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变革,新贫困群体也逐渐成为一个特定的阶层。他们由于拥有的社会资源有限,自身面临很多困境,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何应对城市的新贫困问题,帮助其逐渐脱离贫困状况,是我们值得思考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艺术院校贫困生不仅面临着一般贫困学生的普遍性问题,而且还面临着其自身特殊性所带来的其他问题,本文针对艺术院校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贫困状态的学生,具体分析他们的表现形态,并提出4点调适途径.  相似文献   

3.
所谓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表现出经济贫困、心理障碍、能力欠缺或者地位低下等种种弱势。从而处于不利境地的大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国家和各高校为贫困新生开辟了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渠道,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保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物质贫困。但与此同时,贫困给新生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而造成的"心理贫困",问题却显得比较突出。如果无法得到正确引导,必将会严重影响他们在大学的正常生活和学业,也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家庭和社会问题,最终将制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就高校贫困新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贫困新生"心理贫困"的成因,提出解决高校贫困新生"心理脱贫"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学视角看弱势群体"差生群"生成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后雄 《教育科学》2005,21(5):9-13
弱势群体“差生群”问题是中国教育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通过社会政策、学校体制、教师、学生和课程等要素的考察与分析,得出贫困、教育公正失衡、社会排斥等是“差生群”生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就我国基本国情而言,解决弱势群体教育及“差生群”问题应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最大化的突破口,遏制“差生群”的生成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往往以经济资助为主,根据“能力贫困理论”,只有提升他们的“可行能力”,具备了满足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所需的能力才能使他们通过能力脱贫最终解决经济贫困。高校应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对欠缺的能力,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专业教学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建立起“经济扶贫”+“能力扶贫”的资助方式,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增强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搞好德育渗透张静霞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对学生不但要晓之以理,还要导之以行,使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把道德认识转化为德道行为,提高自身素质。一是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道德渗透。如希望工程、抗洪救灾等,通过开展“献爱心”等活动,组织学生到贫困山...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其就业问题应该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是否能够成功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命运,也关系到高校、发放助学贷款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由于我国目前严峻的整体就业形势,自身陈旧的传统就业观念、不健康的就业心理、较低的综合素质、高额的就业成本以及匮乏的社会资源,贫困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较非贫困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要改变此局面,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将帮助贫困生的就业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建设感恩文化,是推进和谐校园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依据对高校感恩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了现行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感恩教育中的问题以及影响受助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因素。结合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实际和受助贫困大学生自身特点,尝试构建一种学生组织引领的,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导的五维感恩教育模式,并明确了该模式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广西边境地区初中生辍学的深层根源在于该地区闲塞的文化生活、消极怠惰的宿命观、安贫好逸的生活观、落后的生产观以及保守的思想意识等贫困文化因素、.它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需求而学习动力不足,难以理解教育对自身、对整个社会所能产生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而使边民教育观念变得淡薄,女生的大量辍学则是贫困文化在性别上的最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1.
校园贫富差距现象是我国社会发展问题在学校中的折射,贫困生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教育均等化和社会进步。而学校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有责任和义务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勇敢面对贫困,并转变因贫困导致的不健康心态。  相似文献   

12.
在高职教育发展迅疾的今天,如何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生存和发展,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我们可以从“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中获得一些启示:如何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产、学、研相结合,怎样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达到能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3.
向欣 《现代教育科学》2012,(11):147-149
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弱势群体,不仅承受着经济、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多重压力,还承受着社会竞争、环境刺激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化和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带来的心理负荷,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贫困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协调努力。  相似文献   

14.
正确解读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不足等原因导致心理贫困,进而影响他们的成长和成才。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同时,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对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从自然教学到新的科学教学必须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实现巨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学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相对城镇户籍学生而言,大部分农村籍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常常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从学生自身、学校及社会三个层面,就完善政策体系、营造公平求职环境、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等五个方面提出解决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为高校对这一群体的就业帮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一部分贫困生由此产生的种种不良心理,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不仅要关注贫困生的经济贫困问题,更要关注其“心理贫困”问题。要在认真分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救助中的博弈现象与"贫困陷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存在于社会救助中的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受助者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产生“贫困陷阱”的深层次原因。分析相关参与人的博弈行为,创新社会救助制度,有效防止社会救助中“贫困陷阱”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从施工技术课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不上现状出发,采用传统讲授与跟踪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施工技术实践有了较深刻认识,为他们走上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银色产业"的发展依靠老年人现代"生活方式"的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人口转型,老龄化社会到来之际,发展“银色产业”是医治“贫困福利病”、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以人为本”养老理念形成的重要手段。在巨大的潜在市场上,当前银色产业商家是叫好不叫座,主要原因之一是当前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银色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老年人现代生活方式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