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非关系逐渐成为媒体和国际社会的热议话题。在这一背景下,非洲媒体视野下的中非关系更值得关注。从报道频次、报道热点、情感态度等方面对利比里亚媒体视野下的中非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利比里亚媒体近年来对中非关系的关切度逐渐提升,关注焦点集中在中非合作中的政治、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议题。在这些议题上,利比里亚媒体总体持积极态度,但仍有负面报道,主要涉及资源、债务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地缘扩张、投资等问题,这些负面报道一方面受西方媒体影响,另一方面也影射出利比里亚自身的顾虑。虽然中非关系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负面声音也不容忽视。要让非洲媒体更多地倾听中国声音,还需要增强中国媒体的国际话语权,并且有针对性地创新对非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作为奉行开放型发展战略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走向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也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议论。西方国家由于在世界媒体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拥有强大的国际传播力,成为国际舆论的风向标。当前,西方涉华舆论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模式、中国的和平外交、中国责任论和中国发挥全球领导者角色等方面。在上述问题中,西方舆论展现出了不同认知和复杂心态,但总体来看"负面中国"的声音依然  相似文献   

3.
复杂多变的外部舆论环境对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非洲大陆是中国重要的海外投资区域。中国对非经济外宣能力建设及其效果对为建设积极、友好的对非投资营商环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有重要意义。当前,加强对非经济外宣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长久营造中非合作友好舆论环境的必然选择,是在中非高质量合作中掌握更多话语权的重要保证,可以为中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精准传播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非洲样本。近年来,中国对非传播在非洲国家中总体呈现积极态势,但受西方媒体对中非合作长期恶意宣传、中国媒体在非发声力度有限、中国对非经济外宣缺乏民间基础等因素影响,实际外宣效果非常有限。未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对非经济外宣应设置议题实施精准传播,多措并举突破本土语言传播障碍,搭建平台深化中非媒体交流合作,引导青年群体讲好中非友好故事,为推动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积极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4.
<正>西方新闻学中的"议题建构理论"认为,议题建构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它是媒介、政府和公众的复杂互动,媒体发掘新闻议题并加以建构、报道,使之成为公众关注讨论的焦点。长期以来,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议题设置能力相对薄弱,总体上处于被外媒牵着鼻子走或被动还击的境地。不过,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媒体环境的开放以及外宣队伍在舆论拉锯战中的经验积累,这种情况在一些重大主题的报道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其中,  相似文献   

5.
正长期以来,在西方媒体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传播环境中,西方国家设置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议题——以抽象的人权、自由民主、环境责任等为代表——主导了国际舆论,成为他们指摘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砝码。近年来,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其对西方制定全球议程的日益不满,中国和俄罗斯正在试图通过创新的外交策略和媒体实践参与全球议程的设定,从而试图扭转对己不利的国际舆论。本文从回  相似文献   

6.
<正>当今世界,形象和声誉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国际社会往往依赖一国的国家形象来预测他们的未来行为。随着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舆论战的重要战场,成为国际社会争夺话语权力和利益博弈的"政治牌"和"外交牌"。(1)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经济增长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在这一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抛出"中国  相似文献   

7.
正近些年,境外媒体对于中国新疆的负面报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影响下,国内外对于当代中国新疆发展道路表现出不同的话语倾向。西方媒体对于新疆的报道存在不同层面的"理解误区"。在构建新疆话语权的过程中,中国应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传播手段,逐步塑造一个更加真实的新疆国际形象。一、西方媒体对新疆的十种误读自2009年新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以后,涉疆议题成为西方媒体代表性涉华负面议题,新疆暴力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环境大国,面临着国内严峻且复杂的环境问题,亦由此承担着在这一问题上国外政府与大众媒体带来的国际压力——其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并非抱以纯粹客观、建设性的视角,而是演变为"和人权问题并列的外交批评策略和外交修辞策略"1。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加强与优化环境议题的对外传播,争取环境问题中的国际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另一方面,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信息传  相似文献   

