎样利用结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一、利用结尾的迷惑性,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某些文章的结尾,犹如一个“迷魂阵”,令学生(?)出相反的结论,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在一些节选课文中表现得犹为突出。“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这是《草船借箭》(六年制十册)中的结句。学生被这句话迷住了,一致认为:这说明周瑜从心里佩服诸葛亮。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布置学生去做两件事:①问一问对历史比较熟悉的人,听听他们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再结合课文想一想;②看一看有关三国故事的书,找出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再结合课文想一想。通过广闻博看,学生带来了他们取得的成果:周瑜临死前还在说:“既生亮,何生瑜!”这证明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一直到死都没有放弃。《草船借箭》中的结尾一句,不能说明周瑜  相似文献   

10.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以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作结束句,这句话既是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的表白,也是全文对诸葛亮足智多谋,才能惊人的画龙点睛之笔。引导学生抓住“神机妙算”这条主线,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教好这篇课文的关键。一、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已经能从故事情节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周瑜要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是事情的起因;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事情的经过;借箭成功是事情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以果导因,剖析诸葛亮借箭前后巧妙安排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熟知气象地理,运筹帷幄。文章开篇就揭示了周瑜同诸葛亮的矛盾。周瑜为了陷害诸葛亮,苦心设计了一个圈套,要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来。按照当时的工艺水平,这件事是很难办到的,况且周瑜还  相似文献   

11.
我曾听过两位老师执教《草船借箭》,在总结课文时,均设计了一个问题。 第一位老师问:“《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说明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课堂里仅有几位学生举手,所答也  相似文献   

12.
邱成立 《教育艺术》2002,(10):53-55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 ,其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叙述、抒情和描写是记叙类文章的三大表现手法 ,叙述和描写又是最主要的表现方法。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老师们比较偏重于叙述方法的指导 ,对描写 ,尤其是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关注不够 ,导致学生的作文看起来语句很流畅 ,条理很清晰 ,可总是给人一种干巴、乏味的感觉。那么 ,怎样指导学生写好人物语言 ,使小作者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呢?除了指导学生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外 ,还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指导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我经常…  相似文献   

13.
小学高年级课文《草船借箭》是一篇传统课文,其中第二自然段节选如下: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他对诸葛亮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10万枝。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这篇课文,笔者先后执教过不止10次。奇怪的是,每次学生朗读到“想请先生负责赶造10万枝”时,总要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个“箭”字,变成“想请先生负责赶造10万枝箭”。为此,我采取过许多办法,有时在读前“打预防针”,有时用范读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14.
课堂上,在讨论《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请鲁肃来帮他做事的原因时,一位学生说:“因为诸葛亮觉得鲁肃是个老实忠厚的人,所以才请他帮忙。”这时,另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他尽忠于诸葛亮,必然背叛周瑜。况且,周瑜这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能说忠厚老实呢?”一些学生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周瑜对鲁肃很好,鲁肃怎能这样对待周瑜?我想不通。”“诸葛亮请鲁肃这样的人做事,看来诸葛亮的  相似文献   

15.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小语第八册第七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学本组的讲读课文《草船借箭》一文时,可抓住人物特点,分析故事情节,弄清事件的前因后果。课文一开始就写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很妒忌”,正是因为两个人物的不同特点,才使故事曲折生动。在解讲课文时,应紧紧抓住诸葛亮“挺有才  相似文献   

16.
《草船借箭》选入五年级课本中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知道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教给学生做人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草船借箭”的根本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其次让学生自学这件事的最终结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最后激疑 :周瑜为什么会发生思想转变呢 ,引导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就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设计的 :1 找主要人物 :周瑜、诸葛亮。板书 :周瑜诸葛亮2 找前因及后果 ,板书 :妒忌自叹不如3 找周瑜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草船借箭的成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1)周…  相似文献   

17.
英语书面表达就是按照一段文字说明或图文写出一篇紧扣题目、立意新颖、用词贴切、语句通顺的短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具有一定难度。怎样提高初中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呢 ?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训练。  改写训练  改写训练一般是把课本中的短文改写成对话或把对话写成短文 ;对于较长的阅读课文则进行缩写。在缩写的同时也可以由教师提供提纲 ,让学生按课文大意进行扩写。  初期的改写训练宜从改变文章的人称、时态入手 ,逐步过渡到改写短文或对话。对篇幅较长的课文进行缩写 ,应指导学生注意叙述方法、文章结构 ,要…  相似文献   

18.
学生进入三年级后,作文教学有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在指导作文训练时我有一个感觉,就是不少学生在习作时,不会正确运用对话形式,有的学生文章中的人物全是“哑口无言”,即使偶有两句不痛不痒的对话,也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无关。有的同学作文中虽塞满了人物对话,但是形式单调,通篇是你说、我说、他说。“一说到底”的对话,挤占了必要的叙述和描写,同样不能表达文章的中心。针对这种状况,我进行了专项的对话训练,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具体分五个步骤。一、朗读对话悟形式语文课本中,人物对话的形式,文字表达的方式是生动多彩的,在…  相似文献   

19.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课文之一 ,对此历史故事的教学 ,可以说深知熟透。为打破框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采用“自学——质疑——解疑”的方法使学生读而思 ,思而疑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授课中 ,学生在自学本文后 ,开始质疑 ,一位学生提出 :“诸葛亮明知周瑜暗藏杀机 ,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 ,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 ?”面对学生的发问 ,我欣喜之中笑而不答 ,只是说道 :“这就是诸葛亮用人的高妙之处 ,请你们仔细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于是 ,同学们在读文之后 ,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 :“这是鲁肃与诸葛亮的私人交情很…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中,多方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谈谈我依托中学教材,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一些做法。一、感悟教材——引导学生揣摩听说技巧。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许多善听会说的优秀人物,如蔺相如、毛遂、诸葛亮、周瑜、水生嫂、老杨同志……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典型的例子,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感悟教材,揣摩这些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如何听怎样说,从而领悟听说的技巧和方法。比如,《老杨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