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刚从基层中队调到支队报道组时,怀着对新闻报道的热望,不分昼夜地写稿。两个月时间,我竟写了100多篇稿。但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投出去的稿件都石沉大海。我整天在企盼和失望中煎熬,后来,我干脆连报纸都怕看了。一天,隔壁的张参谋对我说:“你听搞报道这一行的人说,现在是‘报社无人莫写稿’,我的大记者啊,你还是到报社去烧烧香,拜拜佛,疏通一下吧!”我将信将疑。说实在的,这以前,我也想去报社送稿,可是每次走到报社门口,不由得停下脚步,像我这样的“新兵”,人家编辑会理睬我吗?这次我一定要试试。找谁呢?前不久金华日…  相似文献   

2.
于政委送槁“编辑同志,这是咱们师一个报道员写的稿子,你看行不行?”编辑抬头见送稿人是一个大校,忙起身让坐。当得知他是师政委时,激动地说:“于政委,就冲这件事,我敢肯定,你们师的新闻报道工作一定能搞好……”这是10月下旬的一天出现在军区报社的一幕。这之前,于政委到某团二营蹲点。营部报道员小龚写的一篇新闻稿,无意间被枪委看到了。于政委看他写得还可以,时效性又很强,就对小龚说:“明天我刚好到军区开会,稿子我给你带到报社吧、”尚副师长送站一天,刚从外单位调来的尚副师长下部队检查工作。车子快出师机关院门时,…  相似文献   

3.
在一家报社招待所新结识了几个“房友”,经打听,他们都是来报社送稿的。有记者,也有通讯员,有几十上百里来的,也有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的,有坐公共交通车来的,也有开专车来的……后来我到招待所登记处与服务员闲聊,她说:“你不知道,来我们这里住宿的大多是送稿者。每天来来往往,就象穿梭一样,好热闹哩!”“穿梭送稿”,引起了我的思索。为何会出现“穿梭送稿”现象呢?首先,我想到了“这一半”——恐怕是与有些记者和通讯员上稿心切有关。反正是公家的钱(因为据我了解,极少见有“自费送稿”之例),花它  相似文献   

4.
有人曾为送稿者编了顺口溜:“走在路上象兔子,到了报社象孙子……”提起送稿,我也有苦衷。随着自己的写作功底日渐厚实,我对送稿的希冀渐渐淡薄了。然而,使我的观念发生根本转变的还是第一次向新华社寄稿之后。那是1973年初春,我所在的部队响应中央“关于造田还民”的号召,集中近一个团的兵力和大批车辆机械,在伏牛山腹地的伊河滩上,筑起了一条长310多米的拦河大坝,帮助西河村造良田160多亩,我认为这个题材很有新闻价值,多次深入现场采访,收集了大量素材,写成了《解放军驻豫西伏牛山区某团指  相似文献   

5.
一位通讯员来报社送稿,恳求编辑无论如何照顾一下,哪怕一句话也行。问原因,他愁眉苦脸地说:“去年,我们通讯组总共发稿800来篇,今年县里要求发稿量要比去年增加25%,就是说全年发稿1000篇,我们腿都跑断了,上半年才发了不足300篇……”作为报纸编辑,听了不禁愕然。时下,不少行业不少部门在推行目标管  相似文献   

6.
我和世灯相识于“文革”后期,那时我在福建日报社当编辑,他在沙县报道组工作。他经常到报社来送稿,一来二往,我们便熟悉了。他在大学里是读生物的,搞新闻报道是改行,但他干得兴致勃勃,乐此不疲。《福建目报》曾用整版篇幅发表过他采写的通讯报道,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那时他给我的印象是谦逊热情、勤奋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老报道员,曾经有过3次难忘的送稿经历。虽然事情已经过去近20年,但每每想起,仍历历在目。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写作。1990年入伍后,我立志要在新闻报道方面有所收获。可是我写了近百篇稿子,无一见报。有人“点拨”我说,要想上稿,需要报社有关系,报社没熟人稿子写得再好也发表不了。我半信半疑,就准备了10多篇稿子,到军区前进报社试探。  相似文献   

8.
濮阳县地方税务局积极关心支 持新闻报道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连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单位。 为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局领导 在工作上给予大力支持,对新闻报 道小组成员和机关干部提出了新闻 报道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亲自 带头写新闻稿件。并做到了三个优 先:一是对新闻报道所需经费优先 支付到位;二是对新闻报道工作优 先安排;三是优先为报道人员排忧 解难。我们还根据工作需要,做到送 稿时间不限,送稿次数不限,送稿地 点不限,真正达到把我局各项工作 的典型宣传出去。 该局把机关干部“乐于在清水衙 门工作”的思想作为加强机关…  相似文献   

9.
报载:南京政治学院63名新闻系学员,入学前都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有56人两年来往报社送稿138次,承认写过有“水分”的报道达24%;对失实的主要原因有48人认为上级或单位定的指标太高,有12人认为是“搞篇数竞争”,也有人承认是“个人见报得彩”,即获得物质奖励,提拔晋升。地方从事报道的也有类似情况。见报被看作是“业绩”,又加之有利于评定职称和晋升,于是,送稿到报社,恳求编辑高抬贵手者大有人在。一位通讯员同我谈起他与北京6家新闻单位“挂钩”的经验。他说事前与报刊版面责任编辑联系,以讨教某方面稿子为突破口。时机一旦成熟,带上稿子前往,大体都可用。他  相似文献   

