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充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都有一定的特点。本文考释它的部分词语,理其音变,寻其本字以及考察文献用典,从而弄清其历史源流,认识其本来面目。晏[浕n213]晚。《小尔雅·广言》:“晏,晚也。”《广韵·翰韵》:“晏,晚也。”《吕氏春秋·慎小》:“二子待君日晏,公不来至。”高诱注:“晏,暮也。”坌[pen213]粘,糊。《说文·土部》:“坌,尘也。”音为蒲闷切,《汉书·司马相如传》:“登陂之长阪兮,坌入曾宫之嵯峨。”《左传·昭公三十五年》:“季、后阝氏为之金距。”孔颖达引贾逵话说:“捣介子为末,播其鸡翼,可以坌后阝氏…  相似文献   

2.
释“加”     
“加”是个会意字。《说文》:“加,语相增加也,从力从口。”“加”从“口”从“力”,表明是从口中强加于人的意思。既是从口强加,当然是言过其实、凭空构架的不实之词了。例如:①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例①“加”可训为“强加”,例②“加”可释为“欺骗”,均反映出“加”从“口”之义,是它的本义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蒋文 《学语文》2010,(1):47-47
《左传·宣公十年》中有:“郑子家卒。郑人讨幽公之乱, 子家之棺。而逐其族。”《左传》旧注对“ 子家之棺”一句的理解有如下两种:  相似文献   

4.
?司有祥斥晏鸟笑鹏【原文】有鸟焉,其名为鹏①,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②扶摇羊角③而上者九万里,绝④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⑤也。斥晏鸟⑥笑之曰:“彼且⑦奚适⑧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⑨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注释】①鹏:传说中最大的鸟。②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③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羊角:指弯曲而上的旋风。④绝:凌越,指在云层之上。⑤南冥:南海。冥:通“溟”。⑥斥晏鸟:即“鹌(ān)”,生活于湖泽之间的一种小雀。晏鸟:(yàn)⑦且:将。…  相似文献   

5.
“所”字的用法大致有这么几种: 所: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所:王遇盗于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袒而视之背。(《左传·定公五年》) 所: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所:(县门)可容一人所。(《墨子·备城门》) 所: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国语·周语下》) 所: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相似文献   

6.
“之”,人们大多熟悉它的他称代词和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法,却往往忽视了它还是一个指示代词。请看下面三例: ①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左传·僖公十三年》) ——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天放走故人,就是几代人的后患。  相似文献   

7.
周桃红 《学语文》2008,(1):20-20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相似文献   

8.
粗略一看,这两种结构似乎没什么区别,但仔细一观察,便会发觉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构。请看;A组: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②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乐府诗集·白头吟》)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B组;①如今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列子·说符》)②若让之以一矢,祸之大者,其何福之为?(《左传·成公十二年》)③头颅方行万里,何席之为?(《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相似文献   

9.
《左传》里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短语形式,如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 ①赶穿攻灵公於桃园。(宣公二年) ②或谮胡姬於齐侯。(哀公八年) ③寡人愿结欢於二三君。(昭公四年) ④皆取胄於橐而胄。(裹公二十四年) 这种短语的结构格式是 动词+A+介词“於”+B 我们把它叫做“动A于B”短语。这种短语里介词“於”的位置,有时还写成“于”。《左传》里“於”、“于”并用,如: ①齐太子光为质於晋。(襄公元年) ②宋公子围龟为质于楚而归。(成公五年) ③晋侯求医於秦。(昭公元年)  相似文献   

10.
汉字形体的表义功能为诠释词义提供了方便而可靠的依据。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人利用字形来解释字义。《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这些都是人们所熟悉的。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撰。它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春秋》仅仅是最简括的历史大事记,《左传》则详载其本末及有关侠闻琐事,也保存了一些古代传说。汉初研究《春秋》的只有“公羊”、“谷梁”两家,立于学官。东汉时逐渐通行《左传》。它与《公羊》、《谷梁》并称《春秋》三传。作者左丘明,姓左,名丘明,一说左丘为复性,明为名。相传曾为鲁太史,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因目盲,后人称  相似文献   

