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张报纸、一份杂志办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编辑方针和读者定位,但与作者的支撑也不可分。因为作者本身也是读者,是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体。强化作者意识,为作者服好务是报刊社不可忽视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报刊是渠,作者是源;报刊是树,作者是根。报刊在作者中的形象就是报刊的形象。因为作者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体较一般读者更关心报刊,他们不仅阅读报刊,而且研究报刊,是报刊最有发言权的评论者;因为他们与报刊有直接联系,对报刊的服务质量有直接的体验。现在一些报刊社作者意识淡薄,在对待作者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作者和一般读者撰写的报道、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总是希望报社、杂志社能够及时地给他们寄去样报、样刊。这个要求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因为:一是作者能在报刊上发表一篇报道文章,总是付出了一定的劳动代价,这特别对于初学写稿的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及时地给作者寄去样报或样刊,说明报社、杂志社没有忘记作者的辛勤劳动,对作者也是精神上的鼓励。二是有些文章发表后,作者一时还不知道,寄去样报或样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起了一个用稿通知书的作用。三是便于作者作剪贴留念。全国有那么多的报纸、杂志,读者、通讯员不可能全部自费订阅,寄了样报或样刊,可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在报刊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觉得增强“作者意识”非常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广告是当今报刊发展壮大的重要经济支柱,而广告的取得有赖于发行量提高,又在于读者多寡。靠什么吸引读者呢?自然是各种文章。这些文章,除了本报、本刊记者采写之外,大量的是约稿和社会来稿。因此,报刊竞争说到底是对稿源的竞争,是对作者的竞争。要想办好报刊,就要增强“作者意识”。“作者意识”其实就是“读者意识”的体现。增强“作者意识”,首先要善待作者。其实无非是用不用稿件通知一下作者,大的修改与作者通个气,文章刊登出来及时寄…  相似文献   

4.
万种报刊,万般风采 在千年之交的竞争舞台上,报刊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报刊抢滩战风烟四起。报刊广告词作为报刊竞争的“心理武器”已受到广泛重视。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份优秀的报刊广告词,往往是作者几经思索、刻意求精而成的。 《经济日报》的广告词含意隽永,具有大家风范,令人荡气回肠,又善解人意,暖人肺腑:“《经济日报》──读者的挚友;读者──《经济日报》的主人。”这种独特的表达形式,揭示了报纸与读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表明了读者在《经济日报》中的重要位置。《家庭保健报》的广告词富有哲理,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5.
讨厌“专版”冉启蕾作为一名热心的作者和读者,我对报刊的渴求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本人最大的爱好是阅览和收藏报刊。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报刊包括党报党刊出于众所周知的目的,大搞特搞“专版”,有时一张大报上就有两个甚至三个“专版”,特别是一些行业或...  相似文献   

6.
不可辜负作者王志英《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一句名言曰: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使我想到时下某些出版社与报刊杂志社,在与作者的关系上仿佛正步曹操的后尘,而采取了“宁可我负作者,不可作者负我”的原则。据说如今读者是“上帝”,因为读者能掏钱给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任何读物的作者和编者不能不研究读者心理,少儿报刊同样如此。办报刊,要想不断提高质量,时刻保持对小读者的吸引力,就要从读者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深入地研究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了解少儿读者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了解与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与要求,从而制订正确的办报刊方针并组织实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报刊从内容到形式均符合少儿读者的兴趣、爱好、愿望和要求,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最愿摄取的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少儿读者阅读少儿报刊的心理过程可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1.注意。这是少儿阅读心理过程的起点,也是一份报刊能否在读者中产生影响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研究为什么"不写"和"不那么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尚忠 《今传媒》2009,(12):58-58
一位资深老报人在一次座谈中说,好长时间以来,常见新闻业务报刊上刊发记者写获奖作品和得意之作的经验介绍稿子,发这类文章对作者对读者无疑是有益的,但老发这类稿子,  相似文献   

9.
报刊编辑惯于作无名英雄,极少谈及自己的社会作用。但是,从事物的逻辑上说,只有弄清了编辑的作用及其能动性,才能明确编辑社会责任的重大,认识编辑自身建设的重要。颇为流行的看法是;编辑的作用就是修改作者在事实、逻辑、语言和修辞上的种种错误。若果真如此,在编辑出色地履行了职责后,读者会得到一份没有错误的报刊。但这并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它也是一份平庸无益的报刊。结果是读者徒劳地在其中寻找所需的内容,并在放开它以后为失去的时间而遗憾。改稿的确占去了编辑的大部分时间。但更重要的是,读者能从报刊上看到什么,了解什么,受到什么影响,是由编辑来决定的。迄今为止,世界上任何一个编辑部或编辑都是代表社会、代表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  相似文献   

10.
报刊编辑整日伏案改稿,他面前的稿件带着共同的要求:物化成印刷品。这一现象容易导出这样的结论:编辑是个新闻生产流水线上的检修员,编辑工作就是接受作者的稿件然后送去物化这么个单向过程,仅此而已。这就错了。事实上,稿件作为媒介,极为密切地联系着读者、作者和编辑,编辑工作的实质和首要任务在于对稿件实际阅读效果和社会必要效果的预测研究;只有在此基础上他才能改稿,帮助作者强化稿件对读者的影响,才能办出社会效果明显的报刊来。因  相似文献   

