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解析跳马落地技术生物学原理,对比我国跳马运动员与国外优秀选手的动作差异.认为:难度和落地成功率是取得跳马佳绩的决定因素;应着重分析跳马项目落地缓冲动作;提出跳马运动员落地技术的训练举措;我国跳马项目在世界大赛上缺乏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体操比赛中,运动员落地能否站稳不动,已经成为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本对女子少儿体操运动员跳马落地稳定性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以期为跳马训练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3.
运动落地稳定性不仅体现了跳马动作的完整性,而且是评定动作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好坏是直接影响运动员获得高分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本文通过现场观察的方法对延安大学体育学院04级体操三级通级考试中的51名女生跳马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分析其落地稳定性的有关影响因素,试图能更加有效的提高体操运动中跳马落地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现场统计与文献资料法对2000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参加跳马比赛运动员的动作类型、起评分与完成情况等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结合1999年天津世界体操锦标赛与1999年全国体操锦标赛跳马比赛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男子跳马的整体实力处于世界较高水平;李晓鹏与肖俊峰两名运动员的2跳动作都为10分起评,而且完成质量好,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男子跳马最优秀的运动员。虽然我国有较多运动员能掌握10分起评,但完成前团2周这一“潮流动作”的人数不算太多,完成情况的姿态、高度与落地环节的整体规格不太高。建议今后训练中对动作姿态与高度应高要求,把落地环节作为高水平跳马运动员的训练重点。  相似文献   

5.
从第27届奥运会体操比赛看世界男子跳马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采用录像观察、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第27届奥运会男子体操跳马决赛运动员的动作起评分与完成情况进行了研究,结合近2年世界体操大赛获跳马奖牌运动员的相关材料,分析了当今世界男子跳马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掌握“双10分”起评动作是跳马比赛发展的明显趋向,提高动作成功率是跳马比赛取胜的条件,确保落地稳定是跳马比赛夺冠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从第28届奥运会体操比赛看男子跳马的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调查访问、录像观察和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对第2 8届奥运会体操比赛进入男子跳马单项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动作难度及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第37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跳马决赛运动员的有关数据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跳马动作的高难度固然是运动员冲击金牌的前提,但落地稳定性却是夺冠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从雅典奥运会体操赛看我国男子跳马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雅典奥运会体操比赛和2004年全国体操锦标赛进入男子跳马单项决赛运动员的动作类型、动作难度、完成情况和比赛成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运动员跳马比赛中的运动价值和得分高低主要取决于动作难度的起评分和落地的稳定性。跳马动作的类型有向踺子上板类动作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竞技体操激烈竞争的时代背景下,提高运动员落地稳定性对于提升比赛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视频观察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2021年全国体操锦标赛男子项目运动员落地稳定性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本届全国锦标赛男子项目运动员比赛动作落地稳定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各项目运动员落地站稳率由高到低依次是鞍马、吊环、单杠、自由体操、双杠和跳马;运动员落地失稳主要表现为跳步、迈步、身体晃动和手臂摆动等姿态调整;运动员改善落地稳定性应从技术、体能、生理、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9.
对1999-2002年“李宁杯”全国少年儿童体操比赛男子运动员跳马落地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了解运动员的心理定势现状,发现问题,找出对策,供今后的训练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体操运动员跳马落地时下肢受到较大的冲击负荷,通常会导致关节损伤,探寻运动员落地垫力学特性的改变对下肢关节负荷的影响,旨在为下肢关节损伤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首先,通过人体运动仿真软件LifeMod/ADAMS构建19个环节的个性化人体模型,之后,通过受试者落地过程的动作捕捉、高速摄像和测力台实验对模型加以验证,证明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利用所建的模型,对高水平运动员在实际比赛中完成跳马技术动作进行捕捉,随后改变跳马落地垫的力学参数进行仿真研究.结果发现,人体落地冲击分为冲击和平衡两个阶段,人体肌肉骨骼系统具有缓冲减震的功能,踝、膝和髋关节分别延迟15 ms、17ms和19ms达到关节反作用力峰值.另外,落地过程中膝关节的伸肌力矩和髋关节的外展力矩分别在矢状面、额状面内起主导作用.当增加落地垫的阻尼导致踝关节在矢状面内受到的负荷明显增大,但增加刚度对体操运动员负荷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在额状面内,增加落地垫的刚度和阻尼导致下肢各关节的力矩明显增大,将增加下肢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采用现场观察与专家访谈的方法,对第5届城运会男子体操跳马比赛的动作类型、落地稳定性与动作完成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找出我国青少年体操运动员跳马项目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访问、查阅病历等方法,对体操运动员落地损伤进行分析,指出:落地损伤多发生在自由体操、跳马、单杠三个项上,损伤多在足踝和膝关节处,且多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相似文献   

