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教师评语应当关注学生情感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评语应该从情感的角度来关注学生,来唤醒学生潜在的习作能力。首先,教师在写习作评语时应该确立一种意识:习作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情感的平台。著名学者余秋雨说:“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目标”的阐述透露出作文教学改革的新信息:1.降低写作要求,淡化文体要求:2.重视习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运用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自主性。从中悟出。小学生习作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在于为情而作,而非为文而造情.即所谓的“情动而辞发”。因此,作文教学的终极关怀应该是人的健康情感的培养,努力达到“情”与“文”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动态生成”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作文课堂教学中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习作资源开展作文教学。习作教学生成的过程,就是学生快乐习作、创新、提高的过程,是与生成资源和谐共生的过程。因此,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作文教学的生成,让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快乐习作,让学生写出充满个性的习作。一、生成习作材料中,与新思路和谐共生动态生成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教师把预设的作文教学设计把握在手,对于作文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要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  相似文献   

4.
情感教育即情感与认知的有机结合。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因素的影响,导致习作教学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个性与情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素养,是打开小学生语文习作大门的“金钥匙”,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催化剂”。因此,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制定科学的情感培养策略,通过多样化的情感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促进其写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蔡维真 《现代语文》2007,(1):103-104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开放的,习作过程应是充分自由的个性化的过程。一方面,它是学生生活、情感、语言积累外化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它也是学生自主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过程。习作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媒体”,而非“枷锁”,我们要凭借此引导学生进一步去了解生活、认识社会、掌握知识、升华思想、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应该构建一个内外沟通,前后促进,学科融合的开放的作文课堂,使作文教学过程成为思维碰撞、兴趣激发、吸纳与表达互为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习作教学中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命题习作等现状,提出了“儿童本位的体验式习作探究”这~研究课题。这既是对传统习作教学的大胆颠覆,也是对习作教学应然模式的本真建构。在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通过重现生活情境、打造活动文化、走进儿童天地,回归童真、唤醒童心、激起童趣。该课题研究,“儿童本位”是出发点,“情感体验”是途径与手段,培养儿童习作意识是根本旨归。  相似文献   

7.
<正>习作教学唯有契合学生写作过程的内在发生机制,与学生的情感储备、知识储备“和谐共振”,才能激活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思维之泉”。习作教学起于学生言语发展需要,习作过程展开的不同阶段紧紧关联学生的言语发展需要,习作教学最终走向学生言语生命的养护。“需要”作为习作展开的核心关切,犹如一根链条联结起儿童作文持续增能的“动力回路”。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视野下的第二学段习作教学强调“兴趣”和“需要”,习作应该成为学生累积之后的喷薄而出,是一种表达上的需要;作为“准高段”的四年级学生,还需要必要的习作知识为“习作力”的持续成长提供能量。本节课力图从学生需要出发,以活动体验为经,以提升表达为纬,将“实践、体验、表达、评改”四者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习作情境与氛围之中发展语言、丰富情感且习得一些实用的表达技法。  相似文献   

9.
周雪琴 《现代语文》2009,(9):128-129
写作应该是一个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学会感知美、审视美、创造美。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重写作技巧、轻写作内容,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引导,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感知,学生的兴趣未能激发,生活秋累、知识积累、情感积累未能调动,思维未能激活。因而我们读到的学生作文往往是“只有文字,没有思想;只有呻吟,没有情感:只有虚假,没有真诚”。其实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篇篇静态的习作上,  相似文献   

10.
<正>在小学阶段,普遍存在着学生怕习作、教师怕教习作的现象,教师批阅学生的习作总觉得素材老套、语言苍白、情感失真,花费大量精力却收效甚微。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提升自己的习作教学水平,打开学生习作的源泉,我将“课程的理念”渗透于习作教学实践中,特别对习作教学如何将“体验式教学”贯串于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施鸿梅 《考试周刊》2013,(68):45-46
习作教学走向应以学生的兴趣、交流、发展为大前提,从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品位,以学生的终生受用、终身发展为主旨.习作教学既不能放弃作文“技巧”的训练,又要注重对学生作文的情感、态度和兴趣的培育和激荡,与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评价相一致,践行课程标准中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听了欧梦莲老师对《习作教学》的报告课,深受启迪。并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实践。明白了新课程理念和策略。对小学习作有了新的见解。开放性习作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达成“以人为本.人文共进.和谐发展”的习作教学追求。  相似文献   

13.
郭根福 《四川教育》2002,(12):38-39
习作教学的价值观: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我认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习作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习作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将会怎样去写”。这两个问题是构成完整的习作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习作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实质上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也…  相似文献   

14.
目前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以下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对习作过程重视不够,忽视了生活对习作的重要作用,不能正确引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忽视“情”的积累和抒发;学生写作兴趣不浓,练笔习惯尚未养成,往往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有事写不出,抄写仿写严重。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目睹生活情号、感悟生活事例、参与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和积淀情感的兴趣,利用多维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让师生一起走近习作,让学生敢写、能写、乐写,从而让学生改变习作观念,体会习作过程的愉悦,培养自信,在快乐习作中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15.
听了欧梦莲老师对《习作教学》的报告课,深受启迪。并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实践。明白了新课程理念和策略。对小学习作有了新的见解。开放性习作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达成“以人为本.人文共进.和谐发展”的习作教学追求。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习作是一个“为什么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要写”除了具有“文以载道”的内涵以外,还包含着对“写什么、怎样写”的情感体验。学生对习作的情感体验,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创作的原动力。”“写什么、怎样写”就是学生凭借情感的体验,把脑海里的物象、景象、人物形象、事情真相(象)、险象、怪象、幻想……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用笔…  相似文献   

17.
修订版“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习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那么,如何在习作指导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用细腻的笔墨,倾吐情感,抒发情感,交流情感,让习作成为情感倾诉和交流的温馨的天地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情感交流式”的习作指导模式。 一、创设情境──诱真情 1.模拟“情场”,营造情感倾吐氛围。新课伊始,采用故事引题、谈话引题、情境引题等方法,创设并把学生带入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或模…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作文应该是“我手写我心。”而反思我们的习作教学行为应该明白,时下的习作教学并没有真正贴近学生生活和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行之有效的习作教学应该让学生写真话、说真事、抒真情。《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相似文献   

19.
按新大纲要求构建习作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是明确一个目的、体现六项原则、确立三级标准、活用六种方法。本文就这几个方面 ,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明确一个目的习作教学评价应该是习作者在组织语言的同时 ,借助群体的智慧 ,启迪个体积极反思、判定、纠正、逐步完善的过程。新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评价“要有利于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 ,习作“讲评要肯定成绩 ,抓住带有共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因此 ,构建习作教学评价体系的目的应明确为 :目的不是选拔人 ,而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功和不…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这样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习作教学:“习作即生活”,学生有生活为什么写不出表现自己真实生活的习作?这表面看似是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困难,其实,折射出我们习作教学的不足。习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不是为了成为文学家,而是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需要,因此小学生习作教学应关注“人”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