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终于读完了张志强的新作——《20世纪中国的出版研究》(“20世纪中国出版文化丛书”之一)。学术著作用这样一个书名,算是相当宏大的了,但是宏大并不意味着蜻蜓点水;这样的书名也够朴素的了,但是朴素并不意味着了无生趣。仔细品味起来,这本论著是在书名中的每个字上都下足了功夫。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的出版研究》,张志强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出版学术研究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出版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出版实践的发展。《20世纪中国的出版研究》,就是这样一部对出版的学术研究历史进行总结和回顾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收到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赠送的《20世纪中国的出版研究》一书已有一年多,由于和本行有关,所以想细读之后再写点读书笔记,不料一拖就是数月,实在愧对这位讷于言而敏于行的青年学者。进入正题之前,先说点题外话。笔者从书店练习生起步,痛感根底浅薄,因此只能利用一切时间多学习。灯下静思,人生有限,知识无涯。人的一生能读多少书?粗算一下,如果从六岁开蒙到八十岁,每天读两万字(实际上十六岁以前难以做到),也就是五亿多字,还不到三套《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容量,实在非常有限。为了弥补知识的“黑洞”,只能找窍门快读。笔者曾请教一位大型出版社…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中国出版业是一个有较大时间跨度和充满剧烈变革的时期,是我国出版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重要发展时期,特别是在20世纪后20年,出版业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大大超过了20世纪的前80年.改革开放的后20年,既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也是我国出版业改革力度最大、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存在决定意识.丰富的出版改革发展实践和丰硕的改革发展成果,为出版研究提供了基础,成了我国出版研究最为活跃和研究成果最多的时期.理论来自实践,理论研究活动的不断深入,又极大地促进了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上半叶的出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志强 《编辑学刊》2001,1(3):66-72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英]斯克罗敦·普南,[美]罗白孙著,周仪君译的<版权考>一书.这是目前所知的中国20世纪最早的出版研究著作.从此时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半个世纪的光阴,为20世纪出版研究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周丹 《编辑学刊》2021,(3):91-95
20世纪20年代被西方世界称为"咆哮的20年代(Roaring Twenties)".这是一个经济、文化持续繁荣的时期,它所涵盖的激动人心的事件数不胜数,因此,也被称为"历史上最为多彩的年代".中国共产党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应运而生的.文章通过回溯100年前,即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图书出版,主要是音乐图书出版的状况,希望为音乐图书出版的未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出版史料》2004,(3):59-63
出版实践呼唤出版研究刘杲这是一本对中国出版研究的历史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本书对20世纪中国的出版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探讨了中国出版研究的历程和经验。本书以祖国大陆地区的出版研究为主,兼及港、澳、台地区;以图书出版研究为主,兼及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出版研究。它对了解中国出版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出版实践渴望得到出版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出版史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年到1980年为萌芽阶段,出版史基础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1981年到1989年为起步阶段,对出版史的研究意义、分期、研究对象等理论问题有了初步的探讨。90年代伊始,学者们开始在中国文化史的理论框架内探讨出版史,力图使出版史研究学术化,显示了与前期研究的迥然不同的学术趋向,并逐渐确立了出版史研究的学术规范,为出版史理论在21世纪的进展奠定基石。由于中国出版史的分期问题已有叶再生、汪家熔等多家探讨,在此不赘。下面从出版史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范围、…  相似文献   

9.
许多人以为,研究中国出版史的著作最早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其实,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出现了研究中国出版史的著作。从历史的角度看,最早问世的研究中国出版史的著作应是商务印书馆1918年出版的《中国雕板源流考》,最早以中国出版史命名的著作是永祥印书馆1946年出版的《中国出版界简史》。《中国雕板源流考》的作者是孙毓修(1871~1922)。1902年,张元济先生正式进入商务印书馆后,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善本古籍,既能为编辑工作作参考,又能起到保存古籍的作用。1909年,商务编译所图书资料室改名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版史研究取得的进展,其研完成果之多、涉及范围之广、研究探讨之深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并展望了今后研究发展的路向。  相似文献   

