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2011年4月7日下午,一对父女来到了石景山区档案馆档案利用室.在接待过程中,工作人员小韩发现老人是一位聋哑人,只能通过手势和纸笔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好在有他女儿帮忙,工作人员对老人的来意有了大概的了解. 原来老人的妻子是外地户口,现已结婚10年,按照相关政策可以把户口迁入北京市.他来档案馆的目的就是调取他们夫妻当年结婚的档案,为妻子办理户口进京手续的.在调取老人结婚档案的时候,细心的小韩发现老人原来在黑龙江曾经有过一段婚姻,与现任妻子是再婚.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报纸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但就在这个时候,由中南传媒集团主管、潇湘晨报独资创办的《快乐老人报》却于2009年9月28日正式创刊.《快乐老人报》逆流而上的创举,体现了其创办者长远的市场目光与开拓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其危机意识. 目前,《快乐老人报》发行量已突破130万份,成为我国老龄类媒体发行量第一的报纸.《快乐老人报》的成功,可以说,是从战略到战术、从宏观到微观的创新成就了百万《快乐老人报》,这些创新也使得老人报不老,反而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些创新突出体现在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有一天,我外出办事,办完事,已近中午.我匆忙赶回公司,在地铁1号线的入口处,看到一位60多岁的外地老人拿着纸条在向行人问路,行人回答后就匆匆走开了. 看到老人一脸茫然的样子,我知道他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走.于是,我上前同他说: "老人家,您这是要去哪里啊?"老人赶紧把纸条递来给我看.原来,老人要去的是陆家嘴方向.  相似文献   

4.
扶起摔倒的老人,本是社会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幕.然而,近年来随着“扶老人被讹”事件不断曝光,“扶不扶摔倒的老人”已经成为道德领域与新闻报道的一大热点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滑坡有关,但一些媒体在此类报道中没有站牢客观中立的立场,而是倾向于选择负面角度传递信息,先人为主地刊发了大量倾向性比较明显的报道,也是“扶不扶老人”成为道德困境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5.
公共图书馆面向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服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单调,缺乏深度的心理交流,普遍存在孤独感、疏离感、失落感,精神需求日益增加服务.文章在分析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朝阳 《新闻三昧》2013,(7):20-21
2000年,一个耄耋老人来到了三峡建设工地,满头白发的瘦弱老人,硬是从基坑攀着脚手架,爬到了56米高的底孔位置.老人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了,他就用手去摸孔壁,以查看工程质量.这位老人就是两院院士,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时年88岁.  相似文献   

7.
嗅着纸墨的味道穿过厅堂,一位儒雅的老人正在案台前铺纸、研墨.老人的书房四面书架,墙上、地下全是书法作品,沙发上是满纸未干的墨迹.古色古香的书房对于习惯了现代化办公的人们来说,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沉淀的文化禅意.  相似文献   

8.
3月24日,在南京市城南的一个小区里,86岁的王叔麟老人郑重地将一盒书交给了南京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作为个人捐赠档案永久保存.这些书是王叔麟老人的父亲和他的同志们在上世纪20年代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印刷品,是那个年代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食粮;这些书也陪伴了王叔麟老人近60年,是支持他为党的崇高事业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9.
在一些稿件中,时常看到听到这样字句:表扬张三做好事就写:“说起张三.全村人都伸大姆指”;介绍李四常照料五保老人,就写老人“见人就说”,“逢人便夸”;……试想,即使张三做的事情很突出,群众很赞成,也不可能“全村人都伸大姆指”夸他;李四照料老人,再勤快,五保老人也不会“见人就说”、“连人便夸”.这些词句大绝对、太夸张了. 新闻本身是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使用夸张之言,似乎更生动了,其实只会引起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关老人摔倒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老人摔倒,无论扶或不扶,都能成为热点新闻.“道德考问”成为此类新闻的惯用报道角度:或质疑围观者“冷漠无情”,或痛骂“老人变坏”.在这样两极化的报道中,媒体一味以“道德”为角度来煽情,似乎“老人变坏”或“人心冷漠”已成为社会风气.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媒体的报道真实、客观吗?本文以2015年8月30日“开封老人雨中摔倒溺亡”事件为例,分析报道角度对陈述客观事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大众传媒对"空巢老人"的媒介呈现与主题构架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后者的关注与行动.本文选取人民网为研究样本来源,运用词频分析法并构建LDA主题模型发现:人民网关于"空巢老人"的报道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地方新闻是其主要的信息来源且以正面宣传为主;其对"空巢老人"的报道着重关注四个主题"居家养老...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公共图书馆推广服务的内涵,介绍了国外图书馆对病残老人的推广服务措施,然后从病残老人自身出发,找出了病残老人本身具有的阻碍其利用图书馆的因素,最后针对这些因素得出我国目前图书馆对病残老人推广服务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创办老人专版、积极开拓媒体老年内容新的发展空间,是晚报、都市报适应社会老龄化,稳定并扩大读者面,谋取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新时代的老人是洋气、时尚一族,晚报、都市报老人版张扬时尚风格。既能真实反映21世纪老人的风貌,倡导老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又和自身业已形成的青春、阳光的整体形象相契合。  相似文献   

