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词学习,不能停留在"读与背"上面,要学会多角度鉴赏诗词。从形象入手,能够让学生深入领会诗词的情感与主旨,从而全面把握诗词的内涵。诗词中的形象,一般指人物形象与自然形象两个方面。一、人物形象鉴赏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体人物形象与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通过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依据应包括人物、环境、情节。鉴赏应以人物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为角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客体人物形象(少年英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古典诗词的辉煌史就是其形象的创造史和表达史。形象为中国古典诗词贴上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标签。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就是形象化了的语言,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就是形象化了的魅力。形象既是古典诗词华丽的外衣,又是古典诗词艺术的精灵,它关系着诗词的题材、背景、语言、意境、抒情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以及诗词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志趣、品行等多项内容。因此,巧用形象,提高诗词鉴赏水平,可以让我们更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3.
晏几道和徐志摩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相同点是美丽动人的青春女性、具有象征意义的作用,不同点是类型不同、用情程度不同、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以及作者对她们的情感态度不同。究其原因,是他们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之差以及审美心态不同,进而造成两人诗词中抒情女主人公形象不同。  相似文献   

4.
诗词是抒情的艺术,诗篇中那浓浓的"诗情"是诗词之所以为诗词的重要特征,亦是诗词能打动读者的基础,诗词之美,美在深情。作为读者,只有被诗情"感动",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之美、诗词之美。因此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悟诗词中的情感之美,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是中职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除了作者的自我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及其他人物形象两类之外,还有一类特殊的人物形象,即人物群体形象。所谓人物群体形象是指在某些方面相似,相同或具有相同特征,境遇,地位等的一群人或一类人的形象。人物群体形象既有外在的,但更多的是内在的反映与深华。由于诗词的内容,语言等方面是高度凝练的,篇幅  相似文献   

6.
读东坡诗词,首先激动读者的是诗词中无所不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即诗人的自我形象.为了区别东坡诗词中的其他人物形象,我称它为第一形象.这个第一形象,存在于东坡的众多抒情诗歌之中.他的每一抒情佳作,都从一个角度刻划了诗人自我形象也即第一形象的某个侧面;众多的抒情诗篇,则汇成了一个完整的第一形象.它和抒情主人公本人一样,是一个多面体.在这个多面体中,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意志情操,爱憎感情、艺术情趣等等,无不赤裸裸地呈现给读者.一切时代的、社会的、阶级的、传统的综合因素在诗人心灵上的投影,同样是毫无掩藏地呈现在读者之前.  相似文献   

7.
正高考中诗词鉴赏主要考查鉴赏诗词中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的能力。其中形象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在这里主要谈谈对诗词形象进行鉴赏的方法。一、诗词形象的含义及分类诗词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和物象。  相似文献   

8.
周丽霞 《语文天地》2014,(12):11-12
诗歌是诗人借助诗歌形象即意象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文学作品。形象是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载体,因此准确理解诗歌中的形象,就可读懂诗歌,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诗歌形象一般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以下笔者主要就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指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屈原的《离骚》表现的是一个执著追求、忠君爱国的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把握古典诗词的情感内涵,既是古诗词阅读鉴赏的基础也是阅读的目的。古典诗词表达的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独特性、传承性、丰富性和抒情方式的多样性。当前的古典诗词教学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对情感的把握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和障碍,针对这些问题,试从多方面入手提供解决的方案并示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词,向来被作为抒情文学作品看待,人们普遍认为诗词的主要功能和特色在于诉说和抒发作者的情感。由此,长期以来古典诗词及其教学研究大都在抒情传统下展开。  相似文献   

11.
所谓意象,便是寓"意"之"象",主要是指客观的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人在创作中,其诗词作品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所以在高中诗词教学中一直强调意象教学。意象作为诗人情感的凝聚,通过客观物象经诗人情感升华并创造成独特之象。在高中诗词教学中,以意象模式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鉴赏,通过对诗词内涵的充分理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一、意象教学法在高中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意象教学法作为重要的诗词鉴赏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它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鉴赏的能力。由于诗词  相似文献   

12.
在阐述抒情主人公及其时空立足点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案例,从贯通理解诗意、深刻体悟情感、多样解读诗词三个方面探讨了正确把握抒情主人公时空立足点在鉴赏古诗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赵秀丽  孙林年 《学子》2014,(3):13-13
正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化精髓,它们蕴含着抒情美、内容美、形式美、情感美,对于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品格,具有极大的作用。由于古典诗词意蕴深远,情感丰富,这对教学中的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还要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人格,这样才能使得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顺利展开。一、感受美的语言,培养语感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重视古典诗词的语言教学。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什克洛夫斯基指出诗预言是一种"陌生化"的语言。这种"陌生化",即是指语言形式具有新颖性。人们通过对这种陌生化的语言形式的感悟,体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唐宋词中的抒情形象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出现在作品中的抒情主体也大致经历了晚唐五代、北宋和南宋这样三个阶段性的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时代的情感需要。但是,词在兴起之时的抒情主体多半是女性形象或者是男子作闺音,根本不能满足时代情感宣泄的要求。于是,词人在作词的时候不断创新,这种求新求变的思想反映在作品中,抒情主体的发展演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学习目标 1.了解抒情方式的种类并明确它们在适用范围、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2.熟练掌握记叙文中的抒情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知识储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记叙过程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对所写的人、事、物、景等的爱憎好恶的感情,使形象更加突出,以激发情感共鸣,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直接抒情,就是直截了当地抒发内心的感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把感情融合在人、事、景、物之中,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可是同学们习惯于把意象就等同于那些看得见的视觉形象。殊不知,意象还包括一些听觉(声音)形象,它们在古典诗词中屡屡出现,传达出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稳定的,万籁有声,声声关情,熟悉这些意象,在鉴赏诗词时或许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从以下方面做一些归纳。  相似文献   

17.
正古诗词是一种重在抒情表志、体现意境的文体。在诗词品读的过程中,人们会注意诗歌的情境,"情"指的是诗歌能表达作者的情感,体现作者的志向,而"境"指的是诗歌的文字所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意境,它能促使阅读者产生共鸣。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时要注重从情和境入手,在感受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感受诗歌中的情感。一、图,激发情感体验唐代诗人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古诗词时要注意这一点。可以  相似文献   

18.
以《沁园春·雪》为例探讨情境创设在初中诗词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方法。以雪景情境、历史英雄情境、情感共鸣情境、形象比喻情境、朗诵和表演情境为切入点,阐述在初中诗词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意义、情感。  相似文献   

19.
一、独特的认识、教育作用 诗词是一种集中、精练地表现丰富的人类社会生活和抒发复杂的人类情感的文学样式。这就是说,诗词,一是表现现实生活的,不管是叙事的还是抒情的,它们都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二是用来表达人的强烈而丰富的情感的。即便是以叙事为主的诗词,也常常饱含着诗人的强烈感情,抒情诗就更不用说了。由此可见,诗词的表现生活和抒发情感的特征,就决定了它对中小学生所具有的认识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词中多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词人往往会把情感心绪、意态与形象融合为一个表象,这便形成了特定的意象。而“草”意象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一种,“草”这一意象在唐诗宋词中所表达出的隐喻义及其生成的渊源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