13.
第3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跳马调研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录像跟踪与分析统计法 ,对第 3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团体前 3名 ,跳马单项决赛前 8名 ,以及近 2年世界性比赛中获跳马奖牌的 16名运动员动作起评分与完成情况进行了研究。针对 2 0 0 0年悉尼奥运会 ,重点评价了我国男子跳马项目的优势与不足 ,提出应把动作姿态与落地稳定性作为今后我国男子跳马训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采用调查访问法、录像统计法和资料研究法对第33届、3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和第27届奥运会男子跳马比赛前8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动作难度及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并与中国队进行了对比与研究。结果表明:男子跳马高难动作的类型趋于多样性,前手翻团身前空翻两周半和冢原团身后空翻2周是当今跳马所采用的两个主要动作;要夺取跳马比赛的金牌,两跳的起评分均需达到10分起评。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运动员掌握了双10分起评的不同类型动作,但运动员落地的稳定性仍不高。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优秀女子体操运动员跳马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分析了我国优秀女子体操运动员跳马的上板速度、第二腾空高度与远度、落地稳定性,以及动作质量等技术环节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采用调查访问法、录像统计法和资料研究法对第36,37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和28届奥运会男子跳马比赛前8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动作难度及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动作选择集中于前手翻类、侧手翻类和踺子上板类等三组动作中,并以侧手翻类和前手翻类动作为主;运动员的能力不断提升,动作质量日益提高;落地的稳定性依然是取胜的关键;掌握两个10分起评的高难度动作,追求姿态美,落地稳是跳马发展的不变趋势。  相似文献   

17.
前言体操比赛的落地不同于其他项目(如田径中的跳高、跳远)的落地动作。它要求落地站稳不动。在当今的重大国际比赛中,运动员落地能否站稳不动,已成为能否夺魁和得满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而研究落地稳定性(包括跳马)问题,已日益引起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和研究。一、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国家队男女主力队员共14人。研究方法主要使用DV—16型高速摄影机,拍摄了83年世锦赛前二次测验性比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毕文静跳马前手翻接团身前空翻动作中踏跳、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的运动学参数的分析与国际优秀成年跳马运动员相比,指出女子儿童在完成跳马前手翻接团身前空翻时助跑速度慢,踏跳、第一腾空、推手时间长,第二腾空时间短,落地下蹲深,团身能力强,翻转速度快等运动学特点,为教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现行体育院系各种体操教材都认为“要使跳马落地稳定,必须使双脚落在身体总重心抛物线与地面的交点上”。但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并对跳马合理落地点建立的数学模型表明:跳马合理落地点并非上述教材所说,而是随落地前瞬间人体力学状态的不同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录像观察、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47、48、49届体操世锦赛、18届亚运会和13届全运会的男子跳马决赛40位选手的动作类型、动作难度和完成质量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1)当今世界男子跳马选手上板多采用前手翻和侧手翻类型,踺子上板和踺子上板转体180使用低,谢尔博类型动作没有使用;第二腾空欧美主要以横轴翻转类型为主,亚洲以纵轴转体类型为主。(2)新规则下,3届体操世锦赛男子跳马平均D分接近5.6,高于亚运会、全运会选手0.2分。各国运动员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动作难度上还有一定发展空间。(3) 3届体操世锦赛优秀跳马运动员进一步完善了动作技术、空中姿势和落地稳定性,平均E分逐年提高,平均分接近9.0分,符合奥运周期规律,与亚运会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4)当前国内缺乏完成高难度6.0+6.0的拔尖型男子跳马运动员,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需加强训练与科技攻关,调整选材方法,用新发展理念审视跳马项目,取长补短,去芜存菁,助推中国男子跳马重振雄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