12.
《包头函授》80年第3期渊林同志的《“茹毛饮血”新解》一文,就其中“毛”与“血”两字提出新的见解,认为“毛”、“血”非鸟兽之“毛”、“血”,当为“草”与“水”,“‘茹毛饮血’就是‘茹草饮水’”。细经审度,未敢苟同,质疑如下: 关于“毛”字,渊文据《左传·隐公三年》(文章误引作《左传·隐公元年》)中“涧溪沼沚之毛”一语及杜预注:“毛,草也”,而断定“毛”“并非鸟兽之毛”。其实“毛”字在上古作名词用时,有三种意义:即于人为毛发;于鸟兽为毛羽;于山泽为草木。此三义并见于《左传》。《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注云:“二毛,头  相似文献   

13.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相传是左丘明所作。左丘明,春秋鲁国人,曾任鲁太史。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候年表序》中叙述了孔子作《春秋》,接着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刘向、刘歆、桓谭、班固等汉儒也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作,并以为左丘明受经于孔子。从唐宋以来,许多学者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孔子没有左丘明这样一个弟子,甚至否定左丘明其人。但是,《左传》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间,基本上还是有定论的。《左传》与《春秋》关系极大。《左传》在《汉书·艺  相似文献   

14.
鲍照《芜城赋》:“制磁石以御冲,糊赪壤以飞文。”前一句《文选》李善注:“《三辅黄图》曰:阿房宫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广雅》曰:冲,突也。”李周翰注又作了补充:“磁石吸铁,故以为门,有怀刃者则吸之,使不得过,故云御冲。”现今各种选本都从李善注而来,一般把“冲”解作“袭击”。对这样的解释,我想提出不同意见。《诗经·大雅·皇矣》:“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毛传:“冲,冲车也。”《左传·定公  相似文献   

15.
释“焚”     
“焚”字是个常用字。本文拟对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出版的影响深远的五部大型语文辞书关于“焚”字本义的训释谈点拙见。不当之处,敬祈方家垂教。《辞海》(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焚,烧。《礼记·月令》:‘毋焚山林。’通‘偾’。”《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焚,烧。《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将自焚也。’假借为‘偾’。”《大辞典》(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焚,①用火烧山林宿草。《说文》:‘焚,烧田也。’②烧,煤毁。③炮格的刑法。”《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  相似文献   

16.
论《孔雀明王经》及其在敦煌、大足的流传王惠民《孔雀明王经》是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杂密佛典,系“五护秘经”之一。①除多部汉译外,还有梵文、西夏文、藏文、日文等版本存世。②义净译的《孔雀明王经》所附《须知大例》中提到:“此咒经有大神力,求者皆验。五天之地、...  相似文献   

17.
昔①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日:“获则烹②。”其弟争日:“舒雁烹宜,翔雁燔③宜。”竞斗而讼④于社伯⑤。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选自明·刘元卿《应谐录》)  相似文献   

18.
上通“尚”,表示劝勉、命令等语气;崇尚,尊重。《诗经·魏风·陟岵》:“上慎旃哉!犹来无止。”《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上德也。”《管子·立政》:“上完利。”《韩非子·五蠹》:“上德不厚而行武,非  相似文献   

19.
刘书芳 《现代语文》2008,(12):42-42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一般认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孔子的《春秋》而作,它们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尽管《左传》在描写和评论中带有左丘明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但正如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所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两人在评判事理上有着相似的标准。因此,《左传》中对人物、事件的评判必然体现孔子儒家思想的特点,《烛之武退秦师》就是鲜明一例。  相似文献   

20.
王定芳 《学语文》2002,(2):44-44
古汉语中,“然”用作动词,作“燃烧”解,许慎的《说文解字》:“然,烧也。从火(目犬)声……如延切。”这个意义后来通作“燃”。如: ①若火之始然。(《孟子·公孙丑上》) ——象火开始燃烧。 “然”用作指示代词,作“这样”、“那样”、“如此”解。如: ②子无然。(《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您不要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