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30年来,一直从事地震波和地震震源理论与应用研究。从70年代初起,我致力于地震震源过程的研究,并把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由地震波资料、“零频”资料和重力等地球物理资料提取震源过程信息的工作中。从80年代起,我主要从事地震震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2):138-141
马瑾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34年出生,江苏如皋人。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毕业。1962年在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在我国率先将构造物理研究系统引入传统构造地质学中,结合矿田构造、油气开发、地震预报等研究构造变形过程和机制以及构造物理理论,取得了一系列有创新的成果。所从事的褶皱变形机制、条件及应力场的研究,在我国实验构造地质学中具有开拓性,并为油气开采做出了贡献。对地震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与构造变形联系的研究,缝、块系统与地震活动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加深…  相似文献   

3.
慢地震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慢地震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包括 :慢地震的定义及特征、慢地震的识别和定位、慢地震孕育的地质构造背景和产生的物理机制、慢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数值模拟等 ,也涉及到长周期前兆与慢地震的关系、慢地震与应力触发、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笔者认为 ,在中国起动慢地震研究 ,首先应解决慢地震识别、定位和震源机制问题 ,确切验证中国大陆是否存在慢地震 .为此需要加强各个地区的台网观测密度和发展宽频带地震仪、应变仪、GPS、InSAR的综合观测 ,并应加强对多种资料的综合理论分析及模拟的能力 .  相似文献   

4.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地震、重力、形变、电磁等多种固体地球物理观测与研究,以及开展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多物理量的近地空间环境观测与研究。地球内部到外部空间的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对认识地球本体和近地空间环境的结构、形成与演化,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规律及预警和预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尺度地球物理台阵观测资料,获得了郯庐—大别构造带多尺度结构、变形和孕震构造特征。基于近地空间环境观测数据,揭示了中高层大气与电离层的精细结构和变化机制。这些研究为区域地震监测和地震灾害研究、近地空间环境监测和空间灾害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和现代地震观测资料,对区域和近场开展地震活动性分析,结合地震构造活动性评价,研究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强度上的分布特征及历史强震和现代地震对工程场地的影响,研究工程场地及周围有限区域一定时间段内地震环境和地震活动趋势,为合理划分地震带、潜在震源区和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辞海》“地震坝报”一条中说,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地震分布和地震发生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条件的研究,通过对各种地震前兆现象的观测来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强度和时间。  相似文献   

7.
“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测井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是“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一个二级课题。它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薄交互油气储层电磁波法、声波法和电阻率法测井正反演理论和方法,以及综合解释系统,为薄交互储层评价、地震反演和井孔之间储层追踪和描述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特别是为陆相油田勘探和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提供有效的储层评价手段。经9个参加单位50多名研究人员5年的共同努力,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多项有价值的重要成果,圆满地完成了预定任务,使我国陆相薄交互储层地球物理测井理论与方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众》2000,(1):10-11
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要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其前提是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但目前人们对地震成因及其发生规律还知道得很少,主要是因为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的地下深层变化过程,不  相似文献   

9.
地震作为一种地壳运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阶段人们对地震能否预报普遍存在争议,但地震发生前的一些前兆异常还是经常出现在地震的形成过程当中。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面临着复杂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工作基础仍然薄弱,中长期的地震预报工作需要加强,中短期的预报衔接不足,对于大地震的防范意识还不足。当前关于活动断裂的方式、地震复发规律及概率预测,国内外都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促进和完善了地震预报发展。本文以实际地震案例为例,结合地震预报的困难,分析了跨断层测量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马宗晋院士。长期从事地质构造、地震预报、地球动力学的研究。1964年完成节理定性分期配套等小构造研究,在国内构造地质教材中广为选用。提出长中短临渐近蕴震模式,成为中国预报强震的主要思想和工作程序。提出现今地球动力学,建立了3个全球的现今构造系统,论证了地球变动的韵律性和非对称性,从而提出以壳、幔、核细分层角差运动为基础的地球自转与热、重、流联合的动力模式构想,对全球构造动力模式进行了新的分析与综合,为灾害和矿产与油气研究提供了部分基础。提出了综合减灾的减灾系统工程设计。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现任国家减灾委、专家委主任。。  相似文献   