10.
报载;南京政治学院63名新闻系学员,入学前都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有56人两年来往报社送稿138次,承认写过有“水分”的报道达24%;对失实的主要原因有48人认为上级或单位定的指标太高,有12人认为是“搞篇数竞争”,也有人承认是“个人见报得彩”,即获得物质奖励,提拔晋升。  相似文献   

11.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来,感触很多,而得益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送稿。初干报道工作,对新闻猎猎懂懂,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似泥牛入海.全无音讯。有好心人“指点”:稿子都是送出来的,你整天呆在家里哪行。我如获至宝,仿佛得了“真经”,加班加点,把两个月来写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20余篇“大作”匆匆整理出来.便跑到了军区前卫报社。然而,报社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后,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让我心凉了大半截:“稿子一般化,再深挖一下,写好再寄给我。”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这位编辑是不是在“卖关子”,看来需要“那个”一下。我…  相似文献   

12.
大凡初爬格子的都有这样的感受:当稿件投入邮筒时,心底总泛起一丝“画眉深浅入时无”的疑虑。随着稿件不时见诸报端,与编辑交往也日渐密切。其时,或受报社之约,或受采访单位重托,或受某种旨意……于是乎,便会出现一个形式上的变化——改寄稿为送稿。通讯员送稿无可厚非。能当面聆听指教,对初出茅庐的青年新闻工作者机会尤其难得。编辑作者聚首,稿件中模糊费解之处便于当面订正,不具体的材料可及时得到补充,这对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准确性,自然可起到相当的作用。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如果不分轻重缓急,一味送稿,动不动找编辑,这既会影响编辑的正常工作,又会耽误自己深入采访的时机。只在“送  相似文献   

13.
武警广东总队佛山市支队领导采用多种形式培养报道员,为报道员办实事,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写稿的积极性。支队连续两年被总队政治部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为报道员办实事,给他们创造一个适于成长驰骋的空间。该支队采取到基层中队考察,从兄弟单位“挖”人才等方法,挑选报道员,不断充实报道队伍;对专职报道员,采取聘请新闻单位的名编辑名记者到部队授课或送优秀报道员到报社深造等形式,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在年终评比中,对于完成任务较好,成绩比较突出的报道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在入党、提班…  相似文献   

14.
当你走进“花园式绿化先进单位”沈阳军区汽车技工训练大队院内时,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鲜花竞相怒放,姹紫嫣红。而这里的官兵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是,该大队政委朱连德辛勤培育新闻报道之花的故事。一、选准苗子要想花儿开得好,就得有好的苗子。在选苗上,来政委可是下了不少功夫、两年前,朱政委到大队任职不久,就得知大队的新闻报道队伍正处于“青黄不接”和“断层”的状态;油于编制的原因没有专职的报道干事,兼职的也因简编而被精简掉广。仅有的战士报道员也考学走了,使大队新闻报道工作长时间“挂空挡”一政治处主任向他汇报说,准备…  相似文献   

15.
发稿何必送     
我从事业余新闻报道工作已有6年,先后在《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电台发稿300余篇幅.说来难以相信,从迈进报社、电台的门槛去送稿,自然没机会与编辑谋上一面.  相似文献   

16.
在一家报社招待所新结识了几个“房友”,经打听,他们都是来报社送稿的。有记者,也有通讯员,有几十上百里来的,也有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的,有坐公共交通车来的,也有开专车来的……后来我到招待所登记处与服务员闲聊,她说:“你不知道,来我们这里住宿的大多  相似文献   

17.
某杂志近期刊登一篇“精神文明‘大滑’”的文章。作者在列举“滑坡”表现时,用了大量流传于群众之中的顺口溜作佐证。粗略统计,这篇文章用了不下10处顺口溜,有一处竟用了4个顺口溜的排比,简直成了顺口溜的大“荟革”,使人读后除了付之一笑之外,并没得到什么教益和启迪。由此联想到近年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使用顺口溜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5,(5)
禁止用新闻形式进行企业形象广告宣传本刊讯新闻出版署最近发出通知,坚决制止广告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和“有偿新闻”活动。通知指出,最近一个时期,有些报社采用新闻报道形式为客户刊发广告。在版面或栏目中,设置“××专版”“××专刊”“企业形象”;在体裁上采用消...  相似文献   

19.
政坛官场中人对“汇报”一词耳熟能详。只要实事求是、不变样走形,“汇报”不失为交流信息、获取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记者也听听“汇报”,同样可以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不过,有些记者爱听“汇报”,并不是为了采写新闻,而是别有所思。按我国现行的新闻体制,新闻单位被定为不同的级别。参照行政级序,新闻单位有中央新闻单位,省、地、县新闻单位之分。有些新闻记者,尤其是高“级”记者,每到一地采访,下车伊始便要见当地一、二把手,听主要领导“汇报”,不够级别的人员来“汇报”便视之为不恭。有一位“中央级”记者到某省会采访,只因市里书记、市长千呼  相似文献   

20.
走上军报办公楼三楼楼梯口,迎面就可以看到楼道墙壁上的“评报栏”。在编辑部实习两个月来,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个“评报栏”了。因为这里看似平静,却时时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每天,无论是报社领导、编辑记者,还是到报社帮助工作、送稿的通讯员,都会有意无意地在这里停住脚步,细细品味,“评头论足”,这似乎成了大家的一种习惯。评报作为提高办报质量和采编人员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家报纸都相当重视。以前,我曾去过几家报社,也看过他们的评报栏,然而,真正像军报“评报栏”这样严肃认真,这样规模宏大,这样持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