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突出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但是译者主体性的不恰当发挥给翻译带来不利影响。翻译伦理体现在翻译个人伦理和翻译职业伦理两个层面上,其核心之一是"忠实",翻译伦理的作用体现在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上,只有坚持翻译伦理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关系,译者主体性才能得到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2.
王慧 《文教资料》2008,(31):39-40
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对译者关注程度的提高,译者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浪潮的掀起,译者获得了新生和更大的自由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翻译活动更好地进行下去.此外,译者在发挥其自身"主体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主体的存在,在"主体间性"中把握"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在翻译活动的诸多主体性要素中,译者主体性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而"目的论"恰好为译者主体性的阐释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从"目的论"角度出发,对林译《黑奴吁天录》中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两方面的体现加以探讨,可以发现该作是在翻译目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进行创作性翻译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胡晓莹 《海外英语》2014,(4):110-111,123
该文尝试探究在《红高粱》的英译过程中,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翻译步骤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得以体现的,进而说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在信赖阶段,引用葛浩文先生的亲口所言来佐证译者对原文本的信赖。在侵入阶段,分为文化的入侵和个人理解入侵两方面来佐证译者主体性在这一环节的体现。在吸收阶段,分为形式的吸收和意义的吸收两方面来阐述来突显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补偿阶段,援引实例,进而说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在翻译四步骤中,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的每一阶段都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5.
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运用翻译四步骤理论,自"信任""侵入""吸收"与"补偿"四个角度对《葛底斯堡演说》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由此充分展现译者的主体性。翻译的过程即是阐释的过程,在进行阐释活动时,正确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不偏不倚,对于提高译文质量、落实好翻译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却将译者边缘化。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以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地域文化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该小说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分析译者主体性影响因素对翻译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译者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体,译本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译者的风格、能力、创造性会在文本翻译中体现出来。早期的翻译主张忠实原作,主要分析译本是否完整传达原作的意图等,而忽略了译者主体性。如今,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得到重视,从"隐身人"走到台前。本文主要探究郭沫若译《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不但要"达意",而且要"传情".译者主体性对于文学翻译中情感色彩的传递至关重要.译者主体性发挥不当,可能导致文学翻译中情感色彩传递的失真.译者需妥善发挥其主体性,以便能正确领会并在译文中恰当地传递原文的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作出了新的阐释。文章在简要介绍女性主义翻译的基础上,分析女翻译家朱虹的翻译文本《女人的"一样"和"不一样"》,从女性主义翻译观视角来研究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11.
"译者主观能动性"是不同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文章以纽马克交际翻译为视角,探讨了译者主观能动性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广告翻译中译者的地位、主体性特征和影响译者的主客观因素,阐释了广告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不可避免性,探讨了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以译出佳作,实现广告翻译"以文谋钱"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袁静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6):208+230-208,230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实践活动的始终。本文试图从傅雷翻译风格的一个方面——"笔墨丰富"入手,反观其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生态翻译学视野下,以美剧Desperate Housewives的字幕翻译为研究个例,对比分析央视组和字幕组在不同翻译生态环境中主体性的体现,指出译者的主体作用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限制,体现为对生态要素的适应与选择。我们提出,翻译生态学的"译者中心"指翻译生态系统中译事的"中心",并非生态系统的中心。译者的翻译行为是基于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受制于生态要素的主体性生态行为。这是"译者中心"的翻译生态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领域的主体性翻译范式正面临变革问题。从哲学角度阐释"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概念,通过分析主体性翻译范式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翻译范式转化的必要性,并探讨主体间性翻译范式的实现与规范,意在呼吁译者在工作中关注文本、作者、读者与译者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常继林 《考试周刊》2014,(72):29-30
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逐渐成了国内外译界的热门话题。本文探究在《四十一炮》的英译过程中,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如何在忠实原文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旨在对葛浩文翻译探究做出补充及改善,也为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发挥译者主体性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陶思  黄志冰 《考试周刊》2008,15(23):209-210
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译文中了解译者的文化意识和态度及文化审美,有助于我们了解译文形成的文化背景及译者的翻译动机.文章从林语堂崇尚女性的生命体验,追求"性灵"的审美情趣,以及自然诙谐的幽默风格出发,探究林语堂如何在翻译选材与翻译作品中发挥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晁正  赵征军 《海外英语》2011,(6):193-194,196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其自身的主体性,是连接作者与译文读者、原作与译作的媒介。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始终坚持"忠实"的原则,译者被认为是只能逐字逐句的机械的传达原作,译者自身的主体性一直被忽略。在翻译的"文化转向"以后,译者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George Steiner的翻译过程的四步模式理论出发,并以庞德的英译中国诗集Cathy为例,对庞德的主体性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随着翻译和翻译理论的发展,新的翻译方法和理论,尤其是那些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的翻译方法不断出现。其中,译者的主体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成为研究的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的出现,对中国与西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1970年代的"文化转向"阶段。自那以后,翻译研究的范围扩展了很多。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开始阶段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