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各有其妙,有些以文采见长,有的以思想出色。文化随笔无疑是二者兼备,而尤以思想知性为重。可以说,文化随笔的灵魂便是作者看问题的眼光,而这眼光多须要质疑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此言甚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选文中,美学家朱光潜对传统意义上  相似文献   

2.
小引编入教材的理应都是典范之作,我们在学习时便总是“尽信书”了,而未尝有所疑。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其实选作教材的文章也并非都是不刊之论,我们如能用挑剔的眼光去阅读,恐怕收获会更大。  相似文献   

3.
随笔作为一种写作训练方式,是相对于大作文的一个概念。随笔因其形式的自由和内容的随意而备受学生的青睐。大作文重在引领学生走入写作轨道.建立写作规范,是学生“人格”的训练;而随笔则是一种完全开放与自由的写作.可以“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意随笔行,自由驰骋,是“人格”之后的“出格”训练。二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又相互补充与促进。  相似文献   

4.
明代学陈献章说:“古之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里所说的“知疑”,就是发现问题。如果读一篇章,提不出任何问题,久而久之,便会养成惰性思维。反之,读书时能“知疑”.从知“小疑”到“大疑”.思维就会活跃.  相似文献   

5.
一、发现问题--培养教师的眼光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如此,教学亦如此.一个善于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的教师就是善于思考的教师,于是,在工作中,我们着重培养老师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让他们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课堂上什么最吸引学生?是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从何而来?怎样的疑才能促使学生有所长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其法有二。  相似文献   

7.
申莉 《天津教育》2002,(3):38-39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学习创新的主体是学生,思想精髓是自主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一、以质疑促自主,在讨论中创新“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1.疑点探究引创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新问题。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探…  相似文献   

8.
朱熹日:“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此语一语中的:问题是学习的动因,问题是学习的工具,问题是创新的源泉.毋庸置疑,问题化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推崇并付诸实践.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将问题化的毛坯(教材文本)转化为课堂问题化教学,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须有疑,有疑而问”;“疑者,觉悟之机也”。足见疑之重要。阅读一篇文章。我们如能从中发现问题。就能挖掘文章深层的意思,把握其思想内涵,有如点燃导火线引起爆炸一样。故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问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百花园     
百花园寓算理学习于质疑之中“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数学教学中,有些规律、算理.学生不能很快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利用适当时机设疑提问,使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学习,掌握算理。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和加法意义的理解,在学了乘法应用题后,教师可出...  相似文献   

11.
梁燕 《今日教育》2009,(8):30-31
提问源于“学须有疑”“有疑而问”,作为.我国传统的学习理论,历来有不少论述。孔子主张“每事问”,提出“疑,思之始,学之端”,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则认为“大疑则可大进”……  相似文献   

12.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局限:经验感悟,微言大义,而缺乏详尽的推理和论证,更缺乏实证和操作之途径的探索。疑,即问题,困惑。而“问题”一词,“能指”十分丰富:有缺陷、毛病、弊端,我们可以说有“问题”;有困惑,不解之处可以说有“问题”;有麻烦、危险,亦可以说有“问题”。疑,应理解为认…  相似文献   

13.
肖川 《青年教师》2004,(1):45-4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名学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宋代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因而质疑是发现新知的钥匙。实践证明,质疑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质疑的目的不明。2.质疑的心情太急。3.质疑的范围太小。4.释疑的方法太拙。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质疑是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的转折点。它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儿童创新心理品质的构建。因此,小学数学课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设疑的艺术     
王兆银 《现代语文》2004,(2):36-36,38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疑的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也曾明确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毫无异议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两位先贤都强调了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能力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质疑是学生探究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文化随笔散文与单纯的文学散文不同:单纯的文学散文只是描述人生、情感、个人经历的东西,而文化随笔散文有更多的文化、文艺、思想和其他学科的气息。因此,文化随笔散文与其他散文样式相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更有文学和文化味;二是更有理性和思辩性。  相似文献   

20.
袁凤瑛 《河南教育》2004,(10):24-24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求解,而质疑则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以疑导学,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让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敢做,即围绕所学内容敢问与众不同的问题,敢说与众不同的话,敢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