11.
读者是报刊市场的主体,读者 资源是报刊社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市场资源。在报刊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的新形势下,报刊竞争日趋激烈,报刊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开发、争夺读者资源的竞争,因此,全面认识读者资源的特点,掌握开发读者资源的营销策略,提高读者资源的利用率,让有限的读者资源在市场运作中产生更大的市场回报,已成了世纪之交发展报刊产业的重要课题。 报刊的读者资源是由报刊读者构成的,一般说来,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分布的广泛性。报刊读者与非报刊读者的区别在于,报刊读者是指有一定文化程度和…  相似文献   

12.
贴近读者,在诸多媒体不再是单纯的口号,已演化为决策意识与报刊行为。一些有影响的新闻媒体之所以能在品位上有明显的提升、在受众市场上有较大的拓展,一个重要因由是它们对读者已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贴近。 真正意义上的贴近,要求深入到心理沟通的层面。心理沟通是以媒体为一方、受众群体为一方,在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等心理范畴的信息流动。报刊在“打动读者”的动态过程中,心理信息同步流向读者;读者又以对报刊的一定兴趣与情感。作着“打动程度”的心理信息返还,两端构成了“刺激──反馈”的心理信息完整回路。平民百姓是报刊…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作家中,与报刊没有任何关系的,大概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不是编者,就是作者。很多作家都当过报刊编辑,正是经过他们之手,一部部重要作品,从报刊走入读者,走进历史的荣耀。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1897~1986)先后主编过多种报刊,尤其是他在抗战前后两度主编的《文学杂志》,是当时最畅销的文艺刊物,每期行销都在两万份以上,读者印象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14.
曾写过一篇论文,提出创品牌,是报纸走向市场的一个突破口。 今年6月中旬,去了一趟美国,更有了一个想法:报纸要上市场,报人不能忘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报刊的公信力。因为读者认品牌——名报刊、报刊的名专栏、名记者名作者写的文章,都像消费者认品牌一样,这里都有一个吸引他的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他对这个品牌的信任,而众多消费者(含读者)的信任,既是品牌赖以产生的基石,反过来也是品牌产生效应的原因。 公信力就是这么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一、历史的回顾我党早期报刊,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当时的《中国青年》除发表读者来信、来稿以外,还经常征求读者的意见,改进编辑工作。他们还让读者评选“我最喜爱的作者”,结果,恽代英、肖楚女二位编辑榜上挂名,深受青年  相似文献   

16.
报刊征订促销,是指报刊社通过邮局征订的方式,将报刊的信息传送给目标读者,从而引起兴趣,促进订阅,实现报刊产品销售的一系列活动。它是一种短期的宣传行为,目的是鼓励读者的订阅积极性,提高报刊在同类市场的占有率。从每年的10月开始,北京市报刊发行局都要大量发行下年度的《报刊简明目录》,配合报刊的征订促销活动。而该目录也是报刊社披露发表报刊信息、刊登征订广告、促进读者购买欲望的良好园地。笔者重点考察2005年的报刊征订广告,撰写成文,使报刊界人士能够大概了解目前报刊市场上常用的促销手段及使用程度。一、赠刊试读赠刊试读,是…  相似文献   

17.
时下,报刊改版是越来越频繁了,有的一年两改,有的三五月一改,有的甚至一个月里都要变上一两回。这样频繁的改版,弄得作者无所适从,读者也难于适应。更可惜的是,一些办得挺不错的专刊专栏也改掉了,读者心痛,作者怅然。 这与我们一些报刊的编辑老师们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沉不住气,容易受潮流影响,喜欢跟风有很大的关系。而根本原因则是缺少名刊名栏意识和坚守风格的胆略。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业余作者,近年来经常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迄今为止已左国内近八十家报刊电台上发表稿件三百七十余篇。通过投稿,我发现绝大多数报刊对作者都是很尊重的,但也确有部分报刊从不同程度上“冷落“了作者。据我归纳,目前报刊对作者投稿作出的反应大体上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日“特别积极型”。报刊收到作者的来稿后,及时向作者发出“收稿通知单”或“用稿通知单”抑或退稿信。稿件一经采用即寄报(刊)样和稿酬。《法律与生活》、《秘书之友》、《人才开发》等报刊就属于此种类型。二曰“积极型”。报刊收稿时不向作者发出任何“信号”,若刊用就寄报(刊)样和稿酬,不采用则  相似文献   

19.
报刊的编辑,因其职业特性而身处作者(信息传播者)和读者(信息接受者)这一传播过程的两个极点之间。编辑在为读者服务的同时也在为作者服务,编辑工作质量决定着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质量。因此,一个合格的编辑在进入职业角色的同时总是还能最大限度地扮演好两个与之分不开的角色——读者和作者。  相似文献   

20.
随着报刊进入“厚报刊”时代以及读者对深度报道的看好,近年来,年终专稿风靡报刊。许多报刊未雨绸缪,从年初开始就为年终专稿埋下伏笔,留存珍贵资料。到了“收网期”,派出精兵强将进行专稿采写。在版面的编排上,也常常打破常规,隆重推出这一为读者精心烹制的“满汉全席。”尽管年终专稿是一种“怀旧”,但大家都希望这种“回眸”,能让读者产生“最是那回眸一笑,让我刻骨铭心”的感叹,为报刊在年末岁初,添上一道亮色。近几年,我在所供职的《衡阳晚报》进行了年终专稿探索,年终专稿情缘已经绵延8年之久。在策划的年终专稿中,有的成为读者争相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