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实证分析表明:梅州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具有传统风格、实用价值和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特色;梅州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载体环境关系且其载体环境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三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建筑形式的物质基础,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载体的相互作用是形成梅州客家民居文化景观的动因.  相似文献   

2.
建筑色彩与人居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色彩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一方面传达着前人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的特殊关系。建筑不仅是物质产物,更是一种精神文化产物,是一个与自然、社会统一的整体,其色彩的使用要考虑环境、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现代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发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考水古村落系中国“明经胡氏”的发源地,该文根据谱牒与村落乡土调查,通过对明经胡氏(即“李改胡”)由来、村落环境与建筑、人物活动等的解读,例证了传统的聚落不是一种简单的组织和几何拼凑,而是综合了自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的生活环境,其形象深深地表达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环境道德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道德是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规模兴对自然的行为的道德。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萌生和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环境道德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根本观点和理论基础“利用厚生,质朴勤俭”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爱物惜物,取以时度”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基本规范;“真善美统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教育和修养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自然意识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民 《天中学刊》2003,18(5):34-36
中国传统建筑表现出与自然相协调、相适应的意念,追求天人合一。在建筑形态、色彩和布局设计上,建筑师们均表现出力求达到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境界。一座建筑物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意象的转移来拯救人们的灵魂,其来源便是自然崇拜。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色彩的应用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建筑布局设计及园林设计上表现出顺应自然、与自然亲和的态度和因地制宜、与自然融和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用生态的眼光,从不同于西方的自然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上的表现、多姿多彩的围护结构、使用天然建筑材料、设法延长木构寿命、可持续的木材资源库五个方面,对我国的传统建筑进行了再审视,这对拓展建筑与环境艺术的可持续生态设计思维,提高设计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选择与营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居环境的选择和营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准则。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崇尚和谐、趋吉避凶和唯变所适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人居环境观一直指导着人们选择与营造人之居处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其二,改造完善非理想的人居环境。理想的人居环境可概括为“枕山、环水、面屏”的模式。古徽州许多村落选址符合这一要求,“枕山、环水、面屏”也因此成为古徽州村落人居环境的基本格局和模式。但也有不少村落的人居环境并非完全符合理想模式,对于非理想的村落环境,古时徽州人在遵从自然的同时。进行积极改造使之趋于理想。非理想人居环境改善与营造有许多方法,修建水利设施,改造自然水系是最常见的措施.最负盛名的范例当属世界文化遗产—黟县宏村。植树造林是改善非理想人居环境的又一重要措施。水口是徽州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落的门户,也是村落人居环境营造的重点所在,常形成自然和谐、文化寓意深刻的水口环境。  相似文献   

8.
以可持续理论为出发点,分析客家民居建筑的形式特征及生态环境特点,总结出传统山地建筑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指出了当前形势下,开源节流,尽量利用自然,谋求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现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方法。  相似文献   

9.
神州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其中的一些传统民居,更是我们中华艺术的瑰宝。从远祖们居住的山洞,到古代金碧辉煌的宫殿,再到现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同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生产和建筑技术水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与当地的环境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中华传统建筑的精美,不但体现了当时建筑技艺的高超、社会的繁荣,更是体现了对当地环境的一种适应。环境影响人,人也影响环境,人的发生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而微妙的关系,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为人们的大脑智力发育提供了条件。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可使脑效率提高15%-35%,正如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说。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建筑环境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蒙古族建筑环境风格,无论在建筑形式或者是颜色的搭配上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和魅力,在于它是一种融于自然灵性的建筑形式,在内蒙古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蒙古族建筑环境特点应当得到继承和延伸。蒙古族的建筑环境特点在现代建筑环境的设计上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传统建筑承载了传统文化,反映着不同时代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化思想。中国传统民居是产生时间最早且分布地域最广的传统建筑,种类繁多。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结构和装饰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传统自然观,较好地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中国传统民居的自然观依然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理念,它很好的诠释出人与自然交往的思维基础。在此理念的帮助下,人类可以和周边的自然环境协调相处,共同发展,而将此理念运用在武当建筑界时,带给我们的一方面是武当建筑整体的规划严密,隔而有序,另一方面是建筑单体与周边环境的相互融合,和谐统一,这深刻体现出"天人合一"思想对武当古建筑设计和修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设计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建筑设计思想与实践,同时建筑设计思想和实践又影响着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发展。文章较详细地分析了镇江西津渡昭关过街石塔的设计形式、建筑工艺以及纹饰设计等,探讨了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内涵及其对石塔设计的影响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传统图形历史渊源和现代标志设计谈起,论述了我国传统图形的表现形式及其寓意的本质,分析了传统图形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传统图形是一种善和美的行为和意志,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之中,必定会使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对美的表现方式入手,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易理的思想,分析了中国画的意境与神韵的特点、阐述了中国画境界美的形成和构成方式,提出了接触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灵感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民族风格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课题。中国传统艺术始终坚持色彩的对比、调和与和谐的色彩构成理念。色彩构成教学应该重视研究传统色彩规律,学习中国传统民族色彩的对比、调和与和谐,以提升我国现代设计中色彩的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闽南与台湾传统建筑匠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沿袭着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形式,又在移民入台定居后相继传入台湾。现存建筑遣构中既有宋《营造法式》、清《营造则例)的“官式”做法。又有匠师们世代相传、师徒相承的传统设计与施工的民间做法,形成独特的地域工匠技术。无论是城市、住宅与庭园、教建筑、宗教建筑、会馆建筑等类型。还是传统建筑本身的形制、设计与营建方法等。台湾传统建筑的平面类型在福建祖籍地都能找到相同或相近的例子,几乎是原乡形式的移植。同时。台湾传统建筑在吸取中国传统建筑化与移植闽南传统建筑特色中,也在寻求表现台湾地域建筑化的特性。尤其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两地有所不同,体现了中华民族建筑化纷呈多彩的地域建筑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雷电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6(3):I0005-I0007
中国传统纹样的审美特征与吉祥寓意常常作为服饰创意设计的借鉴要素,其设计运用既有传统纹样的形似借鉴,更有传统精神本质的神似变化和创意再造。中国传统纹样是现代服饰创意设计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天同源、和谐一致的自然观对苏州传统园林设计的影响深远,苏州传统园林设计中自然独特的园林格局设计以及意趣幽深的人文意境设计是对中国传统哲学自然观的完美体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观对苏州传统园林设计的影响,造就和形成了苏州传统园林设计中“人天同源、和谐一致“的设计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