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转词是《马氏文通》所论的句读成分之一,是动字的一种连带成分。卷十“论句读”专门论述的四种句子成分依次为: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转词在《文通》卷四论动字、卷七论介字中曾多次论及,但都是附带讲到。《史通》到卷十彖四才对转词进行了专门论述本文拟对转词的用法与矛盾之处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马氏文通》约指代字中有许多词被认为与其他类词界限不清,主要有代字与状字、代字与动字、代字与静字之间的混淆情况。文章分别论述了这几组词,并论证它们按《文通》体系仍应属于代字的理由。由此说明《文通》代字内部小类的划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马氏通》的转词较为复杂,在形式上可以从“所系动字之类为别”、“转词所处先后之位”、“有介、无介之别”等三个方面来考察。《马氏通》所论的转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乎”字是《马氏文通》介字卷和助字卷论述最为详尽虚字之一。介字“乎”有表比较、介引转词、表示受动等功能,助字“乎”既可助句,也可助字。对“乎”的研究是《文通》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5.
关于四声别义现象,今人多有论述,但早在100年前的《马氏文通》中有所涉及。草创之初不免粗疏。本文主要围绕《文通“》名字辩音“”动字辩音”提供的203个例字,通过整理归类,并参照各家观点分析马建忠对四声别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马氏文通》把“犹、若、如”归为同动字、状字、断词等不同的字类。所有语法学者都批评《文通》的“状字”论,认为“犹、若、如”是动词。实际上按《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犹、若、如’’应归为状字,归为同动字可以说是《文通》的失误。  相似文献   

7.
关于四声别义现象,今人多有论述,但早在100年前的《马氏文通》中有所涉及.草创之初不免粗疏.本文主要围绕《文通》"名字辩音""动字辩音"提供的203个例字,通过整理归类,并参照各家观点分析马建忠对四声别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马氏文通》中的“转词”在句中的位置、所表示的意义,转词与动字、止词、状语、状辞、司词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探讨,指出了转词与止词及与状语、状辞发生混淆等问题,并对《马氏文通》转词范围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实际上指的是名词用作状语。据《文通》所举例句,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现的语法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表示比喻、表示对人的态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处所、方式、工具或依据等。《文通》对“名字状动字”这一语法现象的归纳和总结是对我国传统小学关于名词用法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氏文通》的“实字假借”包含名字假借、动字假借、用如静字与状字假借等。从内容上看可以分解为字的本用、一字多词、词的兼类、词的转类和词类活用。从指称与陈述互转看,名字假借多数都是自指。少数是转指;动字假借中自胨与词类活用相当,少数是转陈;转指、转陈与真正的字类假借性质相符;用如静字应当取消;状字假借中,部分属实词虚化,其他属本用。因此,《马氏文通》字类假借内容芜杂,造成了词类问题上的混乱,它与后来的词类活用在内容与性质上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语法是组字成词和组词成句的规则,而雅书则是以训释词语为主的典籍,因此,雅书中的语法学问题主要体现在词法方面。《尔雅》以降,雅书多涉及词类、虚词、重言叠字、联绵词、方言词等语法学问题,透视古人,对我们今日之语法学研究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今存魏晋时代的《庄子》注本中,《司马彪〈庄子〉注》是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种。《司马彪〈庄子〉注》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它保存有《庄子》异文、佚文,这有助于《庄子》的文字校勘和训诂;它还存有今已不传的古书名及与他书相异的注释,为研究《庄子》及相关文献提供了难得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是一部在楚辞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楚辞注本,在字词训释上,注重体悟文势,融会全书,整体解读,审全篇以推其句字之义,在整体观照中洞察旧注之疏误,提出许多精审独到、妥帖允当的解读,表现出与前代楚辞注本门径迥异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汉书·艺文志》"八体六技"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小学类"《史籀》十五篇"后,"《苍颉》一篇"前,"八体六技"四字疑为衍文,非班固《汉志》之原有,而是后世传本所增衍。小序"又以六体试之"本没有错。  相似文献   

15.
书籍的设计虽受制于内容主题,但绝非狭隘的字解说或简单的外包装。设计应从书中挖掘深层涵义。觅寻主体旋律、安排节奏起伏,在时间艺术中体现空间感受;运用理性化的意识捕捉住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到位的书籍形式、严谨的字排列、准确的图像选择、有时间感受的余白、合理的色彩配置、个性化的材料运用……构筑现代书籍装帧艺术设计的新观念、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明晚期的韵书《交泰韵》的入声编排有两大特点,入声阴阳两承和平入各分阴阳,反映了时音特征。本对其入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作音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西晋.竺法护译《生经.舅甥经》中的词语颇具时代特色,前人多所考证。但有些词语还没有见于考释,同时有一些词语各家注解不一。文章就其中的一些词语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18.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人晏婴言行的一部书。其内容多为君臣对话,语言生动活泼,保留了当时的一些口语和齐国方言,具有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晏子春秋》的复音词在词汇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多,并已具备了后代主要的结构方式。考察《晏子春秋》中的复音词,首先界定复音词的判断标准,然后对该书复音词作穷尽性的分类。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些复音词的概况及其结构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陈奂《诗毛氏传疏》中的校勘内容主要包括校正《毛传》中的讹文、夺文和衍文;还兼及校正其他书籍的错误。就校勘方法而言,陈氏运用的校勘方法主要是“以传校传、以诗校诗、诗传笺互校”,同时以材料为依据,归纳汇证,融音韵、文字、训诂于校勘之中,多角度地进行理校。  相似文献   

20.
《邶风·静女》中对"静""爱""彤管"的考辨说法众多,但仍可作新解,即"静"可同"婧",两者为异体字,一指纤弱苗条,二指有才能。"爱"可通"暧",指昏暗不明貌。"彤管"作妇女所用的针筒更为恰当。此外,诗歌中女主人公的身份亦可推断为王侯深门中的大家闺秀,主题思想也由此可判定为是一首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恋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