9.
重点导读     
正1"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环境变化与路径深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以来,其全球传播环境不断变化且日趋复杂,已不再是中国媒体和西方媒体的两方博弈,逐渐成为包含西方媒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发展中国家独立媒体等诸多主体构成的复杂格局。这些主体及其背后的力量共同构成了中国对外传播的主要环境要素,也蕴含着"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海外受众来说,中共人事调整、反腐等政治类议题或许是十九大的主要看点。而这些看点之所以受到海外关注,说到底还是其背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变化与趋势引人注目。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舆论竞争愈演愈烈,如何设置及呈现议题以引起海外受众的关注和互动,使我方立场与观点得到有效传播,是对外传播工作者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全球性的公共危机。达赖集团和西方反华势力利用疫情关联炒作涉藏议题,试图抹黑中国的国家形象,国际舆论斗争形势更趋复杂。研究疫情期间境外涉藏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的特点、中国外宣媒体涉藏报道的议题设置和舆论应对,分析国际涉藏舆论斗争的本质,有助于中国政府在公共危机背景下优化舆论引导策略、提升国际涉藏话语权。本文采取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对2020年1月20日至4月8日期间境内外网页、境内微博、微信,境外主流社交媒体网站推特和脸书上的涉藏疫情信息进行抓取,共收集到相关信息36540条。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藏自治区一直是西方社会涉华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他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偏重于宗教自由、民族压迫以及所谓人权等角度。受限于西方民众对西藏地区情况的信息源以及对中国政府和中国媒体的偏见,大部分西方民众不能对该地区实际情况形成正确认知,从而强化了其对中国民族政策和中国政府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在目前国内媒体在西藏形象对外传播中国际话语权较为弱势的背景下,通过影视作品向国际社会展现真实的藏区社会,成为西藏对外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引发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随着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该倡议又一次引发热议。"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覆盖全球超64%的人口和30%的GDP,其国际传播的良好效果是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塑造中国国际友好形象的机会。媒体报道在"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属性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当媒体给予议题某一属  相似文献   

14.
正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智库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品牌构建也日益成为对外传播国家之治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通过其学术群体、智库和媒体炮制"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等针对性话语,采用"污名化"策略图谋遏制我国和平崛起。在此背景下,智库作为衔接学术界、政界、商界和媒体之间的桥梁,拥有相应途径和责任,充分发挥维护好国家形象和话语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主流媒体和出版单位积极成立媒体联盟、创建英文媒体、推进影视展播和出版译介工程,增加了中国道路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宣介。在西方经济陷入低潮、缺乏解决方案之际,一些关于中国主张的肯定性叙事得以凸显。然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境外传播环境也日趋复杂:一方面,西方智库和媒体不断提出污名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流行概念,来争夺对中国议题的解释权;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本地化传播环境也不容乐观。由于欠缺对当地传媒力量、受众语言偏好、本地运营渠道的了解,契合"一带一路"沿线传媒市场的中国内容供给不足,本地传播效果深受制约。  相似文献   

16.
<正>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重点之一。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中国的环保话题也一直是外媒对中国负面报道的"重灾区"之一。2014年中国向污染"全面宣战"以来,政府不断加大环保力度,外媒相关报道基调有缓和之势,同时官方媒体也更加主动设置议题,对接西方话语体系,不回避问题也凸显成效,在扭转中国环境问题的国际舆论态势中发挥了  相似文献   

17.
<正>环境议题近年来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如何秉持"环保"这一世界理念开展国际对话以消除隔阂,是环境传播与对外传播的重要议题。"地球一小时"这一国际环保活动在中国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可以被视为中国在环保领域与国际对话卓见成效的一个案例。"地球一小时"是非政府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起的一项倡议,通过号召公众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熄灯一小时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节约用电,唤起公众关爱地球的环保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建议,立刻引起了世界关注,很多海外媒体都将它视为描绘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政治发展蓝图的重要文件。在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处于大动荡的背景下,如何贴近海外受众的关切解读好这次规划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这一规划又将给中国人追求民族复兴的实践带来怎样的变化,继而对世界产生哪些影响,是对外新闻传播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议题。同时,怎样来讲述这些变化与影响也是一个新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中国却面临着"修昔底德陷阱"(新兴大国必然会挑战现有大国,遏制与反遏制最终必然通过战争解决)的威胁(1)。这一陷阱在新闻传播领域则表现在,西方媒体通过极端地强化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来引导国际舆论,从而达到对中国形象的片面解读,甚至歪曲、抹  相似文献   

20.
正近几年,"雾霾"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热词",雾霾天气频发,不仅牵动着国内民众的神经,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媒体争相对其进行报道。当代社会,国际新闻媒介的报道,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和言论中所呈现出的虚拟形象,对于一国国际形象的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西方媒体如何反映和解读中国雾霾问题,对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雾霾等话题的对外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外媒所呈现的中国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