11.
站在世纪末的舞台上品味世纪初序幕以来的各个场景,多少带有点总结的意思,但无论是20世纪的历史,还是20世纪的史学,都那么波澜起伏、动荡多变、激动人心,却使每一个个人偏狭的眼界难于把握它的脉搏,至少是难于把握准确。但从20世纪中国出版的历史学著作来看,至少可以肯定一点:20世纪是中国历史学变化最大、发展最快、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大半生在撰写《资本论》,这部伟大的科学理论著作,堪称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人类宝贵的财富。《资本论》第一卷最初于1867年以德文出版,嗣后出版了法文版(1872)、俄文版(1872)、英文版(1887)。《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都是马克思去世以后,由恩格斯花了极大的精力进行整理之后才出版的。此后《资本论》全三卷本,以各种不同的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和传播。 中国最早翻译出版《资本论》,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前,李大钊发起的“马克思学说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宋应离、袁喜生和刘小敏三位编撰的《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于近日由河南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该书是“以20世纪中国杰出出版人为主题的大型出版研究资料汇辑”,选收了20世纪中国杰出出版人54位,资料600余篇,存目千余篇,计425万字。可以说,它是20世纪中国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的集大成之作。戴文葆先生为该书作序时认为,“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均超过以往出版的同类著作”,还称该书“的确具有一些研究资料的气派”。总体说来,这套书有以下几点特色。第一,立意深远,是一部以史彰人的编辑出版文献集。20世纪的中国出版业,在风…  相似文献   

14.
《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以16~19世纪中国出版业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史实和细致严密的论证,提出明清出版史系列问题的新认识。突出明清出版史专题与个案研究,所论皆属开拓与创新问题。本研究着重论述《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一书的开拓与创新两方面。  相似文献   

15.
出版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1本书属于文献传播研究的范畴,以16-17世纪的中国出版为研究对象,所论各题皆属于开创性质,无论是对明代杭州府私人出版机构数量的考论,对晚明科举与出版业关系的阐发,对《嘉兴藏》资料的排比,还是对清代满文出版的研究,对海关造册处与中国近代出版的探讨,都能发人所未发,踏踏实实做实证研究。作者坚持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出版通史》编撰工程座谈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0年12月25日至12月26日,在北京新大都饭店召开了<中国出版通史>编撰工程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吴道弘、戴文葆、傅璇琮、邵益文、潘吉星、叶再生、刘光裕、方厚枢、肖东发、魏玉山、王建辉、汪家熔、缪咏禾、徐学林、郑士德、章宏伟、张志强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商务印书馆与中国现代出版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缨 《出版科学》2004,(5):71-74
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树立现代出版理念,完善现代编辑体制,密切现代编著关系,为中国现代出版文化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孙琇 《出版经济》2002,(2):52-54
20世纪中国出版业的一个重要历史现象是从80年代兴起了对出版目势的科学研究,经过20年来的发展已取得很大进展。 目前,出版学以及相关的编辑学、书评学、校对学、发行学等正逐步形成各自的理论体系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其中编辑学的发展万为显著,在一些较权威的工具书中已列有“编辑学”的条目。在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中开设了与编辑出版相关的专业。  相似文献   

19.
文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产品。对某一时期某一学科的文献进行大量、全面的数据统计,可以揭示该学科发展的特点、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20世纪是我国图书出版业的一个大变革时期,为了窥见这一时期出版业研究的主要成就,笔者编制了《20世纪出版业研究论文索引》(见于《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初探》,王余光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出版的核心期刊所发表的信息素养相关文章以及21世纪以来该领域公开出版的图书进行统计汇总,梳理出我国信息素养研究的演进路径,切实反映了出版与研究领域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