14.
杨善洲是令人难忘的.时至今日,这位老人质朴的谈吐、孩童般的笑容、眼中间或一闪的凛然目光仍历历在目,清晰如昨,虽然时光已过去了6载有余.我也曾在心中反复问过自己,为什么一位仅仅有过两次短暂接触的老人,会在自己记忆中留下如刀刻般的印迹?我的回答是:他的言行曾深深地感动过我.但这似乎也不是答案的全部.现在想来,是他的精神震撼了我.他之所以令人难忘,完全源于老人身上深藏的精神特质.在他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民族文化元素与党的优良传统的完美结合.他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让人不自觉地会顿生仰之弥高之叹,既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相似文献   

15.
阳早(1918-2003)、寒春(1921-2010)夫妇,是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的美国专家.2004年8月,笔者赴寒春女士寓所采访,看见书架上摆放着一张阳早与一位中国老人交谈的照片,工作台上另有一张这位中国老人的单独照.阳早、寒春夫妇在中国工作生活几十年,结交中国朋友并不奇怪,但在这个没有装饰的朴素居室里,见不到其他照片,为何却会有同一位中国老人的两张照片?寒春告诉我,那是他们的作家朋友魏巍.  相似文献   

16.
希望,在绝望中重生 5年前的盛夏,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一对老夫妇来到了<新闻与写作>编辑部.男的96岁,是1925年参加革命的原中联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张致祥老人,女的80多岁,是张老的夫人,1937年参加革命的伊之老人.两位老人抗战时都是<晋察冀日报>的老报人,是在战火中九死一生的人.他们把一份<晋察冀日报>牺牲烈士的名单郑重地交到我们手里并说:"我们找他们的亲属找了几十年.我们来日无多,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搏."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7岁的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的他,3年前被母亲遗弃在了医院.随后他被临时寄养在敬老院,时限是10天,但这一待就是3年.3年来,从没有一个亲人来看过他,和他朝夕相处的是已经62岁的敬老院护工贾凤芹老人和其他10位年龄更大的老人.  相似文献   

18.
重阳节,是老人节,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关爱的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敬老活动,有利于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在给予老人们物质上的慰藉的同时,也应关注老人们多种多样的需求,创新敬老活动的形式.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的确需要多样化的敬老方式来为老年人提供温暖与慰藉,同时也更好地彰显节日的人本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武汉,许多年长一些的老人,特别是企业界、音乐界的老人都听说过企业界有一位名人,他就是我国著名音乐大师周小燕的父亲周苍柏老先生.但是关于周苍柏先生的诸多经历及细节仍不为大家所知,笔者搜集了多方面的资料,现将周苍柏先生的经历,向世人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近代学者缪筌孙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大家,这是人们的共识,他一生购书、藏书、读书、校书、刊书、著书、编书孜孜不倦,其主办江南、京师两大图书馆,为功尤巨.他一生与书结下不解之缘.<艺风老人年谱>录止宣统三年,而他卒于一九一九年,有八年之久未录,兹据<艺风老人日记>(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本)将其民国以后书事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