11.
对珠海口海域人工岛及隧道段,第四系覆盖层、基岩埋深、断裂构造带和不良地质体开展地质勘查。采用多道地震、浅地层剖面和单道地震联合的多尺度反射波法,其中多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在探测精度和探测深度上存在一定的限制,增加单道地震提高分辨能力和探测深度,提高物探解释的准确性。多尺度反射波法探测及研究表明:水底地形走势东高西低;精细划分出5个地球物理层位;推断出2条断层的空间位置及活动性质;探测出浅气层富集区和软土层海底高程区间。勘探结果表明多尺度反射波方法是跨海工程勘察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针对地层精细化分层、探测不良地质体、基岩埋深和断裂构造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最终为近海工程提供了基础设计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四川地区台网最近的地震资料,计算了四川汶川地震前沿龙门山--岷山构造带的多个地震活动性参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震活动性参数值在对地震预报中的重要作用(活动参数包括震级-频度关系中的a,b值以及a/b值以及反复间隔T值)。  相似文献   

13.
傅承义小传     
正傅承义是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是国际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对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均有独特贡献。他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建人之一,长期主编《地球物理学报》,为中国地球物理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09年10月7日,傅承义出生于福建闽侯。傅承义自幼记忆力极好,家里专门请了私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水电能源事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水资源也日益短缺,大力修建水利工程成为兴国之策,水库建设中所面临的水库诱发地震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所亟待解决的重大减灾问题之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文涛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开展小台距近场地震观测,从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震源运动学、动力学以及地层几何学等方面,探索水库诱发地震奥秘及评价方法,反演活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怔,  相似文献   

15.
《学会》2018,(1)
正闽台两岸一衣带水,"五缘"一家亲,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在地震地质、深部构造环境、地震活动等方面都有着内在联系。多年来,闽台开展地震科技交流主要是通过民间渠道从两岸学者个人接触交流开始,进而延伸至实质性合作。近30年,闽台两岸地震界同仁在地震学、基础地球物理、地震工程、减灾对策等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和合作。一、闽台地震科技交流的历史渊源闽台地震科技交流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2  相似文献   

16.
地震勘探领域,可控震源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陆地地震勘探项目中。互相关检测技术是可控震源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方法,针对常规可控震源地震数据互相关检测方法,当在采集过程中出现强、中脉冲噪声时,会在相当长的时窗内造成噪声水平提升的问题,采用阈值多级中值滤波可控震源数据检测方法,通过对实际可控震源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证明利用阈值多级中值滤波可控震源数据检测方法,有效实现了可控震源地震数据的检测,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数据的信噪比得到了明显提高,说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鹤岗市关门嘴子水库位于小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区,三江平原西部,是以城镇供水、农业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枢纽。应用双差定位法,对水库及附近地区地震155个无震源深度观测资料进行小震精确定位研究,得到了所有地震的震源深度,讨论了关门嘴子水库及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活动断裂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对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生物学上的异常现象的极大关注有助于不断增进地震预报方法和技术的可靠性。但是这一技术上的进步,如果在地震发生时需要拯救生命的话,则必须同时促进对公众在面临警报时的行为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应用地震学中的某些前沿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所讨论的是对应用地震发展有较大影响、近期有可能取得进展而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些问题。在应用方面包括:沉积盆地演化的定量解释,隐蔽沉积圈闭的直接识别,储集层的地球物理描述和动态监测,地球精细构造的揭示和成象。在理论方面的问题有:基于波动方程的反射地震处理,向量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高维波动方程的层析成象反演,宽尺度地球不均匀性及其地震波动响应等。在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应特别注意非线性动力学的概念和方程对地震正反演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后半叶,地球科学中迅速成长起来一些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动摇了我们对地球的大多数旧看法,终于产生了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上出现的地震、火山和构造等现象,现在看来是地球内部强烈活动的结果.研究这些现象决不能脱离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这种全球性的研完途径为认识灾变性的自然现象和更有效地勘探自然资源提供了一种很有说服力的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